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拟通过对《求和歌》中“说话文”与《求》古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内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异同,逐一剖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并深入挖掘和歌表现与“说话文”词句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在《求和歌》中,“说话文”虽以汉文训读体写就,但却绝非是单纯对汉文进行训读的训读文,而是充分照顾到和歌创作传统等和文文脉的和汉混合文。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说话文”在这部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上承标题,下启和歌,以汉文训读体这种独特的语体架起了沟通和汉两种语文的桥梁。

  • 标签: 蒙求 蒙求和歌 汉文训读 注释
  • 简介: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与事物对应关系的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与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语专业的研究培养逐步走上正轨并提高层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若干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与国内其他学科、与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水平的差距。这是制约日语界的人才培养、面对国内外同行和相关学科难以发出自己声响的瓶颈。在了解日语界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研究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提出对策。从长远来说,这关乎日语界的整体发展,从近期来说,关乎各院校嗷嗷待哺的硕士、博士研究和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改变这一状况,既是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日语界的学者们尤其是各院校领军人物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

  • 标签: 日语界 研究生 培养
  • 简介:清末,奉天省(今辽宁地区)开始实施新式教育,为普及女子教育、培养师范人才,率先尝试官费派遣女子赴日留学。本文以奉天省政府在1907年官费派遣的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女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派遣前后、留学期间和毕业的相关史料记录,追溯这批女生官费留学的时代背景、派遣经过,对派遣人数和名单进行考证,以充实清末中国女性赴日留学史的研究,为探讨赴日留学给近代奉天地区女子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清末 奉天官派女师范生 实践女学校 留日 名单考证
  • 简介:彻底贯彻精神,按照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工作.从主管部门、指导教师到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对待,决不能敷衍了事,要自觉地、认真地把它做好.学校主管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出具体规定并严格执行.克服以往的不良倾向,要突出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努力达到"总结所学知识,锻炼综合能力,促进人才成长"的论文写作目的.

  • 标签: 高等院校 日语专业 本科生 毕业论文 学术性 创新性
  • 简介:本文以37个日语硕士点为对象,开展了一项对日语硕士研究教育的基础调查,内容涉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术交流、学位论文指导及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结果显示,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的我国日语硕士研究教育面临诸多课题。本文基于调查数据,为日语硕士研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日语专业 硕士研究生教育 教育质量
  • 简介:大连外国语大学是辽宁省省属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大连日语专科学校,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成立,1978年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学院,2013年4月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十多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精神,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外语为主,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文、管、经、工、法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

  • 标签: 外国语大学 硕士研究生 国际化办学 多科性 校训精神 硕士学位授予
  • 简介:唐科举进士科考由尚书省礼部掌管,故称“省试”。进士科试帖诗,由此又称为“省试诗”。唐科举以诗赋取士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日本古代在八世纪中后期,其国学机构大学寮开始通过考试选拔文章,史称“文章试”。进入九世纪后,文章试改由式部省负责,亦名“省试”。平安朝的文章试不论在命名还是考试的形式与内容上,均与唐进士科颇为相似。本文对唐进士科考与平安朝文章试展开比较,进而剖析了唐初与平安朝前期省试诗的异同。

  • 标签: 文章生试 进士科考 省试诗 近体诗 声律
  • 简介: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