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功能及耳蜗结构的变化,探讨用于毛细胞再生研究的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健康成年白色红目豚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噪声暴露组40只。给予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75.0dBSPL,脉宽0.25ms,间隔时间20秒)连续暴露20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1周、4周、8周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ABR),毛细胞计数及耳蜗铺片免疫组化观察耳蜗结构变化。结果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1周,40只豚鼠中有21只(52.5%)双耳各频率ABR阈值≥95dBSPL。继续观察至噪声暴露后4周及8剧,ABR阈值没有恢复,1周、4周、8周各频率ABR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毛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噪声暴露敛极重度聋后1周,内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1.4%,外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7.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暴露致聋后1周,内、外毛细胞胞核大部分缺失,内毛细胞内侧及外毛细胞外侧的支持细胞的胞核存存。结论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可造成豚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毛细胞广泛缺失且无法内行恢复,而支持细胞夫部分仔留,是进行毛细胞再生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简易性的种植导板对患者实施修复种植牙操作之后评价其实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患者临床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修复手术之前利用2mm蜡线在模型上进行植体方向和植体位置的实际确定,然后采用植入道模板进行术前铺设,在实际手术中通过模板来良好的给与术中指导。在手术之后对患者采取X线片修复检查。修复检查目的主要是检验已经被种植的植体其实际三维位置是否正确合适。结果经修复治疗之后280枚植体其植入方向和植入位置均达到了术前种植设计要求。197例患者对于种植牙修复实际效果表示非常满意,还有3例患者在进行了二次修复治疗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需要接受种植牙修复手术的患者来讲利用简易种植导板来实现引导手术的治疗方法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对植体方向位置给与准确定位同时也为后续二次修复奠定了基础。患者在以修复为中心的治疗之后普遍表示牙齿咀嚼舒适,咬劲有力。因而这种以修复为中心的种植治疗技术可以在现今以及后续的临床实践中进行广泛性的利用和有效推广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管理与举证倒置的关系。方法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为蓝本,于2014年对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对举证责任导致的认识程度,并与2013年进行比较,观察规范化管理前后消毒灭菌包合格率、消毒不严导致的院感率及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情况。结果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器械灭菌包合格率明显高于规范化管理前(98.41%vs83.64%),医院感染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于规范化管理前(0.20%vs2.30%,0.08%vs1.87%)(P<0.01)。结论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管理,重视举证倒置,能提高灭菌效果,保证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简介:目的:报道中耳手术中医源性面瘫的处理经验,并探讨医源性面瘫的原因、临床特点、处理方式及预防措施。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5-2014年45例中耳手术中发生医源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接受再次手术探查,分析术中探查发现、面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治疗选择及预后情况。45例患者中41例来自外院转诊。结果45例医源性面瘫中,44例为术中或术后即刻发生。术中探查发现,18例面神经损伤位于面神经水平段后部,约占40%,最为常见。根据神经损伤程度,23例选择单纯面神经减压术,11例选择切除神经纤维瘤样组织,离断部分行端端吻合,其余11例行神经间位移植。44例患者术后随访超过1年,32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III级以内。结论医源性面瘫是中耳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于术中或术后即刻发生,尽早手术探查,并予以正确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鼓膜修复是治疗因感染,创伤等所致的鼓膜穿孔和传导性聋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耳显微外科的一项基本技术。其目的是重建鼓膜的解剖学完整性,恢复其形态特征和正常传音功能。
简介:20世纪是耳科医师治疗中耳感染的时代。抗生素的发明和显微镜的引入,使得耳科手术进入耳显微外科时代,由“经典乳突根治术”向“功能重建术式”转变,从“有创”趋向“微创”,目前已经步入攻克感音神经性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