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输液室患者中应用与观察护理。方法:收录本院2021年7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在院接受静脉留置针干预的患者共计48例,其中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开展综合护理的24例患者为干预组,分析组间调研数据差异。结果:干预组留置7d占比95.83%、对照组留置7d占比62.50%,调研数据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质量评分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选择静脉留置针等延长静脉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同时联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能进一步优化整体的医疗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生理状态的恢复效率提升,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内镜下进行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医院曾进行过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和综合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综合组进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主要从并发症、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进行评价。结果:综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至2021年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的300名患者资料,并记录其患有DVT的情况。在这些患者中,统计了以下可能影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凝剂使用情况,以及术中或术后是否产生出血等情况。结果:在300名骨科创伤患者中,共有47例患有DVT,患病率为15.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未使用抗凝剂以及术中或术后出血等危险因素是导致DVT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和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DVT的风险更高,开放性手术和产生术中或术后出血的患者DVT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结论:骨科创伤患者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凝剂使用情况,以及术中或术后是否产生出血等。这些危险因素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至2021年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的300名患者资料,并记录其患有DVT的情况。在这些患者中,统计了以下可能影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凝剂使用情况,以及术中或术后是否产生出血等情况。结果:在300名骨科创伤患者中,共有47例患有DVT,患病率为15.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未使用抗凝剂以及术中或术后出血等危险因素是导致DVT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和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DVT的风险更高,开放性手术和产生术中或术后出血的患者DVT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结论:骨科创伤患者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凝剂使用情况,以及术中或术后是否产生出血等。这些危险因素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早产儿中采用膕窝下段和膕窝上段留置PICC穿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共40例,根据PICC穿刺部位不同,将患儿分为膕窝下段组和膕窝上段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时长、导管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静脉炎、堵管、穿刺点感染)发生率。结果:与腘窝下段组相比,与膕窝下段组相比,膕窝上段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置管总时长较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腘窝上段组并发症发生例数略低于腘窝下段组(P<0.05)。结论:早产儿经大隐静脉腘上段穿刺留置PICC导管的成功率高于腘窝下段,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同期非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径方面,观察组双侧股总静脉内径、股浅静脉内径、内侧腓肠静脉内径以及腘静脉内径分别为(12.41±1.33)mm、(7.65±1.45)mm、(7.79±1.49)mm、(6.96±1.57)mm,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措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中,可以实现一个较好的诊断准确率以及较为详细的诊断信息,进而帮助医生实现治疗计划的针对性制定,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