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德国法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筹资方式。人均寿命增长和出生率下降而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制度赡养率的提高和养老金支出的急剧增加。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面临挑战。2001年里斯特养老金的实施使德国从单一的养老保险体制开始向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2004年吕库普委员会提出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引入与人口变化相关的可持续因子并建议在2035年前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法定养老保险制度 里斯特养老金 可持续因子
  • 简介:“同济大学,命运前途”──1938年同济德国教师回德追忆李乐曾1939年3月23日,《德国工程师消息报》上刊出一篇题为"同济大学,命运前途"的文章。作者是曾任同济大学测量系系主任的埃得温.费耶尔教授。1938年暑期他和最后一批德国教师辞别当时已迁...

  • 标签: 同济大学 德国研究 教师 测量系 1938年 命运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容克投资计划是新时期中欧构建合作共赢伙伴关系的新形式。中欧战略对接首先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与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双方已搭起了初步的合作框架,但对接进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欧盟对“一带一路”的战略认知、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管理结构问题,以及欧盟相关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等。对此,中欧需保持和加强政策对话,通过多元化方式落实和推动多层战略对接,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此降低投资风险和保证对接合作的可持续性。

  • 标签: “一带一路”倡议 容克投资计划 战略对接
  • 简介:“话语”“话语分析”的概念界定是区分当今世界话语研究学派的最主要依据。德语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流派主要接受和发展了福柯话语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观点。它透过有别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考察语言现象,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和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本文旨在回顾德语话语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对其学科定位和方法论整合的努力予以评析,从而为我国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 标签: 话语 话语分析 福柯 哈贝马斯 德语语言学
  • 简介:德国东部经济的改造反改造──步履艰难的私有化进程肖辉英两德统一以后,德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改造,一是彻底改造原东德的上层建筑;二是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几年来其私有进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但整个过程步履维艰,留下的问题依然不少。1...

  • 标签: 私有化 民主德国 德国东部经济 托管局 房地产 私有化进程
  •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语文学 赛里斯 契丹 约翰长老
  • 简介:“敞开者”/“敞开”(DasOffene)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当里尔克将“敞开”这一在世状态赋予缺乏意识的沉郁的动物时,海德格尔则在动物的封闭中看到了其“贫乏于世”的属性。阿甘本在他的著作《敞开:人动物》中对“敞开”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以终结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人类学机器”,为理解人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标签: 敞开 动物 人类学机器
  • 简介:'迟到的民族国家''超前的民族国家'乍看起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对于21世纪初的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用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新德国问题'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作出的尝试.

  • 标签: 民族国家 新德国问题 连续性
  • 简介:格里高尔·萨姆萨(GregorSamsa)的变形使他成为无用的寄生虫,身体的形变被社会和家庭增添了经济上的债和道德的罪等诸多隐喻;但变形也是身体的主动出击,是身体先于精神的觉醒,变身动物体现了身体对实用性思想的反抗,身体的消亡是对规训意志的冷嘲热讽。

  • 标签: 《变形记》 卡夫卡 隐喻 身体 动物生成
  • 简介:本文聚焦中欧光伏争端,以衍生自双层博弈理论的三层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和梳理。本文主要尝试通过“赢集”这一核心概念,解释此次争端中德国和欧盟的立场及行动。本文认为,在此次光伏争端的案例中不仅存在着中国欧盟在国际层面的谈判和互动,欧盟与其成员国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成员国利益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而争端最后的解决结果是这几个层面互动的合力的结果。

  • 标签: 中欧光伏争端 双层博弈 三层博弈 欧盟决策机制
  • 简介:作为其"百科全书计划"的一部分,诺瓦利斯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被诺瓦利斯从抽象的数字比例关系中剥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和谐的概念,将之作为其诗学的核心概念融入了文学创作中。本文以诺瓦利斯的断片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梳理了诗人对音乐之数学本质的理解,进而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和谐世界观及诗学观。

  • 标签: 早期浪漫主义 诺瓦利斯 诗学 音乐 数学 和谐
  • 简介:歌德《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山谷”是古希腊悲剧形式和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完美结合。尽管浮士德全场缺席,然而他却无处不在,其中诸男性形象均为浮士德的本质性变形。他在向往神性的过程中走完此在的最后瞬间,不断向上意味着原先的无神论人本主义者浮士德的神性皈依,承认并敬仰在人之上的更高存在,最终成为崇拜圣母玛丽亚的博士。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变形 神性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德语作家。1919年饱受一战折磨的黑塞来到瑞士堤契诺。在《堤契诺之歌》一书中,黑塞以文画辉映的方式记录四季,抒发感恩,反思科技化,歌颂第二故乡。对文学研究来说,《堤契诺之歌》结构轻巧却内涵丰富,是了解黑塞的一部佳品。

  • 标签: 黑塞 堤契诺 散文 诗歌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的小说《迷惘》诞生于二战前夕,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怪诞的群体像,令人费解。本文以作者战后形成系统的群众和权力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作品里普通群众如何转化为攻击性群众,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群众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从而揭示作者对时代危机和隐藏在荒诞背后残忍现实的敏锐感知,进而印证作品的时代预见性。

  • 标签: 群众 权力 对时代的隐射和预言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萨维尼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历史法学派的创立人.他主张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坚决反对制订民法典.他的理论对世界各国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萨维尼 自然法 民族精神 法典化
  • 简介:2002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正式宣布东欧12国为欧盟正式成员.这样,欧盟实现了第5次扩大,一个大的欧洲即将产生.欧盟各项法律政策的逐渐统一,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平台.其中,对文化多样性平等性的维护发展,不仅为欧盟的东扩开拓了理念概念空间,而且为未来'大欧洲'社会的形成融合创造了条件.本文从'大欧洲'文化的理念、概念实践三个方面对未来欧洲社会的前景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力图从理论上寻求一定的文化建构探索.

  • 标签: “大欧洲” 欧盟 文化多样性
  • 简介:德国中国同为大陆法系国家,但德国在行政法中承认行政法院的判决作为非成文法律渊源,法官在行政审判中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司法原则和行政裁判的效力已经突破了个案的约束,扩大到对行政主体行为的规范上去。这一点在立法上一贯奉行法典至上的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貌似形成悖论。我们发现法官的作用不是机械地适用成文法,做到形式上的“以法律为准绳”,而是要在行政法律关系及其复杂和广泛的情况下,利用成文法这一“公理“去结合行政案件的具体事实,灵活地创造出法官法作为“推论”,并赋予其行政法律渊源的地位和效力,做到实质上的“依法裁判”。我们必须摆脱严格规则主义的概念法学的束缚,探寻法官造法的行为性质和依法裁判的真正内涵,在“造法”和“依法”的悖论中求得问题的消解。

  • 标签: 法官造法 行政法渊源 依法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