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应的体征和指标做统计与分析。结果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88.7%和11.3%;87.3%的脑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其中基底节出血占41.8%;该病病死率为8.1%;50-70岁之间患者共42例,占67.7%;22.5%、8.1%和8.1%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史;59.6%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而8.1%的患者死亡。83.9%的患者在入院后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分别有59.7%、45.2%和38.7%的患者在入院后检查发现有高血压、心率失常或高尿酸血症。结论对于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常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最常见。高龄、高血压病史是该病可能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常有意识障碍、心率失常和高尿酸血症。
简介:摘要1例64岁女性患者,因咳嗽、乏力两天就诊,患者具有冠心病史,先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C2.0g,然后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3.0g静脉滴注),在输注过程中突发呼吸气促、呼吸困难,予以吸氧、地塞米松5.0mg静滴,再使用肾上腺素1.0mg肌注、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等护心治疗并送至上级医疗机构,抢救成功。后再次发生无血压、心率下降等情况,进行第二次抢救治疗后转入ICU,约6小时候再次发生心率下降,无血压,经抢救无效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桥畸形的临床诊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呼吸科收治的3例病例的临床特点、镜下特点及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例患儿均有反复呼吸道的感染,表现为喘息及呼吸困难反复发作,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均进行电子支气管镜及胸部CT+气管成像检查证实为支气管桥畸形。结论(1)对于临床上有反复喘息正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应想到有支气管畸形的可能,(2)支气管镜及胸部CT+气管成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3)对于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了解有无支气管桥畸形及狭窄的情况,能帮助判断能否顺利撤机,是否需要气道成形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实习生参与的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方法对提高实习生临床能力效果的意义。方法实习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教学方法,仅由带教老师传授临床知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周安排两次规范的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实习前及实习一月后均采用闭卷考试检测每个实习生成绩,考试与实习专业相关的临床知识,试题难度系数相似。结果实习前两组成绩对比没显著差异(p>0.05);一月后实验组成绩(89.40±6.82)明显好于对照组(80.90±7.72),实习前后成绩差值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有利于提高临床实习生的学习效果,是拓展实习生科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用于成人推磨牙向后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40名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2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固定矫正技术治疗,观察组则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推磨牙向后的治疗有效率。结果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5%),而采用传统固定矫正技术治疗的对照组,显效患者11例,有效患者4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时,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进行推磨牙向后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福清市22年间HIV/AIDS74例死亡病例描述性分析,探索减少死亡延长寿命的措施。方法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网报数据为依据,结合日常病例随访记录,对1993~2015年现住址为福清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报告进行汇总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93~2015年,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378例,死亡74例,累计病死率19.58%。64.87%(48/74)的艾滋病死亡病例在确认后1年内死亡,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仅占21.62%。治疗前CD4小于200个/ul15例占93.75%,均属晚治疗病例近年来疫情呈缓慢上升趋势,发病、死亡高峰集中在2009年后,以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趋势明显;年龄以30~69岁居多,初中及以下文化人数比例较高,性别比为2.361。结论影响死亡的原因大多因为病例发现较晚,未能及时抗病毒治疗等,提示需要进一步扩大HIV/AIDS病例的治疗覆盖率,同时要积极开展治疗依从性教育,延长病例的寿命及提高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自拟社会心理因素量表对489例产后4~6周的初产妇进行调查,取其中EPDS评分≥9分作为观察组,评分<9分的作为对照组,分析产后抑郁症的各发生因素。结果轻度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9.8%,中度及以上的发生率为1.6%。而在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各因素中年龄、孕周、婴儿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睡眠、产妇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产妇有很大影响。结论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社会心理因素的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