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情感是艺术的精髓灵魂。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到:“歌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这说明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强调了情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但它却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 标签: 艺术表现力 情感 意义 《乐府传声》 客观事物 感觉器官
  • 简介:从最早的粤剧用假嗓唱官话到现在粤剧使用平喉唱白话,粤剧音乐的发展和提高显得比较迟缓。粤剧音乐的配器、伴唱时的随、齐、引、托、补和追奏等等,虽然也有强、弱、分奏和加花等技巧方法,但多是以单一旋律演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粤剧引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例如小提琴、色士风、电吉他、小号和爵士鼓等等,丰富和加强了粤剧音乐的音色和表现力。出现了"四大天王"

  • 标签: 爵士鼓 电吉他 唱白 技巧方法 西洋乐器 复调
  • 简介:水是生命存活的基础。山川大地、动物植物,如果没有了水,那么一切都是干枯的、干燥的,什么都无从谈起了。南水北调,就是把南方的水调到干旱缺水的北方来,这个宏伟而大胆的设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国家领导入毛泽东那里就开始勾画了。据说,毛主席说,南方的水多,北方的水少,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来,不就解决问题了?

  • 标签: 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 南水北调 干旱缺水 北方 南方
  • 简介:在现当代综合材料艺术领域中,观念的介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观念的表达不仅表现为对现有传统艺术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追问和反思,更表现作品中所体现的诸如当代性和批判性这些时代特征。“材料的真实取代了错觉绘画的虚伪,使绘画从它过久停留的地方走了出来”,目前材料多样性和复合性丰富着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但探索材料并不单纯只为了解和使用,更为合理科学地运用和传达。在当下价值观和文化艺术趋向性的引领中,艺术家们努力挖掘着材料自身所反映的内涵,通过探索各异材质和技法展现视觉体验和艺术感受,使综合材料成为思想传达、文化表达以及精神表达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材料艺术 现当代 价值表现 观念性 行为方式 传统艺术
  • 简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数字建筑便是近年来将数字表现技术和建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建筑设计使得建筑设计的操作更加便捷,表现更加丰富。本文从三维动画建筑基本要素的美学艺术表现和三维动画建筑中美学表现的法则两个方面,对三维动画建筑的表现进行分析。

  • 标签: 三维动画 数字建筑 美学艺术
  • 简介:随着商品蛋鸡日益的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粗犷式的饲养管理不能适应现代化养鸡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养鸡的每个环节做到更加的完善?

  • 标签: 鸡雏 早期 死亡原因
  • 简介:较之《晃》,朱珊珊所出版的小说《可可》更受读者欢迎,朱珊珊如此快的进步不仅让读者怀疑《晃》和《可可》是不是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大量新质性作品内容的凸显让《可可》显得出类拔萃。对于《晃》,作者朱珊珊只是平实地将一个故事讲好,而这种故事性的讲述多少让读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可可》在讲述故事的力度方面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这一方面表明朱珊珊在故事讲述能力方面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在拓展精神性叙事空间上也在自觉地努力,这是朱珊珊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 标签: 创作风格 可可 自觉 成熟 故事性 作品内容
  • 简介:由于受中国美学“抒情言志”的主流传统的熏陶和二十世纪前期西方流行的表现主义关学的影响,朱光潜很难认同西方的摹仿论美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却创造性地把西方的表现论美学和中国固有的意境论融为一体。我们应调整对于中国当代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在李泽厚已从过去的客观社会派改称实践派之后,朱光潜因强调情感表现,应称之为表现论关学,蔡仪深受摹仿论的影响,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应称之为再现论美学,这样更为贴近意识形态外衣包裹下的中国当代多元美学的真实内涵。

  • 标签: 朱光潜 表现论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融通
  • 简介:《英语班》是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第二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京英刻苦学习英语并最终移民海外的故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英语班》,文章发现:小说再现了边缘人视角下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欧阳昱既看到其父语文化的语言霸权与排外倾向,又看到其母语文化的全盘西化与自我殖民倾向,并对二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异化书写,欧阳昱用西方语言发出了中国之声。

  • 标签: 欧阳昱 《英语班》 《自译集》 文化霸权 异化书写
  • 简介:上海书店出版社于1998年4月出版了6卷本的《黄裳文集》,"都三百余万言,真堪称成果丰硕了"(何满子语)。《黄裳文集》出版后,黄裳先生又想"搜集历年所作未曾收拾的集外文",经由朋友的相助,"到底也有了一大堆",结集为《来燕榭集外文钞》,2006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但他也坦言,搜集到的集外文"才粗具规模","遗漏必多","所谓‘集外文’也还是大不完整的"。2012年9月5日,黄裳先生驾鹤西去,不知先生是否还在惦念他未曾收拾的集外文。

  • 标签: 外文 作家出版社 早期 1998年 黄裳 何满子
  •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

  • 标签: 朱昌鼎 《格致公例》 《(中东战纪本末)序》 知人论世 红学语境
  • 简介:摘要《我友诗话》是民国学人王易早年撰写的一部诗话。其中包含了有关王易生平及诗学理论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深入考探,得以较完整地梳理了王易早年的部分行迹,理清了王易与汪辟疆及其他京师大学堂诗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并根据诗话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对王易早期的诗论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我友诗话》 王易 汪辟疆 诗论
  • 简介:因受时代氛围、政治因素及文艺方针政策的影响,1950年代诗歌问题讨论的一个中心议题,是能否在中国古典诗歌五七言和新民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较为普遍的民族化的新形式。在1950年《文艺报》组织的讨论中,诗歌形式的问题就被郑重地提了出来。1953年底到1954年初,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的诗歌研讨会,进一步围绕格律诗与自由诗展开讨论。1956年8月至1957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刊进行的争论,则触及未来新诗形式建立的基础。这些议题在1958—1959年间的诗歌论争中得到了更为剧烈的凸显。

  • 标签: 问题讨论 50年代 新格律诗 中国古典诗歌 比照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