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2 个结果
  • 简介:了解褐煤基材料土壤复合体铅形态影响和污染退化修复机制,将褐煤以及褐煤基改性材料,混入铅污染土壤中培养4个月,提取其中土壤复合体,测定各组复合体中各形态铅。结果表明:施用褐煤基有机材料后,水稳性复合体增加。1)6种铅化学形态在各复合体中分布状况不同。各改良剂处理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在复合体中分布大小顺序均为:G0〉G1〉G2,各处理从G0到G1,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了8.74%-32.22%,从G1到G2各处理下降了2.73%-26.74%;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残渣态铅分布顺序为:G0〈G1、G2。2)施用有机材料均引起了3组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各处理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下降了2.73%~32.22%;普遍提高了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弱有机态铅最高提高51.23%,强有机态铅最高提高67.65%,残渣态铅没有显著影响。3)所有改性材料改性后均提高了G2组中交换态铅,普遍降低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碳酸盐态铅质量分数未有显著变化。因此,施用褐煤基有机改良剂,促进了水稳性复合体形成,降低了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土壤铅起到了钝化作用。褐煤有机材料交换态和有机态铅影响较大,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小。

  • 标签: 褐煤基改良剂 土壤修复 铅形态 胶散复合体 石灰性土壤
  • 简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之一,未来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总结了鄱阳湖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情况并未来进行预估后,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对策和政策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堰塞湖是灾害链重要环节,灾害链演化起着关键控制作用。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典型堰塞湖灾害链实例,分析了堰塞湖在灾害链演化过程中四个关键控制作用:堰塞湖使灾害链加长、提供水源、降低演化条件、扩展时空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堰塞湖灾害链断链防灾思路:评估、监测预报基础上应急处置,防治稳定后有效利用,最终达到灾害链综合防控与变害为利相结合目标。

  • 标签: 灾害链 堰塞湖 山地灾害 断链
  • 简介:文章将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比值定义为流域侵蚀控制度,并以王茂沟流域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王茂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2573t/(km^2·a);使用王茂沟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图,计算得出王茂沟流域实际土壤侵蚀模数为7413t/(km^2·a),王茂沟流域侵蚀控制度为0.35,造成王茂沟流域2004年流域侵蚀控制度较低原因是王茂沟流域还存在一定数量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积较少。建议将流域停饨榨制摩作为评价流域水土保持现状指标。

  • 标签: 水土保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容许土壤流失量 流域侵蚀控制度 黄土高原
  • 简介: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程度。为定量分析生态工程实施前后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基于GIS技术和RMMF模型,环江县1991、2000和2010年土壤侵蚀进行模拟,并采用邻近水文站和径流小区泥沙监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991、2000和201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76.36、76.46和49.60t/(km2.a),与相关监测数据比较一致;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34.76万、34.80万和22.58万t,主要来源于非喀斯特区(均约占全县侵蚀总量94%)。研究区微度侵蚀面积占90%以上,轻度及以上等级所占比例较小。对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旱地远大于其他类型,其次是中覆盖度草地和其他林地。相同降雨条件下,由于旱地面积减少,2010年土壤侵蚀量较1991年减少4.21万t;2010年喀斯特区、非喀斯特区土壤侵蚀量较2000年分别减少了4.21%和8.76%。这预示生态工程实施后,环江县耕地减少、林地增加,土壤侵蚀减少。本研究为评估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现状以及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土壤侵蚀 RMMF模型 喀斯特 土地利用
  • 简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空间变异特征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黄丘区降雨-土壤水分响应关系,在天水罗玉沟流域建立野外坡面小区,利用野外水分动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天然状态和90mm/h降雨强度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20cm)、活跃层(20-30cm)、次活跃层(30-40cm)和相对稳定层(40-100cm),土壤水分垂向分布存在分层现象,坡向分布存在显著坡位差异(P〈0.05)。降雨过程中,降雨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活跃性,主要表现在0-30cm土层范围,随土层深度增加,降雨土壤水分活跃程度影响逐渐减弱。0-30cm土层土壤水分随降雨时间变化表现为3段式,即快速上升期、稳定期、略微下降期,深层次土壤水分在垂向变化中表现为不均匀性,存在梯度性差异;除0-30cm土层外,降雨仅增加各土层中土壤水分,各层间土壤水分在整体土层范围中土壤水分占比影响较小,雨中坡位间土壤水分分布差异更为显著(P〈0.01)。随着0-30cm土层土壤水分含水率增加,产流速率呈增加并趋于稳定趋势,产沙速率变化趋势为产沙量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 标签: 野外坡地 土壤水分 垂直变化 空间变异 黄土丘陵区
  • 简介: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和8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和1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和2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和699.69亿元/a;3)桦木林和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东北和内蒙古 重点国有林区 保育土壤 生态效益
  • 简介:为明确造林盐碱地土壤水分特性影响,采用室内测试与离心机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造林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盐分含量,不同造林地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凋萎含水量、含盐量均低于对照荒地,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高于荒地,造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除受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到土壤含盐量影响;2)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经验方程θ=AS-B该地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模拟性,参数A随着造林地不同呈现规律性变化,土壤持水力表现为杨树林>白蜡林>冬枣林>荒地,且各地块不同层次间随土层深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3)土壤密度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毛管孔隙度与凋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0与300kPa水吸力下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凋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地造林和林地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盐碱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物理性质 黄河三角洲
  • 简介:研究光温条件和土壤湿度栓皮栎幼苗叶片蒸腾影响程度,以及太阳辐射、蒸腾和对流换热叶温形成贡献。用盆栽遮雨和称量法,控制土壤干旱胁迫水平(体积含水量)为轻度(12.5%-14.5%)、中度(9.5%-11.5%)和重度(5.5%-7.5%),并分别在自然和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在25-43℃)环境下测定蒸腾速率和气象因子;用热量分析方法,定量确定各因子叶温差贡献。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下,蒸腾速率与正常土壤水分下相近,重度干旱胁迫下蒸腾速率降到1.5mmol/(m2·s)以下;2)晴天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斜率不同,表明太阳辐射是蒸腾主导因子;3)多云天时,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线性关系明显下降,说明白天蒸腾一旦开始,蒸腾速率不因短时间太阳辐射下降而降低;4)在3个土壤干旱水平下,气温都不是蒸腾主导因子。人工气候箱试验条件下,蒸腾速率虽与气温线性关系明显,但蒸腾速率明显小于晴天自然条件下。同时说明,轻度干旱不影响栓皮栎蒸腾;在静风条件下,太阳辐射是栓皮栎叶温变化主导因子,可使叶温变化7℃左右,占叶温变化50%-70%;蒸腾潜热和对流换热项可使叶温变化1-2℃左右,各占叶温变化10%-20%。本研究为构建栓皮栎WSI,以及用叶气温差诊断栓皮栎土壤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栓皮栎 辐射 温度 土壤水分 蒸腾速率 叶温
  • 简介:农业生产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受到国内外关注。本文在简述了气候变化脆弱性、敏感性、适应性概念基础上,从敏感区定性划分、区域脆弱性定量分析、粮食作物脆弱性分析三方面概括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在农业生产气候变化脆弱和适应对策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 标签: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对策
  • 简介:农田非点源污染是最普遍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水质状况;施用化肥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农田化肥施用现状为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施肥)和对照(不施肥)2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施肥农田地表氮和磷流失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氨态氮浓度,但对径流硝态氮、总氮、可溶磷和总磷影响有限;附着于泥沙上颗粒态磷质量分数因施肥显著增加,但颗粒态氮质量分数仅在底肥施用后首次产流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泥沙是地表径流中氮和磷流失主要载体,试验期间常规和对照小区,氮随泥沙流失负荷分别占氮流失总量58.6%和53.6%,磷随泥沙流失负荷占比分别为97.2%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施肥 农田 地表径流 天然降雨
  • 简介:烤烟碳氮代谢是重要代谢过程,有机物料是作物所需养分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烤烟碳氮循环。通过盆栽试验,将玉米秸秆、猪粪和生物炭调节碳氮比为25∶1,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在相同碳氮比下,烤烟和植烟土壤主要碳氮组分和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与猪粪,能够显著提高烤烟农艺性状,添加玉米秸秆,则会降低烤烟农艺性状。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强烟叶碳氮关键酶活性;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最大分别达到33.3μg/(g·h)、14.42mg/(g·min)和5.08mg/(g·h)。与对照(不施有机物料)相比,添加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烟叶氮、磷、钾质量分数。植烟土壤添加猪粪,可以提高土壤脲酶活性(最大值1.78mg/kg),但土壤蔗糖酶活性却基本不受有机物料种类影响;同时,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氮质量分数显著提升。特别是猪粪处理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物料施用,促进土壤硝化作用,提高硝态氮质量分数。因此,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烤烟碳氮代谢,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烤烟品质;添加猪粪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营养元素质量分数。

  • 标签: 烤烟 土壤碳氮比 化学成分 有机物料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以及相应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
  • 简介: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26年生刺槐+臭椿混交林(RA)、刺槐+白榆混交林(RU)和刺槐+白蜡混交林(RF)为研究对象,以刺槐纯林(RP)和无林地(CK)为对照,研究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林分中,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小;2)不同林分之间表现为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无林地,RP、RU、RF、RA脲酶活性分别是CK4.02、4.74、5.08和5.01倍;3)在影响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因子方面,刺槐混交林较其纯林表现为降低了土壤密度、pH值和含盐量,增大了总孔隙度,增强了蓄水性能,增加了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了细菌和固氮菌数量;4)总孔隙度、细菌、固氮菌、全N和有机质等土壤因子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影响较大,建议用这些土壤因子作为评价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主要指标。

  • 标签: 刺槐混交林 脲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
  • 简介: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面源污染已成为闽江流域主要污染源,本文闽江流域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控制面源污染、减轻其危害对策.

  • 标签: 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控制对策 闽江流域
  • 简介:为探索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新途径,进而为制止草地退化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在草地严重沙化后形成沙丘,且其上设置有不同年龄(2~3年和4~5年)平行高立式芦苇沙障地段,分别对沙丘不同部位(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低地)及沙障不同位置(沙障迎风面、背风面和两沙障中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进行测定,并以同类型未设沙障地段作对照,平行高立式沙障治理严重沙化草地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严重沙化草地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中,较粗沙粒含量减少,较细沙粒含量增加.

  • 标签: 沙障 沙化草地 土壤有机质 土壤颗粒组成 含量 机械组成
  • 简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土壤呼吸(Rs)、5cm土壤温度(T)和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动态特征及其T和W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和2.89μmolCO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和0.65μmolCO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和1.92μmolCO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和22.81t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和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和12%时,TRs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观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 简介:运用生态价值服务功能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区域生态价值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区域环境带来影响。研究表明:根据规划标准,始兴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2005年35.46亿元减少到2020年35.42亿元,生态价值净减少0.04亿元,减少量只占2005年0.11%,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基本保持稳定。

  • 标签: 土地规划 环境 评价 始兴县
  • 简介:137Cs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准确137Cs本底值是运用该技术开展研究基础。为了获取区域高空间分辨率137Cs本底值数据,作者基于147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Walling&He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相结合方法,预测四川省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应用PCA法可在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同时,有效地消除变量间多重共线性,为后续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GWRK插值法综合考虑了降水、空间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137Cs本底值影响空间非平稳性,相对于传统普通克里格和全局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高预测精度,且较准确地表达局部区域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细节信息;3)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空间插值方法是获取区域高分辨率137Cs本底值空间数据可行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揭示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因素其影响,为运用137Cs示踪技术开展土壤侵蚀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137^Cs本底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 四川省
  • 简介:为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选取金安桥水电站重塑地貌2^#弃渣场和3^#弃渣场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受工程施工扰动灌草丛、林地和农田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土壤容重为重塑地貌大于其原地貌;②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为原地貌高于其重塑地貌,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③重塑地貌2^#和3^#渣场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5mm粒径颗粒组成百分比就达到64.53%和65.11%,比例不合理,原地貌农田土壤粒径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④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为原地貌大于重塑地貌,全磷、速效磷含量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工程建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电工程建设 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