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未达到疼痛完全缓解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997年至2002年收治的516例三叉神经痛经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0例第一次治疗后未能达到疼痛完全缓解.结果91例经再次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治疗后完全缓解,39例第三次阻滞后完全缓解,无效10例.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卵圆孔穿刺失误,迷走神经反应,无扳机点和普鲁卡因测试不能达到完全不痛.结论强调经皮穿刺卵圆孔的技术掌握和适应症的选择,治疗过程中应做到普鲁卡因测试后完全不痛,我们认为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微创,可作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最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含474162个单元和235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简介:患者,男,58岁,因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于2011年6月15日收入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人院时查体:意识模糊,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d=3mm,对光反射迟钝,颈抵抗(+)。行头颅CT检查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Ⅲ级。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锥-基底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锥-基底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椎动脉直接压迫9例,基底动脉直接压迫5例;同时伴其他小血管压迫,包括小脑上动脉8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和静脉3例。压迫点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9例,位于入髓区(rootentryzone,REZ)5例。结果术后症状即刻完全缓解11例,明显缓解3例。随访3~32个月,仅1例病人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其他未见复发和严重并发症。结论遵循恰当的手术策略,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简介: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卯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42例。结果成功造瘘39例,因术中出血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术中出现心率减慢4例、造瘘口少量出血3例,术后短暂发热21例、可疑感染1例、头皮切口漏2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4±2.7)个月;改善36例(85.7%),无改变4例(9.5%),恶化2例(4.8%)。术后3个月复查CT或MRI显示:侧脑室缩小33例(78.8%),侧脑室无明显变化但前角间质性水肿减轻5例(11.9%),侧脑室无变化4例(9.5%)。结论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效果较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并发症少。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判断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单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三叉神经根入/出脑干区(REZ)的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病人病侧FA平均值为0.34±0.07,明显低于健侧FA平均值(0.5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压迫程度分组,重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0±0.04、0.49±0.07,轻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7±0.07、0.51±0.08,重度压迫组的病侧FA平均值较轻度压迫组病侧低(P=0.001),但是两组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结论FA值可以客观定量反映神经微结构的变化,与三叉神经痛的神经血管压迫程度有关,对判断手术指征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简介: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三维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和单纯放疗对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42例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放疗组(19例)仅行三维适形放疗,分次局部照射,2.0Gy/次,1次/d,5d/周,共持续6周,总剂量60Gy;联合治疗组(23例)于三维适形放疗同时联合替莫唑胺化疗6周+辅助化疗6疗程。影像学动态观察患者肿瘤体积的变化及Karnofsky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放疗结束24周后,联合治疗组在影像学所示肿瘤实体的缩小和神经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提高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解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3D-CTA)在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3D-CTA辅助的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病例,评估术前肿瘤的3D重建效果及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肿瘤的术前3D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大小、轮廓以及邻近血管、骨质,并与术中实际观察一致。27例病例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22例。结论3D-CTA能够准确提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影像,并能够任意调整、测量及模拟手术入路,对于脑深部肿瘤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规避术中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生长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As2O3处理后U251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观察As2O3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TRAP-ELISA)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AP-PAGE)银染法检测As2O3处理后U251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As2O3处理后的U251细胞逐渐变圆、脱壁,细胞间接触变松,细胞质中颗粒增多,增殖变慢,细胞周围碎片增多;透射电镜下见较多典型凋亡细胞。1~8μmol/LAs2O3明显抑制U25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使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该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As2O3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s2O3能够抑制U25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比较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伽玛刀治疗285例(伽玛刀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127例(射频热凝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3个月,射频热凝组的治愈率、良好率和有效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在超过3个月的随访中,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1)。生存分析提示在长期随访阶段,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高于伽玛刀组(P=0.001)。回归分析显示:伽玛刀组病人术后面部麻木(OR=4.43,P=0.01,95%CI:1.45~13.53)、病程≤3年(OR=2.18,P=0.04,95%CI:1.03~4.60)以及既往无手术治疗史(OR=0.55,P=0.03,95%CI:0.31~0.95)是疗效良好的正性预测因子。结论伽玛刀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无创,并发症少,而射频热凝术的疗效更佳,但并发症多,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