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感染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117例,对其进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测,并作药敏分析,研究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65株粪肠球菌和52例屎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样本主要来自泌尿科、血液科和消化科,屎肠球菌主要来自消化科,两种肠球菌年龄分布均集中在40-60岁之间;粪肠球菌对四环素耐药性为55.38%高于屎肠球菌32.69%,而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分别为13.84%、16.92%、32.31%、30.77%,均低于屎肠球菌78.85%、80.77%、82.69%、71.15%,P<0.05。结论屎肠球菌耐药性普遍高于粪肠球菌,临床药物使用时需开展科学合理的药性检测,以此为依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中表达VEGFR-1的造血前体干细胞在肝细胞癌肺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2例肝细胞癌肺转移组织(研究组)、20例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VEGFR-1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病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VEGFR-1的阴性表达3例,阴性率为13.6%,阳性表达19例,阳性率为86.4%;对照组VEGFR-1的阴性表达15例,阴性率为75.0%,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为2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细胞癌肺转移中VEGFR-1呈高表达,分析VEGFR-1表达可谓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MEK-ERK信号通路在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APL细胞株NB4作为体外模型,以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四唑氮蓝(NBT)还原实验和形态学观察评估细胞分化;应用蛋白印迹法研究细胞MEK和ERK的活化状态及PU.1、C/EBPβ、C/EBPε和PML-RARα的蛋白含量。结果:MEK-ERK信号通路在ATRA处理早期即活化,并维持48h。抑制MEK活性,可使ATRA诱导的CD11b阳性率从(87.50±4.16)%下降到(38.01±2.79)%,NBTA540值从0.507±0.009下降到0.25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01);且大部分细胞形态回复到原始细胞;同时,ATRA诱导的PU.1、C/EBPβ和C/EBPε蛋白表达上调也受阻。结论:ATRA可通过MEKERK信号通路调控PU.1、C/EBPβ和C/EBPε蛋白表达,诱导APL细胞分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宁夏眼科医院眼底病科的168例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RH/RD)、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除了AMD/PCV,其余组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玻璃体切割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视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志愿者的血液细胞进行检验,对影响检验结果的采集因素、抗凝因素和时间等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造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偏差的因素有多种,如前期对标本的处理、仪器的选择、结果审核等。其中,抗凝剂比例不同会导致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的检测结果不准确;而不同温度下标本放置的时间同样会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中会存在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只有做好检验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监控,提出质量控制策略,才能够减少结果偏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在发热患者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86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康健人群8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对象血液进行血液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有核细胞的形态,并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细胞总变异率为54.65%(47/86),明显高于对照组4.88%(4/82);MCHC、HCT、RDW-SD和MC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诊断发热患者病因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应用CT与MR影像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为小脑血管母细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CT与MR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MR的准确性97.50%、灵敏度95.00%均高于CT,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MR特异性66.67%高于CT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在小脑血管细胞瘤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但相比之下MR检查诊断的灵敏度高、漏诊率相对较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现阶段浆膜腔积液的细胞检验现状与质量控制进行观察并提出如何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检验质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方法选取60张细胞浆膜腔积液细胞图片,随机发放到各个医院,再医院完成识别后对这些结果进行收集。在调查结束后对这些信息实施第一次讲解,间隔一段时候后进行第二次调查。结果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淋巴细胞、核异质细胞及细菌的识别正确率没有明显提高(P>0.05),其余细胞的是识别正确率都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现阶段的检测浆膜腔积液细胞时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而事实证明对质量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是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检验准确性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选取98份进行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患者的血液样本,采取不同比例的抗凝剂稀释血液样本,监测血液样本的放置时间和温度,对比血细胞参数的差异情况。结果不同比例的抗凝剂可导致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血液样本放置时间、温度,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中,采取适当比例的抗凝剂、放置时间及温度,作为提高检验准确率的关键环节,可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术前护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的术前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概率为46.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概率为74.0%,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0%;对照组为42.0%,对比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日后的术前护理中,应对患者实行积极的综合性护理,为临床治疗及患者后续康复,提供更大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145例尿路感染患者所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与真菌为主;革兰阴性菌较常见的菌群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较常见的菌群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青/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性,临床用药中需提高重视。结论肾内科尿路感染患者送检的中段尿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且主要的病原菌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临床需加强监测与管理,以保证抗菌药物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进一步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简介:目的:研究肝癌细胞系SMMC7721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探讨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其对肝癌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群体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将肝癌细胞按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44进行分离,分为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4个群体,采用脂质体法将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质粒转染入人肝癌细胞SMMC7721,采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NS-1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SMMC7721转染前后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90、CD44的表达和细胞生长周期,检测细胞群体的变化。以裸鼠成瘤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具肿瘤干细胞性质的肝癌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转染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肝癌SMMC7721细胞分成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4组亚群的细胞存在着异质性,4组亚群细胞中均有少数肿瘤干细胞样细胞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其中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5%和1.8%,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克隆形成率为0.7%和0.5%。转染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后,4组亚群细胞克隆的形成率都显著下降。裸鼠成瘤实验提示,CD133+表型的细胞成瘤能力强于CD133-表型细胞,CD133-CD44+亚群细胞成瘤能力最弱。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转染NS-1后,CD133+群体细胞被明显抑制,由31.9%下降至6.3%,而CD90+和CD44+的表达未出现改变;转染NS-1后细胞S期百分率明显下降。结论:肝癌细胞表型为CD133+CD44+和CD133+CD44-亚群中富含肝癌干细胞,转染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基因NS-1的部分亚群SMMC7721细胞生长被抑制,提示其对肝癌细胞株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133+群体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呼吸道炎症的消长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cellsecretaryprotein.CCSP)是重要的内源性抗炎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炎作用.是哮喘时呼吸道炎症标志物之一。本研究对本院近年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CCSP、ECP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受试者肺功能的变化,以明确CCSP、ECP质量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发作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开展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