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选择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4级和2015级28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144名学生设为试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2014级142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的出勤率、发言率、交作业率、优秀率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94.8%比79.1%,92.4%比57.0%,89.3%比76.2%,61.8%比40.1%), (82.08±7.70)分比(71.37±5.00)分],且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同意和非常同意课程知识内容印象深刻[84.7%(122/144)]、课堂活动师生参与充分[84.7%(122/144)]、课堂活动互动积极[83.3%(120/144)]等占比较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积极性。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减少先天性结构畸形所致残疾,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联合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共同组织开展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针对6大类72种先天性结构畸形疾病(病种详情见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官网:www.csqx.org.cn),为项目地区18周岁以下(含)的贫困患病儿童提供医疗费用补助,保障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儿童残疾发生。该文解读了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政策,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精准扶贫、军民融合等方面展示了项目成果,指明了未来项目发展方向。项目实施3年来,有效地减轻了患病家庭就医负担,增强了贫困家庭幸福感和获得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促进了和谐小康社会构建。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小鼠内耳壶腹超微结构,探讨其生理及病理意义。方法20只昆明小鼠,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内耳壶腹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下,壶腹嵴不同的毛细胞纤毛束之间可以观察到耳石结构的存在(壶腹嵴纤毛间耳石);嵴帽与壶腹外侧壁相黏贴,二者容易分离,分离后在嵴帽和壶腹外侧壁之间可以观察到纤细的晶体样颗粒物,在壶腹嵴两侧壁上也可以观察到该纤细的晶体样颗粒物(壶腹嵴表面耳石);在壶腹半规管侧壁近壶腹嵴底处有较多颗粒物黏附,部分埋于壁内,而壶腹椭圆囊侧壁则很少有这种颗粒物。结论通过对小鼠壶腹超微结构的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半规管和壶腹的生理功能,有助于对相关眩晕疾病发病机制和转归的理解。
简介:摘要针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系统梳理临床治疗、疾病控制和科学研究三者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强化症状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传染病直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国家或地方监测平台。疾病控制方面,要从法律和体制机制上赋予疾控相关权限和保障,提升疾控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防控与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建设重大疫情应对中"一锤定音"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和区域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的战略技术储备。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效果,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该课程教学中运用混合教学方式、精选教学案例、教学中同伴教学的实施、学生反思和教师点评结合、转变传统考核方法等进行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及格率为100.0%,优秀率为63.2%(24/38)。84.2%(32/38)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改革培养和锻炼了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和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增强了解决不熟悉的问题的信心,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使自己掌握知识更加牢固;92.1%(35/38)的学生认为综合改革能够使自己有更多的参与和投入、对课程总体感到满意。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简介:摘要探讨适用本科生流行病学课程的优化教学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思路和依据。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设计,以选修肿瘤流行病学课程的A医科大学和B医科大学2018级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A医科大学肿瘤流行病学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B医科大学采用“一核四维”创新教学模式授课。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法对B医科大学学生课后自我认知、授课教师教学满意度和备课时间进行调查;采用课后测试方法比较两校学生肿瘤流行病学课程成绩差异。结果显示,在B医科大学58名学生中,94.83%(55/58)学生表示熟悉了常见的流行病学研究类型,86.21%(50/58)学生表示掌握了筛查研究的评价指标。在B医科大学9名授课教师中,7人表示新教案有助于学生学习肿瘤流行病学前沿进展知识,8人表示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B医科大学学生课后测试成绩为(50.34±4.90)分,显著高于A医科大学学生成绩(46.21±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01)。综上,肿瘤流行病学课程优化教学模式获得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好评,具有提升学生对肿瘤流行病学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肿瘤流行病学教学效果的潜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病理学课程的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1中班和3中班学生开展对照研究,并将其分为研究组(1中班56人)与对照组(3中班57人)。在病理学课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研究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两组均教学1个学期。对比两组教学后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和优良率,对比两组教学前后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多学科思维方面的能力,对比两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用SPSS 23.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93.86±5.42)vs.(86.74±5.33)]、实践考核成绩[(92.91±5.37)vs.(84.86±5.26)]均高于对照组(P<0.05);成绩的等级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后两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多学科思维评分均高于教学前,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后研究组对教学在提升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增强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生命价值感悟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PBL教学不仅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考核成绩和优良率,还可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多学科思维的能力,提高医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