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对环境伦理规范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所提炼出的环境伦理规范包括:善待自然、依从物道、保护资源、循环生产、节制消费、联合利用。毫无疑问,这些环境伦理规范的确立和倡导,对今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规范 伦理 环境伦理 马克思
  • 简介:法学研究的定位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法学研究的定位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确立的,甚至我们对法治的定位也建立在对防止文革重演、繁荣发展经济的基调上.这样的定位所造成的结果是:时法治价值的追求往往被人们忽略,法治的实现方式也因其微小而不被人们重视.但实际,真正能够促成法治逐步实现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具体法律方法.在法学研究的定位上,我们不能轻视"从小处着眼"的立场,但应注意的是:从小处着眼并不是就事论事,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分析,而是要着眼于研究微观领域中的具体法治方法.

  • 标签: 中国 法学研究工作 法律方法 法学文化 法律规则
  • 简介:<正>1979年以来,对于如何评价宗教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讨论得相当热烈,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理解马克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上。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基本否定,一种基本坚持。我个人认为马克这一论断的基本精神无法否定,但传统的理解也有片面性,需做新的解

  • 标签: 宗教观念 马克思主义 积极作用 鸦片 基本精神 中国人民
  • 简介: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虚幻反映说、鸦片本质说、自我意识说、宗教消亡说提出了新见解,指出一些人对它们误解的根源:一是未能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主义宗教理论;二是未能把宗教本质与宗教其他内容区分开来.

  • 标签: 宗教 宗教本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简介:马克贫困治理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决定论、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异化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都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致贫的原因。即使资产阶级偶尔主动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工资等,都改变不了资产阶级的本性和无产阶级被剥削的地位。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贫困治理理论的主要路径选择。马克贫困治理理论昭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

  • 标签: 贫困治理理论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尤为突出的是从"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同时发生"的观点到"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成果"的理论。1后一种理论被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者称呼为"卡夫丁峡谷"理论。该理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 标签: 马克思 跨越 卡夫丁峡谷 理论
  • 简介:自由是对必然即规律的认识和依据这种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观是马克主义人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受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本文从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对自由进行哲学考察,有助于我们对人的自由和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的把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 自由 实践
  • 简介: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是今后一个时期公安院校要着力抓好的首要工作。

  • 标签: 思政课 思想政治工作 立德树人 师德师风建设 学缘结构 青年教师培养
  • 简介:马克主义战争根源学说不仅阐明了暴力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的原理,而且强调阶级社会的战争根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利益冲突。近年来,国内军事理论界有学者提出所谓“战争根源于经济利益冲突”的观点,试图将战争的阶级经济根源归结为超阶级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经济利益冲突论”抹杀了战争的阶级性,以“国家利益”掩盖政治分歧,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主义的战争根源学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战争观 战争根源
  • 简介:从马克的唯物实践论、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三个角度透视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发现马克主义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对认识当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 唯物实践论 历史唯物论
  • 简介: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翻译了《判断力批判》上卷的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的康德哲学发展历程研究中鲜少被提及。在五四时期,宗白华从伦理哲学出发,肯定并吸收了叔本华哲学的伦理观与康德哲学的宇宙观;新中国成立之后,宗白华从马克主义哲学角度对康德哲学思想进行了理论反思,后期更偏重于对康德哲学先验的唯心主义论的批判,以此完成了其美学批评思想的马克主义哲学转向。这种哲学转向是宗白华一以贯之地追求科学的哲学观与人生观的体现。

  • 标签: 宗白华 康德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转向
  • 简介:在马克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消灭分工”这一说法。弄清这一说法的真实含义,既涉及到能否正确理解分工的科学内涵,更关系到如何把握马克主义基本原理的要义。对此,我们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或进行猜测或加以妄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工 真实 科学内涵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的马克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出现,涉及党的宗旨、职能、党的执政目标任务、执政党角色转型等多个层面,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上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来说,意义深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理论创新 政党观 中国共产党 党的宗旨 执政目标
  • 简介:马克学说主要是指导人们变革人剥削人的旧世界,塑造人际和谐新世界的“红色”理论,同时也蕴含着保障人们开发并保护自然,从而达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界相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维护这种“优先地位”,是人类进行合理行动,包括科学劳动的前提;以利润优先的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物质循环的“新陈代谢断裂”;只有消除这种断裂,实现“新陈代谢恢复”,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变革人对人剥削的旧关系,并在这个前提下,变革人对自然剥削的旧关系,这样才能达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和解及其统一。马克学说的这些绿色生态思想,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绿色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马克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和扬弃、分工概念的使用和深化,都标志着马克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逐步深入。基于新的历史观,马克具体区分了广义与狭义市民社会,历史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从而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彻底变革。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 私有财产 异化劳动 新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