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直分离常见于产后女性及肥胖人群,严重者可影响腹壁群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腰背部不适等。目前关于腹直分离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手术指征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结论。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腹直分离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等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病因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指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耳阵挛性耳鸣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山东大学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的中耳阵挛性耳鸣患者56例,其中男23例,女33例;年龄6~75岁,中位年龄35岁;单侧耳鸣47例,双侧耳鸣9例;耳鸣时间20 d至8年。记录耳鸣的声音特点、诱发因素、性质(频率等)、耳鸣时鼓膜情况、听力学相关检查(长时程声导抗、镫骨声反射、纯音听阈、短增量敏感测试、重振试验、响度不适阈)结果、前庭功能检查、面肌电图、影像学检查。采用口服卡马西平和/或手术治疗,随访6~24个月,观察治疗后耳鸣变化。结果耳鸣声音多样,有“踩雪声、节律性击鼓声、白噪声”等。诱发因素包括外部声音、体位变化、触摸面部及耳周皮肤、讲话及咀嚼、眨眼等。单一因素诱发44例;2种及以上因素诱发9例;无明确诱发因素1例;1例耳鸣伴癫痫;1例外伤性面神经麻痹行面神经减压术后耳鸣患者于耳廓活动时可诱发患侧耳鸣。耳镜检查可见与耳鸣频率一致的鼓膜扇动12例,长时程声导抗可见与耳鸣频率一致的波形;耳镜检查未见鼓膜扇动,长时程声导抗亦可见与耳鸣频率一致波形者7例,但波形改变速率较可见鼓膜扇动者相比更快。56例患者听力均无改变。1例耳鸣合并癫痫的6岁患儿,予抗癫痫药物(托吡酯)后耳鸣消失;1例外伤性面神经麻痹行面神经减压术后耳鸣患者,未行特殊治疗。54例口服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中症状完全控制10例;症状减轻23例;无效21例。卡马西平治疗无效的21例患者中采用手术治疗8例,7例术后耳鸣消失,1例先后行3次手术,第3次手术后随访6个月,未再出现耳鸣;余13例因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治疗。结论中耳阵挛性耳鸣患者的耳鸣声音多样化、诱发因素多样化,口服卡马西平等镇静类药物部分患者有效,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 标签: 耳鸣 肌阵挛 中耳
  • 简介:摘要近年来少性肥胖(SO)逐渐被关注。SO发病机制复杂,阐释其发病机制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回顾了SO的诊断标准及流行病学特点,重点阐述SO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标签: 肥胖症 少肌性肥胖 肌肉减少症
  • 简介:摘要咀嚼痉挛(HMS)是一种罕见的由三叉神经运动支功能异常导致咀嚼功能紊乱的疾病,与面痉挛在症状上相似,但更为罕见,国际范围内迄今仅有数十余例报道。目前,HM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三叉神经运动支受深部组织或血管压迫导致的脱髓鞘病变是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笔者现围绕HM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诊疗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鉴别、诊疗该病提供思路。

  • 标签: 咀嚼肌痉挛 临床表现 微血管减压术
  • 作者: 姜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咀嚼功能紊乱(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MM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亚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局部肌纤维痛、筋膜痛等诊断,表现为咀嚼局部疼痛,可在下颌功能活动时加重。MMD是多因素复合致病,咬合异常如咬合创伤、干扰和咬合垂直距离过低等存在诱发或加重MMD的潜在风险,口腔修复治疗中需注意避免引起医源性咬合异常。多数患者的MMD症状可通过综合治疗得以缓解,而口腔修复医师可通过咬合治疗对MMD进行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通过咬合板、调、义齿修复等手段达到缓解咀嚼张力、稳定咬合支持、消除干扰、调整颌位关系等目的,排除MMD的部分风险因素并缩短病程。

  • 标签: 咀嚼肌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面部疼痛 义齿修复术 夹板
  • 简介:摘要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骨骼的定性及定量评估对于早期筛查及诊断少症至关重要。同其他影像学评估方法相比,超声具有便携、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可重复性高等优势。本文将从骨骼的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评估骨骼检查要求、常用测量参数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论述。

  • 标签: 肌少症 超声 骨骼肌
  • 简介:摘要少症是因增龄所致骨骼肌质量减少、减退及功能衰退为特征的一种老年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少症的发病率也呈现持续增加,其发生与老年人跌倒、衰弱、死亡率等多种不良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对少症的研究从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等不断深入,特别在临床中对恢复和改善患者功能的康复治疗成为重要手段。现分析国内外少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措施,旨在为临床干预治疗少症提供依据。

  • 标签: 骨骼肌减少症 康复
  • 简介:摘要患者女,44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 d”入院。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无乳头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可及1个直径约3 cm的肿块,质中,活动,界清,无压痛,双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超提示:右乳可见1 个大小约21 mm× 7 mm 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回声欠均匀(图1)。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乳)乳腺样错构瘤(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K-,Vimentin+,MSA+,Actin+,Desmin+,ER+,PR+,S-100-,CD34-,Ki-67(+约1%)。术后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轴性病是一组累及中轴病总称,主要指一组椎旁单独或显著受累的骨骼病,伴或不伴有全身骨骼受累。中轴肌无力在临床上常被忽视,目前文献对中轴受累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椎旁(即竖脊)的评估,椎旁肌无力临床表现为垂头综合征和躯干前屈征。体格检查和骨骼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全身肌肉磁共振成像扫描对中轴的评估至关重要。重视轴性病的诊断与鉴别有助于避免遗漏可治疗疾病,并可加强对相关病的理解和早期识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轴性肌病 中轴肌 磁共振成像 躯干前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颊黏膜瓣是由部分颊、颊黏膜和丰富血管组成的瓣,其解剖结构简单,应用方便,是外科医师重建头面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颊黏膜瓣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的一种多功能、可靠瓣膜,因其具有通用性、灵活性、柔软性,并且带来最小供区并发症和最好的美容效果而广泛应用于头面部软组织及其他复杂缺损的重建。

  • 标签: 颊肌黏膜瓣 外科皮瓣 口腔颌面部 岛状颊肌黏膜瓣
  • 简介:摘要子宫腺病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引起的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专家共识对子宫腺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影像学检查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归纳,对子宫腺病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进行了证据梳理并给出了推荐建议,也对子宫腺病合并不孕的治疗给予了专家建议和指导,对子宫腺病的长期管理诊疗流程提出了以证据为基础的专家共识性指导建议,均旨在为广大妇产科医师提供子宫腺病临床诊治的实用参考和专家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长、颈伸的容积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单节段ACDF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随访时间为(23.0±4.8)个月(范围16~34个月)。所有纳入对象均于术前1周内和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MR检查,在轴位MRI T2WI测量C2~C7各椎间盘水平的颈长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longus colli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diameter line,RLS),并依据层厚计算颈长容积。同时测量相同层面包括多裂、颈半棘、头半棘、头夹、颈夹在内的颈伸截面积(cervical extensor cross-sectional area,CESA),并将CESA与相应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作为颈伸容积进行分析,即CESA/VBA。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轴性疼痛程度,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分析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颈长、颈伸的形态学变化,并与VAS、mJOA及ND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节段AxCSA在术后第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140.84±19.51)mm2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13,P<0.05),分别减少至(117.74±17.15)mm2(t=6.714,P<0.05)、(116.37±18.67)mm2(t=6.841,P<0.05)和(116.27±18.65)mm2(t=6.87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6.40%、17.37%和17.45%;RLS则较术前1.97±0.67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2,P<0.05),分别增加至2.73±0.60(t=6.380,P<0.05)、2.82±0.64(t=6.926,P<0.05)和2.74±0.62(t=6.368,P<0.05),较术前分别增加38.58%、43.15%和39.09%;颈长容积均较术前(8853.48±458.65)mm3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1,P<0.05),分别减少至(7834.53±461.59)mm3(t=11.822,P<0.05)、(7926.42±456.24)mm3(t=10.819,P<0.05)和(7892.38±450.78)mm3(t=11.28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1.51%、10.47%和10.86%。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手术节段AxCSA、RLS及颈长容量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与非手术节段CESA、CESA/VBA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颈长容积与VAS在术后第3个月(r=-0.308,P<0.05)、第12个月(r=-0.210,P<0.05)及末次随访时(r=-0.404,P<0.05)均呈负相关性;颈长容积与NDI在术后第3个月(r=-0.511,P<0.05)、第12个月(r=-0.518,P<0.05)及末次随访时(r=-0.352,P<0.05)也均呈负相关性;但颈长容积与各随访时间点的mJOA无相关性(P>0.05);术后第3个月、第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ESA/VBA与VAS、NDI、mJOA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CDF术后颈长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其形态也发生明显改变;但颈伸容积未发生明显变化。ACDF手术主要影响手术节段相对应的颈长,颈长容积与术后的VAS、NDI存在负相关性。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病的临床、骨骼病理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治的10例确诊为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对其中3例患儿实施头颅、骨骼磁共振成像(MRI)、肌电图检查,2例实施肌肉活检。结果患儿分布为东北和华东地区各1例,华南地区8例。10例患儿中,男8例,女2例。患儿之间无血缘关系,出生时均正常。患儿发病年龄为2~12个月。10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腹直(8例)、颈部(7例)、后背(2例)和肋间(1例)僵硬,导致呼吸衰竭。血清肌酸激酶轻度至中度升高(436~5 804 IU/L)(参考范围:24~229 IU/L)。肌电图示复合重复放电,未见强直电位发放。股外侧和腹直活检示肌纤维变性、坏死和空泡变性,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改良格莫瑞染色部分视野可见红色颗粒状异常沉积物。骨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desmin蛋白大量沉积。电镜下可见肌纤维的节结构严重紊乱,Z盘破坏及颗粒状沉积物。10例患儿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表现为分别来自于父母的CRYAB基因的c.3G>A,p.Met1?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杂合变异。结论腹直僵硬等中轴受累是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病的临床特征。CRYAB基因c.3G>A,p.Met1?变异是中国患儿的热点突变。

  • 标签: 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肌病 肌肉僵直 呼吸衰竭 CRYAB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外斜转移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年龄为(67±10)岁,年龄范围为45~80岁。14例患者采用腹外斜转移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4例患者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转移瓣技术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采用补片行加强修补。补片均为标准型聚丙烯补片,放置于后、腹膜前间隙。1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3±34)min,术中出血量为(119±59)mL,补片大小为(450±156)cm2。(2)术后情况:14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d。14例患者中,1例发生Ⅲ型血清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腹外斜瓣缺血坏死、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梗阻或肠瘘等并发症。(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14例患者术前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为(38±8)分,术后12个月为(77±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9,P<0.05)。(4)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结论腹外斜转移瓣技术可应用于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并发症较少,可改善患者疝相关生命质量。

  • 标签: 切口疝 腹壁重建 腹外斜肌 转移肌瓣 并发症 腹壁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带蒂横向腹直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TRAM)重建乳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23例行乳腺癌术后即刻TRAM乳房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手术所需时间240~360 min,平均时间300 min;术中出血120~200 ml,平均170 ml;所有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并发局部脂肪坏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乳房外形良好。结论带蒂横向腹直皮瓣重建乳房能弥补女性患者因乳腺癌导致乳房缺失的遗憾,能给女性患者带来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自信,技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 乳房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对腰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多功能电刺激仪 表肌电生物反馈 腰肌筋膜疼痛 生活质量综合评分 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实时超声弹性成像(TRTE)结合峰值应变指数(PSI)引导前列腺活组织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以及TRTE评分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TRTE检查,对可疑病灶测定PSI,并行TRTE结合PSI引导靶向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再行系统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比较两种活组织检查术的诊断结果。以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式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良性病变的检出率,比较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的前列腺体积、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及PSI。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确定PSI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临界值。比较常规超声与TRTE结合PSI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比较TRTE结合PSI引导下与系统性穿刺术活组织检查穿刺点阳性率,并分析TRTE评分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45例(56.25%),前列腺良性病变35例(43.75%)。45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经TRTE结合PSI引导靶向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检出前列腺癌42例(93.33%),经系统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检出前列腺癌38例(84.44%);两种方式穿刺活组织检查前列腺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P=0.180)。前列腺癌组血清PSA水平、PSI均高于前列腺良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14.93,均P<0.05)。绘制ROC曲线,AUC为0.857(95% CI 0.772~0.941),确定5.68为PSI最佳临界值,当PSI≥5.68诊断为恶性,PSI<5.68诊断为良性。TRTE结合PS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11%、94.29%、92.50%,均高于常规超声(73.33%、68.57%、7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0例患者通过TRTE结合PSI检查共发现可疑病灶89个,对每个可疑病灶进行2针靶向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共穿刺178针,其中88针为前列腺癌,穿刺点阳性率为49.44%;随后进行10针系统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共穿刺800针,其中203针为前列腺癌,穿刺点阳性率为25.38%;TRTE结合PSI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穿刺点阳性率高于系统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5)。在前列腺癌患者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RTE评分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618,P<0.05)。结论TRTE结合PSI引导靶向性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穿刺点阳性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弹性成像技术 穿刺术 峰值应变指数 Gleason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同层动态扫描癌灶强化峰值(PV)、强化比值(CER)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每组36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前接受MSCT同层动态扫描。计算PV和CER,并取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肿瘤组织微血管数。比较三组患者的PV、CER和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分析PV、CER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关系。结果PV、CER和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在低分化组中最高,其次是中分化组,在高分化组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MSCT同层动态扫描PV、CER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的MSCT同层动态扫描PV、CER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呈正相关。

  • 标签: 肝癌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癌灶强化峰值 癌灶强化比值 肿瘤组织微血管数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