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世纪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MariedePre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rtialCibot,1727-1780)神父译介《诗经》为例,对其诗译文本进行举证考析、解读,便可见出,《诗经》西渐法国(欧洲)初期,如何受制于译介者的传教布道的宗旨而形成其诗译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诗歌(文学)西传法国和欧洲旅程中如何伴随18世纪传教士汉学的生成、发展而发展的某些特点。
简介:1七月的一天,帕梅拉接到了个奇怪的电话。先是一个男人问道:“请问是帕梅拉·德布斯吗?”在得到了肯定回答后,那个男人说:“你等等,有人要和你讲话。”接着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女孩细细的声音:“奥莉,是你吗?”帕梅拉的心猛然一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叫她“奥莉”,她禁不住惊呼:“老天!你是谁?”女孩嘤嘤地啜泣着,轻轻说道:“奥莉,我好想你。”“尼娜?!你是尼娜吗?”帕梅拉不敢置信地大叫道。这时那个男人接过了电话,他声音有些沉重地说:“对不起,德布斯女士。刚刚和你讲话的是小女普丽西达,最近她出现了一些异常,不断说起一些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她提到了您,并说是您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