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改革第一”的凤阳县小岗.在继1978年摁下“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后.村民们又先后为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摁下3次鲜红的手印。1978年的红手印,小岗为了治穷要地而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为沈浩摁下的红手印.则是小岗人为了致富而留人.是对一名群众离不开的干部的最大褒奖。

  • 标签: 小岗村 手印 “包产到户” 中国农村改革 下派干部 省财政厅
  • 简介:唐代的洛阳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座世界东方的大城市,自宋代以来逐渐荒芜湮为田野。20世纪后半叶,考古工作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搞清了这座天下名都的轮廓与里坊布局。而城外的郊甸乡村,本来就处田野之中,它们的范围与

  • 标签: 洛阳 邙山 考古工作 古村 唐代 天下
  • 简介:10月13日,日军20师团向娘子关发起总攻.国民党第26路军总指挥兼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27路军总指挥冯钦哉、第3军曾万钟、38军17师赵寿山等部全体将士同仇敌忾,奋起抵抗,凭借有利地形在雪花山、乏驴岭、关沟一线与日军展开鏖战.14日早晨,38军17师师长赵寿山将防守雪花山疏虞的第102团团长张世俊就地处决,以正国法.在坚守雪花山战斗中,第102团共产党员,连长张登北率领全连,坚守阵地,英勇奋战,全连壮烈牺牲,无一人生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

  • 标签: 娘子关 刘伯承 部队 国民党 雪花山 石门
  • 简介:2015年1月16日,和田地委书记国灿到和田地区档案局综合办公楼各单位调研期间,亲切看望和田地委史志办干部,与干部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史志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与地委史志办、地区档案局、地区工会、地区团委、地区妇联干部集中座谈。

  • 标签: 和田地区 地委书记 地方志工作 调研 妇联干部 综合办公楼
  • 简介:有明一代,在今贵州境内,大、小土司数以十计,其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是当时著名的“四大土司”。历史上的所谓“水东”、“水西”,是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分界的,鸭池河以东一片谓之“水东”,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则谓之“水西”。不过,“水西”的概念后来起了变化,演变为一个特定政治区域的名称,即彝族安氏贵族统治的区域。“水西”之地,大抵在今大方、水城、六枝、纳雍、织金、黔西、金沙各县及毕节、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的一部分,因前八县地是“水西”的本土,史称“水内”,而后

  • 标签: 水西 九扯 鸭池河 九纵 大土司 政治区域
  • 简介:刘一峰(1884—1974)原籍浙江省鄞县,他祖上是宁波人,世代行医,人称“岐黄世家”。其祖父刘永泉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受聘于京师久负盛名的育宁堂药铺董事,不久便被举荐到清室太医院任御医。其父刘辅庭早年在北京著名的同仁堂药铺任经理,

  • 标签: 西鹤年堂 刘一峰 生平事迹 药品市场 经营策略
  • 简介:琼瑶是名满海内外的台湾女作家,拥有广泛的影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琼瑶祖父陈墨西老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清末翰林、著名教育家兼书画家李瑞清,有四位得意门生,其中一位名叫陈墨西,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本名陈喆)的祖父;另三位分别是享誉中外的大画家张善仔与张大

  • 标签: 李瑞清 孙中山 琼瑶 革命党人 蒋介石 祖父
  • 简介:西沃石窟凿于黄河南岸青要山峭壁,因建设小浪底水库要永久性地淹没在水下100多米的库底。经过对石窟及其环境的调查、工程勘测和理论计算,对文物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相关工程参数、岩体内部状况等。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加固、切割、吊运和复原安装,将石窟安全移至新址保护。

  • 标签: 水库 西沃石窟 迁移
  • 简介:贞观十四年,唐減高昌并於其地置西州後,为了加强对西州的控制,一方面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百姓等不少人迁移至长安、洛阳,另一方面则从内地发遣罪犯充实西州,并於贞观末有计画地把雍州无地或少地的民户迁来西州。高宗即位後,由於西域政局不稳,唐又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等一干人马放还西州,从而使西州人口有了不少增加。但西州土地毕竟有限,不能容纳过多的人口。於是,大致在龙朔、总章年间,唐王朝又有计画地把西州拥有土地的民户迁出盆地,而重点是昭武九姓粟特人,一定程度体现了唐的民族政策。唐初西州人口迁移的这一变化历程,充分反映了唐王朝对经营西州的重视,从而使西州成为唐全力经营西域的坚固堡垒.

  • 标签: 唐朝 西州 人口迁移
  • 简介:地处广州市海珠区新浯镇的黄埔是堪称人杰地灵的侨乡,它因清代中叶境内的“黄埔古港”而名闻于世。《羊城今古》1993年第三期的《广东历史地理学界考察黄埔》、第四期的《广州地理学界黄埔考察记》、1994年第一期的《“黄埔”地名的由来与订正》、第三期的《黄埔洲、黄埔岛与黄埔港》等文章从历史学、地理学

  • 标签: 历史地理学 历史学 清代中叶 地名 由来 订正
  • 简介: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原名爨底下,现保存有70余套约500间清代四合院民居,布局严谨,建筑精良,是一片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故而被定为十二爪“中国历史文化名”之一。这片古民居建筑群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有许多历史上的客观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应当归功于发生在这里的“南坡梁保卫战”。

  • 标签: 民居建筑群 古建筑群 中国 门头沟区 四合院 爨底下村
  • 简介:2006年3月15~17日,黄埔区地方志办公室在从化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召开广州市黄埔区志编纂工作动员会,并举办“广州市黄埔区志业务培训班”,14个有志编纂出版任务的社区居委会全都派员参加。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陈泽泓副主任到会讲话,黄埔区地方志办公室陈华祥主任受区分管修志工作的领导委托在会上作动员报告。会后,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业务指导处胡巧利处长为志编纂人员讲授编修志的理论课;原黄埔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崔大经讲解志篇目及要素内容,并结合本地区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帮助学员理解志编写的基本要求;授课人还对志编纂人员提出的具体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次动员会的召开以及培训班的举办,标志着广州市黄埔区志编纂出版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 标签: 编纂工作 黄埔区 办公室 业务培训班 国家森林公园 编纂人员
  • 简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大环境下,日特汉奸、国特在隐蔽战线上对根据地进行的进攻和破坏,是造成晋冀鲁豫根据地社会秩序失控的根本原因,为消解上述问题,根据地创建了公安员制度。作为村级治安组织,公安员具有"低度治安权"、受公安系统和村政权双重领导等特点。另外,在创建初期,公安员制度显现出人员素质不高、组织形态单一等问题,经过教育培训、改进组织形态等完善措施,该制度的建设日趋成熟。公安员的创建和发展,不仅消除了日特汉奸、国特对根据地的进攻和破坏,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更为重要的是,该制度在建设上的成功,完善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标签: 晋冀鲁豫根据地 公安系统 新民主主义革命 政治制度 组织形态 社会秩序
  • 简介:宁次(1884-1966)是日本侵华历史最长、任现地指挥要职中罪恶最大的日本战犯之一。如1915年,他作为参谋本部部员,参加了侵占青岛的战争。1925至1927年,任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1928年,任日本步兵第六联队长,参加侵占济南的战争,是济南惨案的刽子手。1932年,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参加了侵占上海的战争。1933年,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兼伪满大使馆武官,曾代表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签订侵略我冀东和长城以北的《塘沽协定》。1935年,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协助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与何应钦签订侵略华北的《何梅协定》。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他始终在中国战场,1938年6月任第

  • 标签: 冈村宁次 日本投降 总参谋长 总司令部 何应钦 蒋介石
  • 简介:洱源县江尾镇漏邑原来的小学校里,在北耳房的西山墙内侧,嵌有一《乡规碑》。碑为石质,阴刻,字迹工整。全碑分上下两块,每块长720厘米,宽460厘米.各列乡规五条,总计700多字,《乡规碑》的全文如下:

  • 标签: 洱源县 漏邑村 中国 云南 《乡规碑》 文化传统
  • 简介:在近代中国,随着农村经济的衰落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离问题日益严重。农民离的根源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对农村自然经济的打击、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榨取以及天灾人祸对农民的侵害。农民离冲击了农村经济,给城市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农民离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 标签: 农民 离村 近代中国 社会问题
  • 简介:《江苏名镇志》、《江苏名志》是两部反映江苏优势和特色的省情书。乡镇和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础。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比较发达的农村经济,使江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小集镇,其中许多都是古镇、名镇。它们在悠悠岁月中,形成了各自

  • 标签: 省情 农村经济 淮河下游 明星镇 悠悠岁月 前洲镇
  • 简介:良户,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西部,北枕凤翅山,南耸双龙岭。良户历史悠久,战国长平之战时,这里是秦军东进的必经之地,村落最早出现于这个时期。唐代中叶,有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建庄,故古称"两户"。宋初,陆续有王、李、秦、赵、张等姓迁来,村落不断扩大,至元时已具规模,名也由"两户"改称"良户"。良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 标签: 高平市 长平之战 东进 依山 元时 展翅欲飞
  • 简介:……多庆湖有多深,古汝的灾难就有多深;“曲辛”英雄流了多少血,古汝人民就流了多少泪。东方升起的金太阳,是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这是亚东县堆纳区多庆乡古汝翻身农奴在“三反双减”运动取得胜利后广为传唱的一首歌谣。

  • 标签: 西藏 亚东县堆纳区多庆乡古汝村 “三反双减”运动 封建农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