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动物伦理源于生态伦理学。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的视角研究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强调人类要善待动物、尊重动物以及合理地利用动物。司各特·莫马迪(N.ScottMomaday)是美国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主要作品如《通向阴雨山的道路》(TheWaytoRainyMountam)、《日诞之地》(HouseMadeofDawn)、《远古的孩子》(TheAndentChild)等主要关注印第安吉尔瓦等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种族认同、生态伦理等问题。其中动物伦理主题是其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人与动物互惠共生”、将动物视作“非人类的人”等,这些理念主要通过宗教神学伦理体现在其作品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崇尚动物的图腾、神话与宗教;崇尚动物的狞猎习俗;众生一体的神圣关联等。莫马迪作品中所蕴含的动物伦理观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对现代生态文明构建有一定的启迪和反思,比如树立生态整体主义观,创造一个“自然——人——社会”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互荣互利的审美理想世界等。
简介:苏格兰著名的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爵士曾两度造访中国,对中国的园林、建筑有深刻的认识,并写下了轰动一时的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设计》和《东方园林论》。著作中描述了他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独到的理解与分析,同时,钱伯斯还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使他在18世纪西方"中国风"流行时期的园林艺术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英中式园林的产生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钱伯斯与中国园林有关的个人经历,分析、总结他著作中的中国园林观和借鉴中国风格所进行的园林设计实践,挖掘其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各国产生的实际影响,最后讨论钱伯斯的相关成果对当今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
简介: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观,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广延与思想的统一,这表明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在伦理学探究中,从上帝、实体与自然"三位一体"自然观基础出发,为了使人心臻于完善,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走出人心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等外在善的追求,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只有"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幸福。对斯宾诺莎自然观的伦理探析,不只是还原理论本身及其阐释,更是为了促进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前生态伦理探究处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两难选择"胶着状态,使自身理论的整体性无法显现。如何从"两难选择"的僵持状态走向生态伦理观的整合,是自然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论及其幸福伦理观探讨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状态走向统一的和谐思想,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因而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有某种思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