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反射试验及定量感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定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结果:在入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8%,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10%,存在早期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22%,具有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21%,无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6%。结论: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可发生于早期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两者在病变程度间可能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50例,比较两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采用抗凝药物、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甘露醇进行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结果1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致残率为1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P〈0.05。2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对照性。方法以该院收治的62例小儿肥胖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62例没有肥胖症的儿童作为参照对象,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儿童空腹血糖和用餐后2h血糖,然后进行对比,对血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以及糖尿病发病率进行对统计,小儿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儿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分别为(4.5±1.1)mmol/L和(7.2±1.2)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h血糖分别为(5.8±1.4)mmol/L和(8.6±1.9)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肥胖症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儿肥胖症患儿应采取措施对其饮食进行节制。小儿糖尿病和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相通性,两者都需要在饮食上对患儿加以控制。
简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组和诺和灵R组,泵治疗1周,结果FPG和睡前血糖下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PG诺和和锐组优于诺和灵R组(P〈0.05),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诺和灵R组(P〈0.05)。两组用药前后体重增加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泵输注诺和锐和灵R均能使高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诺和锐更理想。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危重症患者高血糖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护理情况,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方法根据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的100例危重症患者来分析研究,使用持续微量泵注射胰岛素,监测患者的动态血糖水平,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结果使用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研究中的100例患者,有95例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基本保持在4.6-8.3mmol/L范围内,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3例患者有低血糖症状,针对性处理后均得到了改善。结论危重症患者高血糖状态接受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结合相关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控制,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诺和锐与诺和灵-R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7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行诺和锐治疗,对照组行诺和灵-R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半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体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诺和灵R,可明显控制血糖水平,且母婴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针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实施加巴喷丁药物治疗和卡马西平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48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遵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卡马西平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加巴喷丁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睡眠干扰评分,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实施加巴喷丁药物治疗,相较实施卡马西平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减缓患者的疼痛症状剧烈程度,降低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简介:采集糖尿病住院患者36例和门诊体检正常对照健康人员5例共41例血浆样本,按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分成A(正常对照组)B(正常白蛋白尿组)c(糖尿病肾病Ⅲ期)D(糖尿病肾病Ⅳ期)E(糖尿病肾病V期)5组,均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GFR,FKN等。同时在观察样本中选取年龄在50岁左右,病史在5年左右,HbA1C≤7的糖尿病患者,分成L组与H组两组进行比较,L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5.0mmol/L,H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5.0mmol/L。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数据。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ANOVA方法。结果尿微量白蛋白与。肾脏GFR呈负相关,r=-0.646,P〈0.01;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浆FKN呈正相关,r=0.701,P〈0.01。在HbA.C≤7时(年龄50岁左右,病史5年左右),血糖波动组尿微量白蛋白(13.76±4.86),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88.66±63.25),t=2.640,P〈0.05。结论肾脏GFR与血浆FKN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30mg/d)时就已经发生改变。在年龄,病史,HbA1C,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波动性血糖患者组较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病情更加严重。
简介:选取36名GDM患者和42名正常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血清内脏索的水平,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关性。结果:GDM内脏素水平升高(P〈0.05);内脏素与IR正相关性(P〈0.05)。结论:GDM患者血清内脏紊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敏感性高度相关。
简介:按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将128例T2DM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目的在临床上,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瑞格列奈+二甲双胍的方案进行治疗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例数合计为60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2组,30例为一组。一组给予二甲双胍为主治疗(称为:对照组),另一组再联合使用瑞格列奈(称为:观察组),对比2组血糖状况和发生不良反应数据。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其3项血糖数据稳定,且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数据(3.33%vs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再联合实施瑞格列奈的方案治疗,其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