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体扫描仪在身体形态结构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徐汇区、长宁区、黄浦区的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人体扫描仪测量(肌性)和传统手工测量(骨性)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并比较分析15项常用形态指标(长度、宽度、围度)和形态比派生指数.结果:肌性与骨性2种测试方法比较发现,长(高)度测试指标中身高、下肢长A和小腿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围度测试指标中胸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宽度和形态比派生指数在2种测试方法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长(高)度测试中,肌性测试数据在整体上小于骨性测量数据;在宽度的测量数据中,肩宽、髂宽肌性数据大于骨性测量数据;在围度测量数据上,几乎所有指标都是肌性数据偏大,而在形态比中所有派生指数又均小于骨性测量值.结论:三维人体扫描仪在人体长(高)度测试结果与传统手工测试结果相-致,但在人体的厚度和维度测试中存在-定差异,因此,三维人体扫描仪人体形态测量尚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手工测量方法,非接触测量技术及转换模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MyoD和卫星细胞(SC)在骨骼肌再生和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变化,以及不同负荷运动和云南白药干预在骨骼肌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04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无负荷组(N)、中等负荷组(M)和大负荷组(H),然后将不同负荷组随机分成治疗(T)组和非治疗(n)组。建立大鼠损伤模型1d后,模型大鼠左侧后肢为治疗侧,右侧为非治疗侧,损伤后0、1、4、7、10d取大鼠后肢腓肠肌做HE染色,观察SC数量及形态学变化,用RT-PCR法测定损伤后骨骼肌MyoD表达。结果:骨骼肌形态学变化在损伤后0d、1d最严重;所有分组MyoD表达除MT、Mn组和NT、Nn组在10d时与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组与S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MyoD表达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HT组较Hn组在4、7、10d均显著降低,MT组较Mn组无统计学差异,NT组与Nn组比较只有在4d时显著降低;所有分组SC数量在4、7、10d时与S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SC数量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4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有所增加,7、10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结论:云南白药在损伤过程中缩短炎症反应时间,加快了SC的激活与损伤修复,同时下调MyoD表达。MyoD和SC可以作为骨骼肌损伤后恢复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及IL-17A、IL-35和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太极拳练习组、跑步练习组。药物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日10mg,口服;太极拳练习组药物常规治疗同药物对照组,同时进行太极拳练习;跑步练习组常规治疗同药物对照组,同时进行跑步运动练习。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血清中IL-17A、IL-35、TGF-β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治疗90天后,太极拳组有效率84.62%,跑步组有效率56.00%,对照组有效率56.52%。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增加(P<0.05);而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正常健康组明显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太极拳练习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跑步练习组与药物对照组患者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太极拳组患者血清IL-17A、IL-35、TGF-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治疗结束后,太极拳组患者以上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跑步练习组患者与练习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A、IL-35、TGF-β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7A水平与患者症状积分呈正相关关系,而IL-35、TGF-β水平与患者症状积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极拳练习可以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CD4+T细胞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太极拳练习是老年人治疗慢性荨麻疹较为理想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