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市2009—2011年旺兹沃斯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进行10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CLSI201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中只有1株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甲氧苄啶和四环素耐药,其他菌株对这10种抗生素均敏感;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其中2株表现为同一PFGE型别。结论2009—2011年旺兹沃斯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部分菌株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
简介:L-抗坏血酸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然而L-抗坏血酸有稳定性不佳、脂溶性较差等缺点。本文以L-抗坏血酸和马来酸酐为主要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对L-抗坏血酸进行分子修饰,合成了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后,确认为目标产物。反应条件为:马来酸酐和甲醇摩尔比1∶1,60℃保温反应2.5h得马来酸单甲酯;L-抗坏血酸和马来酸单甲酯在摩尔比2.5∶1的条件下,25℃-26℃反应32h得产物。实验表明:本产物保留了L-抗坏血酸高效的抗氧化性能,进一步对其抗细菌、酵母和霉菌的效果进行研究,生长曲线的测定可以表明产物有较广的抗菌谱系,对细菌、酵母和霉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它们的最终生长量,而且效果优于常用防腐剂山梨酸钾,是一种有潜力的食品添加剂。
简介:目的了解食源性变形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1—2014年石家庄市售各类食品中分离到的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至少有一种耐药的变形杆菌124株,用PCR、测序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分析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3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124株变形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C2、aacA4、aadA1和aphA6的检出率分别为95.2%(118/124)、80.6%(100/124)、73.4%(91/124)和5.6%(7/124);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B检出率为87.1%(108/124)。aacC1、aadB、armA和rmtC基因均未检出。结论aacC2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食源性变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简介:综述了葡萄来源的多酚类化合物(GPE)在预防癌症、炎症、神经疾患以及其它疾病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葡萄来源的原花色素以及白藜芦醇类物质具有预防胃癌、乳腺癌、口腔癌、肝癌、前:立腺癌、结肠癌以及白血病等的潜力.它们的抗癌作用机制主要有六个方面:(1)调节相Ⅰ细胞色素以及相Ⅱ脱毒酶;(2)免疫调节效果;(3)抑制环状氧合酶(COX)和蛋白酶激酶的活性;(4)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分化;(5)类雌激素效果;(6)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活性.另外,葡萄多酚类化合物还显出较好的预防炎症、神经疾患、糖尿症以及白丙障等效果,此类活性大多与它们对活性氧的清除活性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菌株YT-1107是一株从污染食物中分离得到的非脱羧勒克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及16SrRNA序列分析确定其归属。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病原菌,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对菌株的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4.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对该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及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是革兰阴性菌,属于Enterobacterasburiae。结论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初步认定菌株YT-1107与EnterobacterasburiaeLF7a为同一物种。
简介:目的研究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对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柠檬果皮和果肉分别榨汁测定总酸;采用顶空取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采用平板抑菌试验研究两种鲜榨原汁的抑菌效果;采用试管法和96孔板法研究两种鲜榨原汁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鲜榨柠檬果肉原汁总酸为98.86g/kg,鲜榨柠檬果皮原汁总酸为6.05g/kg;GC-MS结果表明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以柠檬烯、γ-萜品烯、α-松油醇、柠檬醛等为主;鲜榨柠檬果肉原汁对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鲜榨柠檬果皮原汁均未出现明显抑菌作用;鲜榨柠檬果肉原汁对部分细菌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鲜榨柠檬果皮原汁对部分细菌被膜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鲜榨柠檬原汁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及被膜形成影响的研究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了解宁波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产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7-2003用标准血清和PCR进行分型,用PCR测定tdh和砒毒力基因;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9个血清群,分别为0:4群占33.3%(9/27)、0:3群占14.8%(4/27)、0:2群占14.8%(4/27)、0:11群占11.1%(3/27)、0:5群占7.4%(2/27)、0:1群占7.4%(2/27)、0:7群占3.7%(1/27)、0:9群占3.7%(1/27)、0:10群占3.7%(1/27)。27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dh与trh小毒力基因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结论宁波市小水产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性,药敏结果多重耐药性的特点。
简介:目的建立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检测方法分析苹果和橙柑类水果中吗啉的残留情况。方法样品采用含1%甲酸的乙腈-水溶液(1:1,V/V)提取,经MCX固相萃取柱净化,BEHHILIC色谱柱分离,以含0.1%甲酸的乙腈、含0.1%甲酸和4mmol/L甲酸铵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采用正离子采集模式对样品进行分析,tMSMS采集模式定量分析,内标法测定。结果吗啉在1~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r2〉0.999,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和10μg/kg。在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3%~103.7%,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7%~7.4%和1.7%~8.1%。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适用于苹果和橙柑类水果中吗啉残留的分析测定,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了解2012—2014年江西省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情况并对呕吐毒素基因进行分析。方法在全省市县中选取13个采样点,包括超市、百货商场、便利店、农贸市场、网店、批发市场,随机抽取婴幼儿配方食品397份,对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同时应用叠氮溴化丙锭内参多重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呕吐毒素基因。结果397份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阳性率为13.10%(52/397),其中2013年阳性率最高。不同采样点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地、不同流通环节和不同年龄段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份阳性食品中检出呕吐型蜡样芽胞杆菌2份,呕吐毒素阳性率为3.85%。结论江西省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存在蜡样芽胞杆菌及呕吐型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管,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简介:目的对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影响小鼠主动回避学习记忆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是否可引起脑组织氧化损伤。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实验动物房内适应3d)按体重随机分对照组和4个不同剂量的DiBP试验组(4组剂量分别为50、250、500和1000mg/kgBW)。其中,对照组给予玉米油溶剂灌胃,而各试验组给予相应剂量的DiBP玉米油溶液灌胃,实验连续进行8周,普通饲料喂饲,自由饮水。试验结束后,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穿梭箱行为学测试,并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结果500和1000mg/kgBW组与对照组比较,条件反射潜伏期(CL)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mg/kgBW组与对照组比较,条件反射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和1000mg/kgBW组与对照组比较,条件性回避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小鼠脑组织SOD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H-Px活性呈现降低趋势,250和1000mg/kgBW组与对照组比较,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8-OHdG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BP可损伤实验小鼠主动回避学习记忆能力,并能够导致试验小鼠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损伤。
简介:研究了碳源、氮源、乙酸盐、碳酸氢钠、温度、氧气等诸多因素和条件变化,对于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株M5(C.glutamicumATCC13032M5)发酵产生L-苹果酸产量的影响。L-苹果酸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结果显示,以5%葡萄糖、0.5%NaAce、0.5%(NH_4)_2SO_4、0.15%KH_2PO_4、0.05%MgSO_4·7H_2O、0.02%CaCl_2为发酵培养基,NaHCO_3调节pH7.0,接种量2.5%,30℃自控摇床好氧发酵36h后,转换成限氧发酵72h,L-苹果酸产量可达到25.2g/L,糖酸转化率为72%。实验结果验证了工程菌M5的基因工程改造是成功的,有希望成为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新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