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肝病重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肝病重叠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确定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肝病重叠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特点相类似,治疗原则主要是原发病的治疗+支持对症治疗+重叠巨细胞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酌情使用皮质激素、清热解毒及利胆退黄中药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占同期住院发生率为4.125%;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肝功能损伤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轻,生物化学指标治疗前后相比,总胆红素治疗前(262.93±178.944)μmol/L与治疗后1周(245.08±179.332)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后3周(156.58±147.461)μmol/L及4周(103.39±102.218)μmol/L比较下降显著(P < 0.05,P < 0.01);丙氨酸转氨酶(ALT)治疗前(782.34±828.801)U/L与治疗1周(293.57±467.438)U/L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γ-谷氨酰转移酶(GGT)治疗后(202.52±155.174)U/L较治疗前(280.69±205.619)U/L下降不明显,总胆汁酸治疗后(198.04±155.174)μmol/L较治疗前(62.93±178.944)μmol/L升高,生物化学指标呈典型胆汁淤积特征,下降缓慢,有待追踪观察;与晚期组比较,炎症组总胆红素(50.36±26.282)μmol/L较晚期组(182.45±214.169)μmol/L下降(P < 0.05),炎症组胆汁酸(54.82±56.123)μmol/L较晚期组(122.18±106.780)μmol/L复常率上升(P < 0.05);炎症期预后明显优于晚期组。结论慢性肝病重叠巨细胞病毒感染炎症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凶险。
简介:摘要为分析首诊时重症与非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肺内病变CT特征,帮助快速判断COVID-19的严重程度,回顾性分析2020年2—3月间确诊的41例COVID-19患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患者分为重症组(15例)和非重症组(26例),比较2组患者的CT特征并行相关统计分析。41例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4~94岁。非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纯磨玻璃样病变(GGO)(χ2=10.791)、GGO伴局灶性实变(χ2=5.512)、胸腔积液、片状实变、肺受累范围(χ2=27.359)、铺路石征(χ2=8.343)、支气管壁增厚(χ2=14.473)、空气支气管征(χ2=4.977)、存在肺中内带病变(χ2=6.561)等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肺受累范围是相关影响因素(OR=0.029,95%CI:0.001~0.647,P=0.026)。提示COVID-19的CT征象具有多样性,纯GGO较少、GGO伴局灶性实变较多、出现片状实变和铺路石征、出现肺中内带病变、大面积的肺受累、胸腔积液可能是重症COVID-19的预警因素,大面积的肺受累是重症COVID-19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2月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干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急性病理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P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能有效减少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治疗不良事件,改善患儿血氧指标,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率。
简介:摘要妇产科相关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妇女及胎儿生命安全。尤其近年来,产科危急重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超声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超声技术的出现,目前大多数危及母儿安全的疾病已能够在围产期得以及时诊断。本视频针对宫角妊娠、瘢痕妊娠、妊娠子宫破裂、胎盘植入谱系疾病等早孕期与中晚孕期相关产科危急重症,以及脐带、胎盘等病变的超声检查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具体病例和典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讲解,以期为妇产科超声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简介:摘要慢性肝病由于其发病的隐匿性,经常在出现失代偿事件后才就诊从而导致其死亡率居高不下。肝纤维化无创检查可以帮助慢性肝病患者早期诊断及干预。这些检查在医院人群中得到了广泛验证,但它们在社区人群中的价值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外已有许多针对社区人群进行无创检查的研究,这些无创检查工具均能在社区人群中筛查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对具有肝病危险因素(大量饮酒、2型糖尿病、肥胖)的社区人群进行筛查,能更加高效地筛出社区人群中的慢性肝病患者。总之,相较于传统的依赖于异常肝功能化验的社区筛查,无创检查可以在社区人群中发现到大量之前未被发现的肝病患者。针对无创检查在社区人群中筛查慢性肝病展开讨论,以便于在我国寻找一条开创性的社区无创肝病筛查路径。
简介:摘要肝移植术是挽救终末期良性肝病患者的重要手段,评估终末期良性肝病患者等待期和移植术后生存情况可更精确地指导供器官分配。近年来提出的终末期良性肝病相关的预后评分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包括SOFT评分、P-SOFT评分、UCLA-FRS评分和BAR评分;另一类评分系统基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概念,包括CLIF-C-ACLF评分、TAM评分、AARC-ACLF评分和COSSH-ACLF评分。基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概念的评分较MELD评分在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等待期和肝移植术后预后中展现出更优异的效能。本文总结回顾了这两类评分系统优缺点,探讨更合理的器官分配模式,以期提高终末期良性肝病患者的整体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