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张其凤:陈加林的书法,小品如山涧溪水,在水墨淋漓造就的黑白灰之间,在柔毫可控与不可控的刹那,那些奇怪的字形,迸跳起伏,蜿蜒曲折,那种阻拦与冲破的较量,那种冲决阻拦后的欢畅,一路跌宕所产生的沉涩感,

  • 标签: 选书 工程 不可控
  • 简介:宋涛:“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在张维忠先生的书法作品中,不仅看到了《崔敬邕墓志》、张玄墓志》、《元氏等魏碑经典名作的劲健与古秀他还把一些字形处理为行书透露着王羲之书风的遒丽畅意,在这一点上,

  • 标签: 张维 选书 工程 书法作品 王羲之 魏碑
  • 简介:尼泊尔特别流行观音菩萨信仰,有诸多造型奇异的观音形象,乘物观音即其之一。这种观音造型的特征是重乘物,自上而下,分别是毗湿奴、金翅鸟、狮子。有时还增加一条诃利蛇,形成四重乘物。观音菩萨是佛教观想中的,乘物观音乘骑于毗湿奴肩上,表明观音凌驾于印度教诸神之上,是佛教自我优位心理的物化表现。这种乘物观音出现在印度佛教末期的成就法鬘之中,是瑜伽形者观想的宇宙至尊神,他们努力使自己与乘物观音融汇为一体,以达到解脱证道的目的。乘物观音造像,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对于研究中印佛像源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尼泊尔三乘物观音 成就法 佛教造像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笔。这种六笔法是怎样变成笔法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笔法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法,而隶书体系则继承笔法?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古代笔记小说是指杂录志怪、传奇、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书史相关的资料.近来读此类著述,发现个小问题,或可以校正当代著述,或可校正古代书家之言,或可考证人物名实之来由,现裒录于此,略加考证,以飨读者。

  • 标签: 笔记小说 书史 校补 文人 宋元 古代
  • 简介:撇(1):落笔重、行笔怏、收笔细,关键在出锋。出锋要像汽车刹车,不能在出锋前突然加速,也不能一下刹住不动。长撇相对短撇弯曲一些,但切忌弯得过分,太弯则无力,如“人”、“文”等字。撇(2):起笔轻、收笔重,中间略带弯势,向左下斜曳,收笔用力按,笔势向左上提。此笔画一般用在字左侧的长撇,如“度”字”。

  • 标签: 硬笔书法 规范字 教程 行书 收笔 “文”
  • 简介:宋黄庭坚绢本草书《腊梅咏》诗卷以草书写咏梅诗首,前后题跋均为作者自书行书。本文通过作品风格、相关题跋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作品创作的年代范围进行判定;梳理诗文中所涉及的王棫、张仲谋等人及相关信息;并对此卷的收藏流传经历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黄庭坚 草书 咏梅诗
  • 简介:肖振中,1958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供职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任副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标签: 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画专业 美术家协会 作品 湘西 研究生课程班
  • 简介:当今的艺术界中,一些有水平的画家,书法家都醉心于艺术的研究和作品的创作中,他们唯恐在有生之年没留下多少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名留美术史或者作品成为经典是他们的毕生最高追求。但也有一些艺术界人士,学未成、艺未精时就想步入江湖.靠一杆笔混迹天下,换得金山享受荣华。这不是一件坏事,正常人在正常的时代都可以理解其想法。

  • 标签: 艺术品收藏 艺术作品 艺术界 书法家 美术史 正常人
  • 简介:朱以撒:张建会的隶书是比较简净、静穆的,不以外张为能事。作品中没大起落动态的笔调,平静安和,收多于放。这样的表现形式未必能使欣赏者在触目时有强烈的感受,也不至于留下强烈的印象而一见倾心。

  • 标签: 张建 选书 工程 朱以撒 欣赏者
  • 简介:百年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观念史”,并将它置于“现代化”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中去考察是本文的主题。山水画由一种古典画种向一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题材转换在20世纪经历了文化改造、意识形态改造和现代主义改造个历史节点,尽管这个历史节点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导因和矛盾关系,但追求“现代化”的观念则是贯穿这一过程的基本逻辑,所有关于山水画改造的艺术方案几乎都是在这种理想中开始和完成的,尽管对“现代化”这个词义的理解千差万别。

  • 标签: 山水画 “现代” “现代化” 文化改造 现代主义 理论和实践
  • 简介:'种目光'是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李士进、孙纲、王焕青人联展的题目,为什么是'种目光'呢?隐藏在'种目光'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文化语义呢?'种目光'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种目光'中的位艺术家。'种目光'呈现的是:李士进以他精擅的油画静物,以一种'无言的对话'方式讲述着他的心理诉求和艺术追求;孙纲则以一种'优雅的叙事'描述了都市化一种

  • 标签: 目光孙纲 精神风景 风景目光
  • 简介:一个由日本政府斥巨资、地方政府与美术界权威人士策划的规模空前的当代艺术展,于7月下旬在日本东北部濒临日本海的新泻地区拉开帷幕。这个地区在4500年前的绳文时代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依山临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时相对富庶的经济。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大批年轻人拥向都市和农业政策的失调,当地人口密度明显下降并趋于高龄化,这个地区在今天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滞后的位置。

  • 标签: 日本 新泻大地艺术三年展 艺术展览 艺术创作 表现形式 造型思想
  • 简介:庚篆刻风格在四十岁之后渐趋成熟,其篆刻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流动姿媚与古拙泼辣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审美倾向是如何共存于一件作品之中的,徐氏又做了哪些处理,才使这对矛盾成为组成其"残与媚"风格的关键呢?笔者认为这正是徐庚对篆刻之美的追求与探索,也是其篆刻艺术的价值所在。

  • 标签: 篆刻作品 美学 审美风格 审美倾向 篆刻艺术 矛盾
  • 简介:一、本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本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虽然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正阻碍着艺术素质教育在本院校的发展与进步,以下具体解说。对艺术素质认识凌乱,对艺术素质教育应涉及的领域仁者见仁;对“艺术素质课”涉及哪些知识领域,智者见智。“艺术素质课”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课程设置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从歌唱艺术到市场营销、从京剧绘画到烹调技术与菜肴营养、从人类胚胎探秘到宝石鉴定,均被称为艺术素质教育。从各大学所开设的具体课程来看,也反映出对“艺术素质课”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某大学开设有:服装设计学、宝石学概论、药学概论、现代印刷技术等课程;某建筑科技大学开设有:网络游戏攻略、旅游英语等课程;理论界对文化素质课程涉及到哪些知识领域,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各学校也根据各自对艺术素质的理解确定艺术素质应涉及的知识领域,从各大学所开设艺术素质课程的类别划分中可见一斑。

  • 标签: 艺术素质教育 三本院校 文化素质课程 课程理念 科技大学 知识领域
  • 简介:“请不要触摸作品”这句提示语是我们在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时经常听到或看到的,看似简单的一句提示话语背后却反映出公众的素养.或者说基本的观赏素养。观赏表示具有一种赏识的观看心态,观赏作品主要是用眼睛观看,用心感受、体会的过程。不仅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能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并能升华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 标签: 作品 触摸 课堂 理解能力 博物馆 美术馆
  • 简介:2011年7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年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拉脱维亚、爱尔兰、英国、芬兰、比利时、挪威、塞尔维亚、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88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其中40件为个主题展作品,13件为"天气隧道"特别项目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的广场,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国际 生命 中国美术馆 拉脱维亚 塞尔维亚
  • 简介: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设计已成为连接技术和人文文化的桥梁。受高科技发展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日本的设计在过去一直处于渐进的变革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设计风貌.由统一逻辑向多元共存发展.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多元化.在设计中以视觉符号映射人类意识和文化的根源,表现无形的概念性的文化理念。

  • 标签: 日本 美学观 当代 后现代主义 高科技发展 人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