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花粉类型,前者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后者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 标签: 中国北方 草原区 表土花粉 捕捉器花粉 花粉通量 判别分析
  • 简介:利用湖泊钻孔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一炭屑组合记录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一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落叶、常绿属种为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草丛,其中包括较多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安徽 巢湖 湖泊沉积物 全新世 孢粉—炭屑组合 植被演替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表现形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
  • 简介:早石炭亚纪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及黔桂盆地独特古地理位置控制着盆地中地球生物学过程,决定了生烃母质生物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进而影响了盆地相烃源岩形成与分布。通过对广西巴平剖面地球生物相分析,探讨下石炭亚系盆地相烃源岩形成地球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汤粑沟期早期、旧司期中晚期生境型以Ⅵb(台间深海盆地生境相)为主,盆地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盆地中水体较深,古氧相为厌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高,形成了下石炭亚系优质烃源岩。汤粑沟中期生境型为Ⅵb,生产力水平低,古氧相为贫氧相-厌氧相,由于沉积速率过慢,发生了大量Mn/Fe氧化还原反应,降低了有机质埋藏效率,仅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早旧司期及上司期生境型为Ⅳ1(范围为风暴浪基面至真光层下界面)、Ⅳ2(范围为真光层下界面至大陆架坡折处),生产力水平低-,古氧相为准厌氧相-贫氧相,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一般烃源岩。上司期末期-罗苏期生境型主要为Ⅲ2(范围为强光合作用面至风暴浪基面),局部为Ⅳ1,生产力水平-高,古氧相为常氧相-贫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低.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差烃源岩。

  • 标签: 广西南丹 巴平剖面 烃源岩 地球生物学 生物相 古氧相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露头上呈暗色,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和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做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三峡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牙形石U—Th—Ph同位素年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层牙形石^209Pb/^232Th放射年龄为269±44Ma,^207Pb/^235U放射年龄为256±39Ma,接近二叠系茅口组生物地层年龄。^206Pb/^238U年龄为196±6Ma,虽然准确度较高,但与前人推测地层年龄相比偏低。此外,作者对牙形石稀土元素(REE)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且发现牙形石REE组成和Ce异常与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有一定相关性,可以指示古海水信息。

  • 标签: 三峡地区 二叠系 牙形石 LA—ICP—MS U-Th—Pb定年 古海水
  • 简介:哈得逊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大整装油田之一,储量规模超过亿吨。在其发现过程,东河砂岩沉积相及其相变规律起了重要指导作用。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侵背景下沉积一套海侵砂(砾)岩,主体为滨岸海滩相砂体,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穿时沉积体。东河砂岩从古地貌低部位向高部位持续超覆变薄,以陆源碎屑滨岸—浅海相沉积为主。靠近古海岸线附近,以滨岸海滩相临滨—前滨夹后滨沉积为主,向盆地方向逐渐过渡为远滨泥岩和台地碳酸盐岩。砂体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海平面变化、物源等共同控制,沉积厚度缓坡处减薄,陡坡处增厚,遇孤岛或隆起减薄或尖灭。海侵早期,东河砂岩分布轮南隆起以西,砂体分布广、厚度大,南北向展布;海侵早中期,砂体沿古海岸线近东西向呈带状展布。海侵中期至晚期,古高地被分割为多个岛屿,向海方向为碳酸盐岩台地。东河砂岩这种纵横向沉积相变为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上泥盆统—下石炭统 东河砂岩 沉积相 哈得逊油田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油气勘探应用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矿物含量应超过50%。白云岩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也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等。白云岩与石灰岩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岩与盐酸反应较石灰岩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华北地台上寒武统崮山组出现了大量竹叶状灰岩。通过对山东唐王寨剖面崮山组系统研究,识别出页岩、疙瘩状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薄层状泥晶灰岩、生物扰动泥晶灰岩、颗粒质(生物碎屑)泥岩-泥质颗粒岩、含交错层理鲕粒灰岩及竹叶状灰岩8种岩石类型,这些岩石类型组成了页岩盆地、深潮下带及浅潮下带岩石组合。竹叶状灰岩砾屑和基质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表明砾屑和基质来源多样并且不同沉积环境其成因具有多样性。据此总结出崮山组竹叶状灰岩具有4种可能成因类型:1)竹叶状灰岩砾屑和基质可能均为原地形成或者仅有短距离搬运过程;2)竹叶状灰岩砾屑和基质可能均为近岸形成并经历了长距离搬运过程,或者竹叶状灰岩沉积环境经历了海平面的突然升高;3)竹叶状灰岩基质可能来源于近岸未固结鲕粒和生物碎屑及原地灰泥,与原地破碎生成砾屑和灰泥等混合沉积;4)竹叶状灰岩砾屑可能来源于远岸固结泥晶灰岩,并经搬运作用与原地未固结灰泥及骨架颗粒等基质混合沉积。

  • 标签: 竹叶状灰岩的多成因 沉积环境 崮山组 上寒武统 山东
  • 简介: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阿合奇-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早石炭世及之后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古亚洲洋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 标签: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 简介:系统收集研究区资料和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扬子地区吴家坪期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海陆过渡环境、滨岸、碳酸盐岩台地和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包括碳酸盐岩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深水陆棚和台盆。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沉积古地理进行了总结,绘制了沉积古地理图,主要古地理单元包括古陆、冲积平原、滨岸平原、碳酸盐岩台地和次深海。研究区内烃源岩类型多样,包括煤系、碳质页岩、泥岩、泥灰岩和硅岩等,主要发育沼泽、渴湖、深水陆棚和台盆等环境。有机质来源包括陆源、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烃源岩发育主要受当时气候条件、洋流格局和沉积环境控制。热带潮湿气候和洋流格局有利于有机质生产,而局限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 标签: 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古海洋
  • 简介: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目前关于该段沉积相类型认识分歧很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GIS3.2a空间分析功能,求取了沙三段各砂层组沉积表面坡度。9砂层组沉积时坡度多为1.5°~3.5°,紧邻孤岛凸起处坡度可达3.5°~5°;而5砂层组沉积时坡度则几乎全部小于1.8°。综合考虑5砂层组、9砂层组代表性和盆地沉积构造背景、储集层砂体外围泥岩沉积特征、纵向上沉积组合关系、储集层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其自身沉积学特征,认为渤南洼陷沙三段主要储集层砂体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仅最下部9砂层组储集层砂体为深水湖泊重力流沉积。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渤南洼陷 古近系 沙三段 地理信息系统 坡度分析
  • 简介:首次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scrobiculattts,Sublepidodendron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sp.,Lepidodendropsissp.,Mesocalamitessp.,Sigillaria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sp.,证实了该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一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一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区域上具穿时性。

  • 标签: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 简介:孔喉特征是储集层研究核心,厘清储集层孔喉在三维空间中展布对油气勘探与开发意义重大。文中借助微纳米CT立体成像技术和数字岩心技术对川东北飞仙关组残余鲕粒白云岩孔喉特征进行刻画与描述,建立了微纳米级孔喉三维空间展布模型,并计算了孔喉半径、形状因子、空间连通性等表征参数。此外,结合扫描电镜、压汞曲线等传统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了有益探讨和补充。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残余鲕粒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溶)孔、晶间缝和微裂隙等。其中,晶间孔和微裂隙为连通喉道,其最小值可达20~30nm。样品重结晶强烈,受重结晶晶体生长及后期压实等改造作用影响,喉道堵塞,储集层渗透性差。

  • 标签: 孔喉结构 微纳米CT 数字岩心 空间展布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存在。至此,这一地区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受流体异常高压影响而发育异常孔隙(砂)砾岩储集层成为深层油气储集层和油气勘探研究热点之一。测井、钻井及试油结果揭示,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广泛存在流体异常高压,且与(砂)砾岩储集层含油性及产能具有密切关系。试油地层压力实测数据标定下,利用测井资料等效深度法对古近系沙河街组分层系、分地区进行了地层压力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x)地层压力异常程度最大,剩余地层压力达15~30MPa。重点钻井(砂)砾岩储集层孔隙度与对应层段剩余地层压力统计分析表明,地层压力5MPa以上时开始对孔隙度产生影响,每增加5MPa孔隙度大约增大2%,据此推测Es3x由于异常高压存在,(砂)砾岩储集层孔隙度可增加4%~10%。结合微观储集层特征和测井资料孔隙度解释结果,分析导致该区深层储集层储集性能得以改善原因包括:(1)异常高压有利于原生孔隙及早期次生孔隙保存;(2)超压环境有利于酸性地层水进入储集层形成溶蚀孔隙;(3)流体异常高压有利于微裂缝产生,增强孔隙间连通性和渗流能力。

  • 标签: 异常高压 (砂)砾岩储集层 深层 古近系 车镇凹陷
  • 简介:本次研究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和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化石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卡尼期洪水事件 同位素 海绵礁 三叠纪 特提斯 超级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