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4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及其MRI诊断资料进行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诊断,发现隐性骨折达84处,包括单处骨折者31例(67.4%),多处骨折者15例(32.6%);有32例(69.6%)伴关节腔积液,23例(50.0%)副韧带外侧伤合并软组织肿大,13例(28.3%)伴半月板受损,另伴前交叉韧带及副韧带内侧受损者各3例(6.5%)。按照隐性骨折分型,显示为Ⅰ、Ⅱ和Ⅲ型隐性骨折者分别有33例(71.7%)、12例(26.1%)和1例(2.2%)。结论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具有高度可靠的诊断价值,并且操作相对安全、简便,建议临床进一步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评析 早期股骨头缺血 并 坏死 采取 CT 与磁共振成像诊断 的 临床 效果 与意义 。 方法: 取 201 7 年 9 月到 201 9 年 9 月 固定时间段 本 科室接治 的 26 例 患 早期股骨头缺血 并 坏死 患者 展开 研究, 分别对患者采取 CT 与磁共振成像诊断 ,对不同诊断技术效果实施比较。 结果: 分别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 CT 与磁共振成像诊断 发现,磁共振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 CT 诊断显著较优;与 CT 技术比较, 磁共振漏诊率显著下降, P < 0.05 。 结论 : CT 诊断技术与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临床两种不同检查手段, CT 诊断技术在检查骨质结构方面效果良好,易于分期。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扫描切面有较高的选择性,在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中效果理想,并且该技术诊断率较 CT 明显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与 CT 检查的效果。 方法: 共选取 74 例观察对象,其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6 月到 2019 年 8 月,所有对象经确诊患有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 n=37 , CT 检查)和实验组( n=37 ,磁共振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更高,有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 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效果优于 CT 检查,其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应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的图像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特征,结合病理分析其表现特点。结果30例患者的病灶均为单发,其中圆形、卵圆形24例,分叶状6例,瘤体直径约3.6~21.4cm,平均10.4cm。实性肿瘤19例,囊实性9例,囊性2例;信号均匀者16例,信号不均者14例,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者22例,明显强化者8例。3例子宫内膜轻度增厚,1例子宫轻度增大。11例见瘤周积液,18例见子宫直肠窝少许积液。结论MRI可有效显示卵泡膜细胞瘤病灶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腹水,并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生理特征,因此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骨肿瘤患者中采取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肿瘤患者所有资料,均实施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技术的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次分析的38例骨肿瘤患者经过病理与手术证实,其中11例转移瘤、16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X线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78.94%,CT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94.7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在骨肿瘤诊断中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作为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的可靠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60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将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核磁共振检查的160例患者,异常的患者共104例,具体数据如下血管闭塞和狭窄的42例,动脉瘤42例,血管变异52例,烟雾病14例,动静脉畸形16例,静脉窦血栓4例,颅内动脉不显影4例,血管纤细2例,静脉破裂出血2例,原始舌下动脉2例。所有进行检查的患者中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相符合的12例,与术中病理检查的结果相符合的26例。结论脑血管疾病应用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实施诊断的价值非常高,患者免去注射造影剂的麻烦,该操作无创伤且无痛苦,患者避免辐射性的损害,并发症大大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SPACE序列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在正常臂丛神经节后段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名无臂丛神经损伤病史的健康志愿者行臂丛神经DWIBS序列、SPACE序列扫描。分析比较DWIBS序列、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数目,以及两组序列图像平均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35名共70侧臂丛神经节后段在冠状DWIBS序列、SPACE序列上均能清晰显示,SPACE序列中部分臂丛内侧束、后束和外侧束也可显示。SPACE序列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高于DWIBS序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ACE序列可以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节后段,与DWIBS序列相比较对正常臂丛神经显像具有更高的清晰度。
简介:磁共振成像(MRI)系统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保证MRI设备图像质量,确保MRI图像的真实可靠,以满足临床诊断对图像质量的需求。依据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以及医疗诊断对MRI技术的要求,采用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对图像信噪比、均匀性、伪影、几何畸变、层厚及空间分辨力等性能参数进行周期性测试;按照数据偏差的严重性将检测周期规定为3~6个月。将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设备各项系统性能是否达到质量评价标准和稳定性质量保证,确保医学影像符合诊断标准,保证影像质量,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发现更优的测试方法。通过对MRI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MR图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能否在手术前通过动态增强共振(DCE-MRI)辅助判断治疗效果,并通过对T2WI与DCE-MRI的对比判断直肠癌术前的检测精确性。方法收集已经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42例,其中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法的患者21例,未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法的患者21例。所以42例患者全部在GE1.5TTwinspeedHDMR扫描仪进行额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序列包括T1WI、快速三维容积T1加权脂肪抑制成像增强扫描(3DLAVA)、DWI、T2WI压脂。同时观察并且分析癌变灶的生长情况和曲线上升速率,同时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每项参数在新辅助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差异和变化。结果在未使用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法组中,通过DCE-MRI与常规T2WI分别对直肠癌T分期判断的准确性为80.2%与67.7%,对环周切缘阴性的判断准确性为85.3%与71.2%。无论是T2WI还是DCE-MRI都可以发现直径≥2mm的淋巴结。在使用新型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法组中,通过DCE-MRI对直肠癌T、N分期判断的准确性为88.3%与83.3%,对环周切缘情况判断准确性为100%。而利用T2WI进行T、N分期较为困难。结论DCE-MRI进行术前直肠癌分期的判断较为准确,同时能够准确的判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以后的癌周切缘情况。其对疗效的好坏也有着参考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螺旋 CT与磁共振成像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本院接收的 74例小细胞肝癌患者收入本实验中,基于双模拟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37例)行螺旋 CT检查,观察组( 37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肝外病灶检出数、肝内病灶检出数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明显( t=8.884、 8.923; P均为 0.000);在阳性诊断率方面,观察组( 94.59%)比对照组( 78.38%)高,差异显著( x2=4.163; P=0.041);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观察组( 69.23%)比对照组( 53.91%)高,差异明显( x2=6.079; P=0.014);在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方面,观察组( 96.92%)与对照组( 95.65%)差异较小( x2=0.279; P=0.598)。结论 磁共振成像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螺旋 CT优,其可以将早期病灶状况清楚反映出来,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但是依旧存在一定不足,所以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病实际状况对诊断方法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部良性肿瘤的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接受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针对患者表现采取针对中的护理措施,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我院护理干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论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对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产生一定的心理焦虑和恐慌,不能积极配合进行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出现疼痛和躁动的患者给予药物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顺利完成诊断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检查的方法CT扫描与磁共振成像进行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与探讨。方法对在我院2015年3~2015年9月份就诊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观察组B组,两组各50人,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差别,具有统计意义。A组患者在检查时用的检查方法为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影像学,B组患者在检查时采用的方法是CT扫描髋关节影像学。通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检查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结果通过对这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检测后,发现这100例的可疑股骨头患者中,A组患者经磁共振(MRI)检查确诊的患者为43例,检测率为86%,B组患者经CT检查确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29例,检出率为58%,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通过以上方式检查后,发现股骨头坏死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用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率要比CT扫描检查的确诊率高,早期诊断确诊的效果好,在临床应用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应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接诊的乳腺肿块病患60例,对所选病例都实行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评价核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本组60例病患中共发现74个病灶,其中,左乳有28个,右乳有46个;恶性28例,良性32例,当中有10例为多发病灶。在48个良性病灶当中,有29例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提示Ⅰ型,有18例的ADC值大于1.2×10-3 mm2/s,有17例波谱成像中未出现胆碱峰。在26个恶性病灶当中,有10例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提示Ⅲ型,有2例提示Ⅱ型,有23例的ADC值小于1.2×10-3 mm2/s,有24例波谱成像中未发现胆碱峰。 结论:于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积极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效果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颅脑肿瘤的过程中实施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为评估此类方式的诊断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20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原发性颅脑肿瘤的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共选取100例,在诊断过程中均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标准,比较者多层螺旋CT诊断、磁共振成像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磁共振成像扫描的检出率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更高(p<0.05)。结论:在诊断原发性颅脑肿瘤的过程中,使用磁共振成像扫描的临床价值更大,检出率以及诊断符合率均较优异,可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影像特点及其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入我院进行疑似膝关节损伤临床诊疗病患100例为研究对象,均已由膝关节镜检确诊,均实施CT诊断(对照组)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组),遂对组间诊断检出率进行比对。结果:经比对,观察组检出率同关节镜镜检概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率较关节镜检出率显著要低,同时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受损患者临床诊疗期间,采取MRI诊断相较于CT诊断应用效果更为良好,检出率更高,可有效利用形态变化、信号强弱对受损程度进行判定,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影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及鉴别效果。方法:我院于2020年3月~2022年11月时间段选择3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参与,均在我院接受完整的实验室检查、病毒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分析,有明确的综合诊断结果,将其视为此次研究金标准。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开展研究,比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CT与磁共振成像影像检出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磁共振成像检出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小儿病毒更具优势,能够精准筛查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并且综合诊断效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