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运用埋藏学沉积地质学研究方法手段,中国东部晚白垩世具有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盆地中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地层层序年代、埋藏骨骼化石特征、骨骼化石埋藏类型及其埋藏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将其产出时代、埋藏相、埋藏特征与国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与国外相比,虽然化石产出具体时期有所差异,但从恐龙种群、埋藏相沉积地层学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晚白垩世全球古环境、古生态古气候相似性。(1)中国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可分为早期晚期2个阶段:早期Cenomanian期晚期Santonian_Maastrichtian期。而国外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只发生在晚期,在美洲蒙古国发生在Campanian晚期,在欧洲则为Campanian_Maastrichtian期过渡时期Maastrichtian期。(2)中国埋藏骨骼化石种属以鸟脚类鸭嘴龙科兽脚类恐龙为主,它们埋藏于紫红色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环境;美洲以鸭嘴龙科为主,欧洲蒙古国种群各地不相同,都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骨骼在不同沉积相组合地层中埋藏学特征各异,古地理、古生态古环境密切相关。(3)结合盆地中化石埋藏学特征盆地演化特征,总结了恐龙化石埋藏类型主要有原地埋藏异地埋藏,盆地古地理格局变动、火山活动、古温度升高古地震事件综合作用是可能埋藏成因,并提出了恐龙化石埋藏模式。此研究为揭示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晚白垩世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恐龙灭绝原因探讨提供了新材料证据。

  • 标签: 恐龙骨骼化石 埋藏学 晚白垩世 国内外对比
  • 简介:文中报道了在武汉市铁箕山新发现下志留统坟头组剖面。该剖面所在位置交通方便,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发现有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喙壳类、海百合、锥石、海星、鱼类遗迹化石,初步鉴定出13属17种。根据该剖面中化石组合面貌邻区对比认为,武汉地区坟头组时代应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通过该剖面化石组合特征、遗迹化石及其他相标志分析,确定其下部为高能前滨环境,中上部为近滨和远滨环境。本剖面和相关化石材料及相标志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武汉地区下志留统生物面貌,并且为跨区域之间地层和古环境对比提供了新资料。最后,作者建议取消武汉地区锅顶山组这一地层单位。

  • 标签: 下志留统 坟头组 化石组合 武汉 沉积环境
  • 简介: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界分别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60000km^2。盆地内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尤以侏罗系分布最广、发育最为齐全。在侏罗系中统和上统下部广泛发育白云岩,并构成最具潜力油气储层。这些白云岩按其成因岩矿特征归为两类,即Ⅰ型和Ⅱ型白云岩。Ⅰ型白云岩在蒸发条件下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故膏岩层关系密切,具有白云石晶粒细小、化学组成中相对富Ca^2+、晶体有序度相对偏低等特点;Ⅱ型白云岩则是在海水大气淡水混合水中生成,因而与膏岩层无关,Ⅰ型白云岩相比,具有白云石晶粒较粗且自形程度较高、化学组成相对富Mg^2+晶体有序度较高特点。Ⅰ型白云岩在形成之后基本无明显后期改造,因而其在储集物性上保持了原始中低孔和低渗特点,构成区内Ⅱ—Ⅲ级油气储层;而Ⅱ型白云岩则在形成后晚成岩-表生成岩阶段,经历了明显重结晶、溶蚀和方解石充填交代后期改造,由于其(尤其地下未经表生成岩改造部分)具有较好孔渗条件,因而常构成区内Ⅰ—Ⅱ级油气储层。

  • 标签: 侏罗系 白云岩 油气储集 羌塘盆地 油气勘探 沉积岩石学
  • 简介:对上海郊区不同地貌单元12个土壤—沉积物剖面进行铀、钍含量调查结果显示,各剖面铀、钍含量均处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且表土和下部沉积物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尚未遭受到人为污染。铀、钍含量分布地貌环境(包括物质来源、物质颗粒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pH值)密切相关:贝壳砂堤和火成岩残丘附近剖面的铀、钍最为富集,而新形成潮滩剖面中铀、钍含量最低。在砂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较大河口沙岛和新滨海平原环境中,铀、钍含量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上升,而在泥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偏低淡水湖沼区,铀、钍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相反关系。

  • 标签: 有机碳 PH值 地貌环境 上海
  • 简介: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254块岩石薄片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组沉积时期菌藻类生物演化过程。在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含量、颗粒保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宏体和微观特征因素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组划分为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潮上带至内陆架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地层序列中菌藻类生物含量变化以及碳同位素迁移规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组沉积时期大规模海进—海退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境型在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环境之间协同演化以及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评价提供了良好基础资料。

  • 标签: 微生物岩 生境型 碳同位素 古环境 高于庄组 河北平泉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一致性,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古地理面貌和它们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古地理面貌,而且随着地壳上地幔构造演化而不断发展,盆山构造形成受到了地壳活动和演化控制.一般来说,中国西北主要山系古生代或早中生代造山带,但它们形成现在这样巨大山系主要发生在晚新生代.如天山山脉构造演化,三叠纪天山曾经一度隆起成山,两侧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磨拉石;侏罗纪时由于剥蚀夷平成为一个准平原,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可以对比含煤岩系;从白垩纪到早新生代,它再度隆升,直至第四纪时形成雄伟高大山系,两侧形成相应大型沉积盆地.其他一些山脉,如祁连山和昆仑山,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控制这一过程根本原因则是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构造发展演化.

  • 标签: 新生代 古地理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 构造演化 天山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在碳酸盐岩中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中,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在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布、属种分异度和特征属种丰度,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三叠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发育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代表在湖水进—退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过程。油气成藏烃源岩形成储集体发育有关。三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层序地层格架中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内陆湖泊沉积物易溶盐含量湖水化学组成密切相关,通过测试沉积物(岩心)易溶盐含量可以重建古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在安固里淖湖心区钻取沉积剖面,以1cm为间隔分样,测试剖面中八大离子含量(即K+、Na+、Ca2+、Mg2+、CO32-、HCO3-、Cl-和SO42-)和其他有关地球化学特征,并且各项离子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剖面易溶盐组成变化曲线和易溶盐指标变化曲线。根据易溶盐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岩心纹层纪年得到纹层年代,将安固里淖8507aBP以来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507~7600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高;7600~472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SO42-型,盐度最高;4724~3057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3057~57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O32--HCO3-型,盐度较低;574aBP以来,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低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同岩心粒度分析结果相比较,易溶盐变化曲线转折早于粒度变化曲线,反映易溶盐沉积气候变化反应比粒度特征更敏感,一个较好反映气候变化替代性指标,有待于推广应用。

  • 标签: 全新世 易溶盐 沉积 环境变化 安固里淖
  • 简介:东濮凹陷渤海湾盆地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系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第四亚段(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23)和沙河街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卤水,卤水在凹陷中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主要方式,卤水上涌通道基底大断裂系,其动力来源岩浆活动.盐岩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温度、压力变化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中有机质成熟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盐岩沉积有密切关系,因此搞清盐岩分布规律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 标签: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
  • 简介:基于柴西地区钻孔岩心、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和特征观察、地震测线处理和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其它资料综合分析,完成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古近系层序地层学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格架不同位置发育深大断裂及其所决定古地理和古气候因素共同控制了沉积相带在时空上展布.湖盆构造演化沉积演化有明显控制作用.多个不整合层序界面发育多期碎屑物质供给,但沉积物供给并不充分.可容空间持续存在,导致湖侵体系域十分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发育期间,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易于形成湖侵体系域相关油气储集体油气藏: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湖相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深湖浊积砂岩透镜体隐蔽油气藏、层序界面控制隐蔽油气藏以及断层控制复合隐蔽油气藏.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 湖侵体系域 储集体 层序地层学 隐蔽油气藏
  • 简介:川东地区二叠系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茅口组上段吴家坪组,夹于石灰岩层间或层内。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薄片鉴定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广元长江沟、旺苍双汇、宣汉立石河和巫溪尖山二叠系硅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硅质来源,并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硅岩形态多样、分布不均,硅岩中见残余石灰岩;硅质成分主要为玉髓微晶石英、灰质硅岩中玉髓"侵入"方解石、相邻石灰岩中少量生屑被硅化。硅岩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52.79%~99.21%,平均为85.18%),Fe/Ti值、(Fe+Mn)/Ti值Al/(Al+Fe+Mn)值反映其形成热水活动有关;硅岩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地壳中该元素平均含量差异明显,Co/Ni值Th/U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LREE/HREE值低,δEu值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硅岩为交代成因,硅质以热水来源为主,玄武岩淋滤上升流提供了部分硅质。复合来源硅质通过同生断裂、表层淋滤上升流进入碳酸盐沉积物中,在不同成岩阶段交代碳酸盐沉积物(岩),形成了顺层面或层内分布结核状、条带状团块状硅岩。

  • 标签: 硅岩 硅质来源 地球化学特征 二叠系 四川省
  • 简介: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参数井(CYY1,YD1和YD2)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具有典型地震导致同生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构造活动,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沉积地层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运移。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早中奥陶世 加里东运动 都匀运动 荥经坳陷
  • 简介:利用树木年代学中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径向生长气候要素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径向生长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响应分析基础上,重建了1900年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4-7年变化周期;1900午以来,存在4个比较明显气候较干旱时期,分别是1905-1916年,1918-1932年,1941—1946年和1955-1962年;同时存在4个气候相对湿润时期,分别是1900-1904年,1934-1939年,1948-1953年和1964—1973年。其中,最严重两次干旱期分别为1905-1915年1922-1932年。

  • 标签: 树木年轮 相对湿度 六盘山
  • 简介: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资料,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降雨带异常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环境关系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刚竹自然生长区域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孢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取得认识远少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人类活动影响环境问题关注不够。

  • 标签: 海岱地区 新石器时代 气候 环境
  • 简介:南海西部4°~18°N,108.5~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从陆架至深海盆区,随着水深增加,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200~2000m处最丰富,向浅水和深水方向,其丰度均下降,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水深(D)有明显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关系完全不同: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而在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200m陆架区,浮游有孔虫含量水深满足关系式:1nD=0.021P+3.208;而在水深大于200m陆坡-深海盆区,两者满足D=-526.3P+52105.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增加,但水深大于200m后,碳酸盐溶解起主要作用,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浮游有孔虫 海盆 陆架区 水深 南海 底栖有孔虫
  • 简介: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北西向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北东向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sedimentary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一系列规模较小背驼式盆地。

  • 标签: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 简介:利用野外露头、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盆地古近系始新统那读组和百岗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那读组和百岗组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9个体系域,那读组那三段构成层序Ⅰ,那读组那二段和那一段构成层序Ⅱ,百岗组构成层序Ⅲ.层序Ⅰ和层序Ⅱ盆地断陷期沉积,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深湖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层序Ⅱ湖泊沉积范围广,厚度大,厚层湖相暗色泥岩盆地主要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层序Ⅲ盆地坳陷期沉积,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盆地中古近系沉积经过了洪积或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河流发育过程,反映了盆地从初期形成→扩张→萎缩完整演化序列.在层序Ⅰ和层序Ⅱ低水位体系域,田东凹陷中央断凹、南部次凹和那笔凸起北部断鼻区带发育长轴分布河流三角洲砂岩,这些砂岩处于烃源岩成熟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河道岩性油藏勘探有利区.在层序Ⅱ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北部陡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烃源岩指状交叉接触,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容易形成大量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 标签: 层序 百色盆地 那读组 扇三角洲 古近系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