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从伍尔夫到西苏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家提供了理论话语另一种可能,她们以女性、不确定“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的话语方式来打破正统理论话语逻辑结构,从而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转型。

  • 标签: 女性主义 伍尔夫 西苏
  • 简介:以来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社会批判都停留在针对父权社会对女性压迫上,这一点的确毋庸置疑。但是伊迪斯·华顿小说《豪门春秋》显示:尽管男性被赋予了更多自我发展机会,但在限制女性角色同时,男性其实也限制了自己角色。为了维护社会所期待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男性和女性们不得不牺牲他们个体气质,这让他们无法尽情地表达他们想法和情感,同时也阻碍他们自我发展。对《豪门春秋》分析揭示: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受制于父权制度,父权社会不仅是女性也是男性牢笼。

  • 标签: 伊迪斯·华顿 《豪门春秋》父权制 女权主义 牢笼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笔法和细腻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巴黎女性代表,带着强烈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毅力、过人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最终胜利。拂去缤纷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具有女性意象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亦舒以一系列类型化小说完成了对现代都市女性生存境况观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展示知识女性在都市环境里寂寞、孤独、苍凉心境,揭开女性生存真相;二、对爱情进行解构,写出由爱情幻想造成女性人生悲剧,并为女性寻找切实可行自我拯救之路;三、摒弃女权主义立场,以自审态度对女性性格和品德缺陷进行深入挖掘。

  • 标签: 亦舒 都市女性 寂寞 爱情 自审
  • 简介:V.S.奈保尔在其21世纪小说《半生》和《魔种》中描写婚姻既是小说主人公政治牟利和宣泄种族政治、文化焦虑手段,又是管窥20世纪后半叶以伦敦为缩影英国社会现实一面镜子。以“婚姻主题”为自我言说媒介,奈保尔谴责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对以印度为代表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过程中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奈保尔发出了超越国界、政治文化差异伦理道德观呼吁,该呼吁也是作家本人解除因其流散情节和文明危机感而引发道德焦虑有效途径。

  • 标签: 后殖民 婚姻政治与伦理悖论 V.S.奈保尔 《半生》 《魔种》
  • 简介: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近日.移居法国巴黎西努(sinu)公司创始人陈春歌女士(AnnaCHEN)被拥有百年历史组织扶轮社招纳成为新会员。这也是首位旅法华裔女性加入到这国际公益组织。

  • 标签: 公益组织 华裔女性 国际性 首位 华人 《欧洲时报》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在比较文化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本文探讨了1980年以来英美学者关于英美本土18世纪以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研究趋势与特色,认为批评史研究整体上存在两条发展路线:一条路线是资料著作汇编,成果数量呈抛物线状发展态势;另一条路线是文类研究,成果数量呈直线上升格局。而且,资料著作出版直接带来了批评史研究兴盛,使其成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18世纪前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史 文类 趋势与特色
  • 简介:在以性别意识来研究张爱玲文章中,往往把张氏作品中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关系更为复杂,张爱玲小说《心经》正体现这一点。小说中女性主体与男性主体均表达了和解可能,这里和解含义不是压制或者融合,它包括了和解中冲突,并以人性为价值尺度对和解走向做出积极阐释。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男性意识 《心经》 和解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轨迹和东西方之间关系作了深刻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7月17日,第149届芥川奖、木奖在东京揭晓,两位女性作家藤野可织和樱木紫乃凭借《指甲与眼睛》(亦译《爪与目》)和《皇家旅馆》分获这两项素有日本文坛“奥斯卡”之称大奖,各得奖金100万日元。

  • 标签: 芥川奖 平凡生活 扭曲 女性作家 奥斯卡
  • 简介: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化与人文研究系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21世纪全球化研究前景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27-29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40多位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各院校和科研机构。本次大会开幕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任利剑副书记致开幕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致闭幕词。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系主任菲希金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菲茨杰拉德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先后作主旨发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球化研究 21世纪 民族主义研究 研讨会综述 多学科视野
  • 简介:当代英国女性戏剧家汀布莱克·韦滕贝克《夜莺爱》藉身体叙述对古希腊神话故事进行现代改写.剧作从独特身体视角展现了父权社会权力机制与暴力压迫下,女性被禁锢、规训境遇,进而凸现了女性身体内在潜能,探讨身体抵抗可能、形式、意义和限度.古典神话改写在韦滕贝克笔下具有了特别的政治内涵和伦理价值,身体叙述体现了剧作家女性主义政治批评策略,成为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媒介.

  • 标签: 《夜莺的爱》 神话改写 身体叙述 女性主义政治批评
  • 简介:两年前在寒假书房里看完张翎《阵痛》,是凌晨两三点钟。上官吟春娘家与藻溪之间二十里地,到底是一条什么样路,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只知道有一座庙,让吟春在日本飞机轰鸣余响里惊慌失措地躲了进去,大小足以容纳一具棺材和“那一个”,以及那几个日本兵。后来发生事情之所以能够那样发生,这条路本来荒凉不难推想,鬼子蹬过之后愈发没了人迹,更不难推想。这座庙结构和样式是模糊,而其存在却很真实,真实到成为“上官吟春”一步步变成“勤奋嫂”转折点;环绕着这座庙内外幽暗、惊惶、痛楚,以及被命运催逼不由自主也是真实,不仅真实,而且强势,以至于一路贯穿了陶家老屋、老虎灶,始终弥漫于孙小桃和宋武生的人生道路上。

  • 标签: 张翎小说 女性群像 流年 物语 人生道路 日本兵
  • 简介:本文从女性阅读和女性话语研究所提供批评视角来解读美国当代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发现其文本已构成一个典型现代西方父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退位、女权文化崛起隐喻.小说通过人物性格意识与叙事角度契合转换结构方式及男女人物形象塑造反差来鸣奏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哀歌.

  • 标签: 父权文化 《夜色温柔》 男性中心 女性阅读 女性话语 父权社会
  • 简介:傅菲散文,主要集中在对其生活乡村刻画,他笔下乡村场景本身之庸常、琐屑、刻骨,消失和变幻之快,以及作者执着和深情,几乎形成一种风车面前堂吉诃德角力场景。时代剧烈变动,个体精神活动细密、复杂和连续,以及一个文弱书生以柔弱方式显现强大乡愁和不知疲倦,构成傅菲散文强烈个人风格。

  • 标签: 乡村书写 生命意识 乡愁
  • 简介:莫里森早期三部小说研究,大多从宏观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角度出发谈及女性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女性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探讨,对三部作品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政治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中国电影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成就。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面广,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是现代电影主要特色。而反映女性题材电影不是很多,女导演拍出表达女性心理电影更是少之又少,《人·鬼·情》就是其中主要代表。本文将从逃离主题、呼喊主题、回归家乡主题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从新视角对其进行重点审视。

  • 标签: 黄蜀芹 《人·鬼·情》 逃离主题 呼喊主题 “回归”
  • 简介: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语言描绘当代单身知识女性生活,从独特视角探讨现代社会中知识女性命运和地位。本文在对其小说《欺骗》进行文本细读基础上,分析主人公安娜.达兰从迷失自我、反思自我到回归自我成长历程,展现个人和社会合力编织"欺骗之网"造成安娜生活令人窒息孤独及其与社会疏离,揭示了她存在无异于自在存在。在迷失、反省、回归过程中,安娜逐渐从自在存在走向自为存在,在真实与超越分裂、矛盾张力中,找回了本真的自我。小说《欺骗》成为作家开掘主体性自我反省和探究身份政治广阔空间,也表明了布鲁克纳对女性个人身份与生存意义问题关注。

  • 标签: 《欺骗》 安娜·达兰 本真性 自在存在 自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