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鼻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在感染致昏迷儿童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根据营养支持方式将感染致昏迷儿童分为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疗效、并发症及治疗前后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免疫球蛋白的差异。结果EEN组感染致昏迷儿童住院时间、死亡率、误吸、肺部感染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PN组感染致昏迷儿童(均P<0.05)。EEN组和TPN组感染致昏迷儿童治疗前的PA、ALB、TP、IgG、IgA和IgM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ALB、TP、IgG、IgA和IgM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EEN组感染致昏迷儿童治疗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显著高于TPN组感染致昏迷儿童(均P<0.05)。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可显著提高感染致昏迷儿童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具有疗效佳及安全性高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总结我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的不全性肠梗阻患者,在禁食、补液、保守治疗有效后3天开始恢复饮食,按其恢复饮食的方式分肠内营养混悬液组(实验组)与普通流质饮食组(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普通流质饮食;实验组予常规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两组疗程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电解质平衡、肺部感染率、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其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于患者在尽快纠正代谢紊乱、预防肺部感染、促进消化道功能改善、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人员系统指导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有利于患者肠功能恢复、纠正代谢紊乱、减少肺部感染、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按摩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纳入我院90例2016年1月—2017年2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施行方法分对照组、按摩组。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进行口服治疗;按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排便频率恢复正常时间、便质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按摩组患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其中,对照组总效率80.00%低于按摩组95.56%。按摩组排便频率恢复正常时间、便质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3.00±1.41d、7.20±2.61d、9.06±1.21d比对照组5.16±2.77d、10.34±3.57d、12.16±2.59d短,P<0.05。两组各有1例用药后出现恶心。结论按摩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高,可加速临床症状消失,缩短疗程,无毒副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选自我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及细致的护理,同时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及前白蛋白水平,评价两组营养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前白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肠内营养可补充人体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可提供人体全部的营养素,有效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护理中注意细节、加强心理疏导,可有效避免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选择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84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防止术后并发症和营养过程中的护理并发症。方法对30例胃肠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其中重要的是营养管的护理和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30例病人无例肠瘘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无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置管内造瘘术在危重小儿肠吻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儿肠吻合手术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小肠造瘘术,研究组患儿接受肠置管内造瘘术。比较两组二期手术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血清清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二期手术发生率为24.%,研究组为6%。研究组二期手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置管内造瘘术是减少危重小儿肠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封瘘术)的重要方法,可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是否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乌海市人民医院ICU机械通气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对照组,每组23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肌肌力指标(MIP、Pdimax)。结果与机械通气第1天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第7天MIP、Pdimax均有升高(P<0.05);与静脉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第7天呼吸肌肌力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的支持方式对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各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病诱因、发病经过、肝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急性肝性脑病64例,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30例,肝脑变性型肝性脑病1例,亚临床型肝性脑病5例。Ⅰ期(轻型肝性脑病)17例,Ⅱ期(中型肝性脑病)20例,Ⅲ期(重度肝性脑病)17例,Ⅳ期(深昏迷)41例。患者在12小时时清醒11例,24小时清醒19例,48小时清醒22例。急性肝性脑病死亡38例,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死亡5例,但多有复发。结论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应注意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诊断。肝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而不是血氨水平,肝性脑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经验治疗,可提高苏醒率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