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特奥多·W·阿多诺(1903—1969)的音乐美学观散见于其著作《美学理论》、《音乐社会学导论》等,本论文中,笔者将以《音乐社会学导论》为解读蓝本,结合我国当代大众音乐生活状态,剖析其对民族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诸多思想精髓,以期对中国当代音乐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 标签: 大众音乐生活 消费音乐 安慰功能 精神
  • 简介:在浩瀚的戏曲艺术大海里,多少表演艺术家用心血凝铸的万斛珍珠,闪灼着五彩缤纷的毫光。有的集珠成品,贮进了神圣的艺术殿堂,有的口传身授,溶入了后起者的心灵;然而,更多的却散积在艺海里边,或消融于巍巍礁林,或沉埋在莽莽沙滩……这严竣的历史敦促我们这些浮游在艺海里的有心人,品味,珍惜,拾缀,积累,然后将它公诸于世,让那奇异的珠光照射曲苑艺廊,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奇光异彩。

  • 标签: 艺海 美学思想 川剧艺术 曲苑 口传身授 艺术殿堂
  • 简介:德国作曲家格鲁克(1714-1787)与意大利剧本作家卡尔扎比吉(1714-1795)合作创作了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西》(OrfeoedEuridice)。该剧1762年10月5日首演于维也纳霍夫堡宫廷剧院,在当时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期望从音乐美学视角,分析题材内容、音乐语言、音乐风格、

  • 标签: 格鲁克 奥菲 西方音乐史 美学视角 德国作曲家 尤里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音乐聆听、感性直觉经验表述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即音乐美学学科的听、说问题。音乐音响在主体的知觉聆听之后成为感性经验,这里的"感性"之定义指向了人类生存体验的感性,有别于一般认识上的"纯感性"。人在音乐中乃是用感性经验经验着经验,并从中钩沉出关乎音乐、却又不仅止于音乐的意义。对意义的反思促发了人对经验的言说,而正是藉着本质的语言,才使人拥有了运思之能与听说之技。本文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中得获启发,试图觅寻并构建通达音响与意义的听说合一之路径,亦是为对音乐美学学科语言的合式学理定位之思索。

  • 标签: 音乐美学 学科语言 感性直觉经验 听说合一
  • 简介:<正>本文无意把赋格曲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过程向读者介绍,从而显示巴赫在这一方面曾建树过多么伟大的功绩;也无意阐述黄金分割定律在文艺复兴之后对欧洲的绘画、建筑和雕刻等艺术产生过如何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些问题,在文艺思想和美学方面早有许多著作,无需笔

  • 标签: 黄金分割定律 主题构思 美学观点 文艺思想 历史沿革 文艺复兴
  • 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中国的书法类型多样,是中国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书法的历史悠久,通过书法写作,可以传递思想、抒发情感,通过线条的变化、组合,按照一定的规则构筑空间,展示出中国文化之美。舞蹈是行走的人体艺术,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有规律,形态美的舞蹈用肢体语言来传递舞蹈的美感。舞蹈与书法两者之间有奇妙的联系,本文主要探究中国书法与舞蹈之间的美学共性,分析书法与舞蹈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掘中国文化的优点。

  • 标签: 中国书法 舞蹈 美学共性
  • 简介:本文写作并非笔者一次偶然的田野作业和采风。近年来,随着笔者多次深入田野,对胶东民间音乐事象有了直观且深刻的感性认知。在田野后的思索中,笔者感到活跃于民间的唢呐并不简单等同于以往的"学院式"理解,一件简单乐器是否有更大的挖掘空间?本文寄希望以唢呐、鼓吹乐为线索,贯通地方小戏茂腔、胶州秧歌和丧葬仪式三个不同民俗事象,通过对音乐本身,及其功能作用的解读,试探唢呐在不同场合的"声音呈示"与乐器"身份转换",以及唢呐与外部环境"交互性"的美学意义。随之,隐藏于民间的"问题意识"一再显现,并以此追寻关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叙事的自我跨越。

  • 标签: 唢呐 声音呈示 乐器身份 民俗事象 空间场域 礼俗文化
  • 简介:荀况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学术方面,他是个集大成者;在音乐美学思想的领域,他同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开拓者和综合者。《荀子》这本书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宝库。荀况的音乐思想本来是既丰富而又多彩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荀况音乐思想的认识,都往往只限于他的“礼乐”思想(或只限于《乐论》这一篇著作),这实在是由于我们对荀子缺乏研究所导致的结果。

  • 标签: 音乐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 美学思想 荀况 战国末期 “礼乐”
  • 简介:阿多诺认为好的音乐形式应该以“实践-艺术-实践”的创造过程,能够真实体验并再现人类真实情感与经验,获得受众的共鸣呼应,也以其深刻内涵与真理性内容,能够使受众从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与接受。受众所思考的对象也正是艺术期望解决的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与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以音乐审美的内在属性、审美的三个层次以及通过审美建立音乐与社会批判的联系逐一展开论述。对阿多诺为何肯定文化工业的对立面——现代音乐进行理论分析。

  • 标签: 音乐 审美 社会 现代音乐
  • 简介:曾经自问:何为曲艺文学的特质?思考的结果是八个字:抱诚守真,抑恶扬善.随后“克隆”出一则微信发到朋友圈:检验曲艺的魅力,不仅看剧场里的鲜花和媒体上的好评,最终要看观众从中得到了多少文化的启迪;评定优秀曲艺家的标准不单是看他的票房好与坏,还要看他能否对大家敞开心扉,以诚相待;最健康的曲艺从不在意在电视上频频露脸,而是它的存在引领、推动着曲艺艺术向前发展;好曲艺不光是带给人们笑声和欢乐,还能在愉悦之后坚定信念,扬善抑恶.所以说“克隆”,是因为它虽出自我手,但“基因”却源自我们民族曲艺“说书唱戏劝人方”的美学传统.

  • 标签: 美学传统 抑恶扬善 曲艺家 说书 “克隆” 以诚相待
  • 简介:曲艺音乐又称说唱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类别,亦是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唱词、唱腔、声乐、伴奏四部分构成,艺人在唱故事的过程中将这四个部分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以叙事为特征的音乐。这里我们对其中的几个主要构成要件关系加以探讨,试述曲艺叙事性特征的美学表现。

  • 标签: 曲艺音乐 叙事性 曲艺艺术 音乐属性 民族民间音乐 曲情
  • 简介:“音乐的内容是什么”一向被认为是音乐美学的根本问题,其中关于音乐的形式美有否内容,如有内容这内容是什么,它以何种理论为基座等,尤成为音乐内容研究中的烦难问题,并直接影响学术界从整体上认识“音乐的内容是什么”。茅原教授在上述问题上的重要突破是:音乐的形式美有内容,其内容是精神内涵一一才能、经验和劳动态度,其理论基座是唯物论——本文系简要论述这一独到见解的产生根据、背景、理论意义,并由此扩及茅原音乐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特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放性。

  • 标签: 形式美 内容 精神内涵 情感 开放性
  • 简介:庄子和卢梭生活年代相差两千余年,但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遭遇、人格特征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庄子和卢梭一生都同样过着贫苦的生活却有着卓越超群的才华,都有淡薄功名利禄、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格等等.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着极其相似的方面,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将庄子和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比较,并着重深讨一下庄子的'自然之乐'和卢梭的'返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庄子 卢梭 自然 名利 个人 人格特征
  • 简介:前段时间.中央音乐学院的王次熠教授向编辑部推荐了由他指导的同届博士生的三篇文章,并以《倡导教学相长、同窗相助的学风》作为开篇引语。经编辑部审阅并匿名专家审读,认为三文具有组合性,对读者学习了解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有益的。同时.我们也赞成并支持这种师生相宜、同学相助的良好学习风气。凶此辟出专栏对三篇习作予以刊载。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否定性 述评 批判 社会 中央音乐学院
  • 简介:与协奏曲相关的美学问题讨论(第一次课)时间:2011年03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00.11:30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中601授课老师:韩锺恩教授参与同学:陈新坤、贺颖、郭一涟、刘娓娓、魏舁、黄海、竹琛汇报人:贺颖课程记录:贺颖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韩锺恩教授沿袭以往课程模式,为音乐美学方向研究生开设针对与围绕音乐作品的专题讨论课程,本次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某部协奏曲结合克尔曼的《协奏曲对话》一书讨论相关的音乐美学问题。课程形式为每一至两周讨论一部作品,由一名同学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的形式,并由韩锺恩教授亲自点评。这学期的第一次讨论曲目为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协奏曲对话》的第一章节。

  •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美学 专题讨论 《G大调钢琴协奏曲》 音乐学专业 讨论课
  • 简介:本文分析了茅原先生音乐意境说的内容、特征与价值,阐明其学说的理论基础和与作者相关的人生境界。

  • 标签: 茅原 意境 音乐意境说
  • 简介:“音乐作品的生命在于作品的演奏、演唱”(阿萨菲耶夫《音调论》第57页)。二度创作的演奏使音乐传存、演进、传播,使音乐丰富、发展、深化,让作品的生命形式在表演中注入主体的特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无穷魅力。从美学的高度来揭示音乐表演的规律,使表演真正具有再创造的美学价值,这

  • 标签: 音乐表演 面结合 西方美学 音乐表演艺术 阿萨菲耶夫 中国古代美学
  • 简介:本文是捷克著名美学家霍斯廷斯基的《从形式美学的观点看音乐的美和整体艺术作品》一书的部分内容,涉及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关》、音乐美的内容、歌剧中的音乐戏剧、整体艺术作品、音乐在整体艺术作品中的地位等问题。很多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音乐美学 自律论 音乐的美 歌剧 霍斯延斯基
  • 简介:音乐本体论是禅宗音乐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音乐生成论和音乐本质论两个部分。禅宗哲学的生成论建立在“缘起”概念之上,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之相合,音乐的生成便是器、手、意等各种要素在特定时空相遇合的产物。这种非实在的生成论直接导致禅宗“五蕴皆空”的“空”观,但其用意并不在“空”本身,而是以“空”化“有”、以“死”化“生”,以前缘之了尽来迎新缘之发生。这一思想影响到音乐,就形成以“定心息虑…‘心无尘翳”为前提的艺术创造论。禅宗哲学和音乐美学的真正本体是“心”,音由心生,心随境变,故而声无定式,音无常法。心既是音乐的本原,也是音乐意义的建构者。

  • 标签: 缘起 音乐本体论 禅宗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