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经典,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极大,历来不乏研究。但是由于资料与理论方法限制,20世纪以前研究始终没有大突破。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老子》研究出现了大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方法突破,如古史辨学派提出疑古思想和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提出;

  • 标签: 《老子》研究 演变 文本 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 中国思想史
  • 简介:学术界对管仲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苏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苏之间联系,事实上三苏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苏对管仲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历史影响以及三苏对同一历史人物相同与不同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苏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书。

  • 标签: 管仲 三苏 异同 成因
  • 简介:南北朝时期,在有关“五经”师承上,南北儒学一方面如双水分流,各有渊源;另一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修正。南方儒学在周隋之际北传,589年隋统一南北后,儒学进一步交融造就出如刘埠、刘炫这样兼通南北儒学大师,南学更一度风行河洛。在唐初大一统背景下,孔颖达兼采南北,加以折衷,主持修订了《五经正义》,完成了这一时期儒学初步整合和统一。

  • 标签: 南北儒学 孔颖达《五经正义》 刘炫 刘埠 兼用南北
  • 简介:<正>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为代表一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在明中晚期思想界、学术界,与王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势力。《明儒学案》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王、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王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 标签: 湛若水 王守仁 理学思想 陈献章 致良知 心学
  • 简介:在互联网日益壮大今天,报业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发展网站是报业应对挑战一个出路.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经营角度剖析中外报业网站存在差距,分析美英两国优秀报业网站在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普遍性规律,为我国报业网站经营提供具有意义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 标签: 报业网站 经营 中国 美英 比较
  • 简介:本文以孔孟原典关于“权”观念论说和案例为基础,借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对儒家重要范畴“权”加以整体考察。本文探讨之“权”观念,意指若干道德原则之间、规范之间、原则与规范之间比较和评估。作为思维活动,“权”包含三个预设和四个构成要素。行权内在准绳是“义”,可以分为具体规范损益、角色转换、取大舍小、诉诸更高原则运用模式。它在促进思想创造、观念更新、制度建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选择 孔子 孟子
  • 简介:关于孔子研究,强调从宏观方面考察孔学为当前国外学者所重视这一新趋势,认为应引起人们深刻反思;并从东方文化代表多层次性归结到孔子以“仁”为核心古代人道主义思想,得出东西方不同价值观比较,以说明国外孔学崛兴之思想和时代原因。微观方面,即以此为基点,深入剖析“仁”学体系中反神权主义、反禁欲主义、反蒙昧主义、反主观主义、反专制主义和反侵略主义等等积极因素,论证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所产生深厚影响,值得我们科学地予以批判继承和发扬,为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 标签: 孔子研究 批判继承 多层次性 价值观比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人与人
  • 简介:<正>(上)《春秋》一书,记载了三十六次“日有食之”,成为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文献资料。古今学者中,对于这一资料进行研究、考释,不乏其人,研究成果也是得失互见,大致是今人胜过古人。汉儒泥古不化而又强辞夺理,对于其中纪时阙文,他们虽说不知推步,却胆敢放言。

  • 标签: 日食 春秋时期 十七年 世界天文学史 推步 文献资料
  • 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初衷。他结合自己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经济与法治思想,这是《管子》研究特色,并在《管子》真伪讨论、义理研究和管子形象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 特色 影响
  • 简介:蒋锡昌(1897-1974),江苏无锡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学系,与同乡钱穆等人为友。蒋锡昌毕生研究老庄学说,相关著作有《老子校诂》、《庄子哲学》、《庄子解题》(未出版)三种。《老子校诂》和《庄子哲学》二书是蒋锡昌在二、三十年代历经十多年锤炼精心之作,抗战前夕相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重视,成为后人研究老、庄之学必不可少参考书。

  • 标签: 庄子研究 无锡 《庄子哲学》 1921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师范
  • 简介:<正>孔子生于鲁国,他影响和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骄傲。孔子一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历史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一流人物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一流人以后,麻烦也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 标签: 孔子 科学研究 鲁国 圣人 历史学家 师表
  • 简介:对极权主义研究,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阿伦特以政治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极权主义起源;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探讨了极权运动和极权统治特征.探讨阿伦特极权主义研究,不仅为我们考察极权主义提供了独特视角,也是我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阿伦特政治思想关键.

  • 标签: 阿伦特 极权主义 帝国主义 反犹主义 政治思想 国家结构
  • 简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重要争议之辨。首先是“有文化”与“是文化”之辨。“文化即是人化”是近些年来人们在文化研究中渐成共识一个命题。然而,这一命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风险,即文化泛化。广义文化论人类创造物或属人存在物中“有文化”转换成“是文化”,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其次是文化有无优劣之辨。答案是肯定。这一观点有着逻辑根据:文化是生成,任何文化总是在人类历史实践中发展着,因此文化是可比较,有比较就有优劣之分。更重要是它还有着历史与现实理由,比如工业文化优于农耕文化。最后是文化与意识形态之辨。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历史与现实 历史实践 农耕文化 工业文化
  • 简介:本文从篇数及其学派归属、成书时代作者、校勘注释、词汇、思想几个方面对《晏子春秋》进行综述,通过这一综述,我们发现以往研究中所取得成绩固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少。由于新出土材料不断面世,以此为契机,我们今后研究方向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我们认为今后应着重从《晏子春秋》和《左传》书思想方面的比较、晏婴和《晏子春秋》思想区分、《晏子春秋》和稷下学派比较、《晏子春秋》和出土文献、《晏子春秋》在整个先秦思想史中地位、《晏子春秋》中论辩术几个方面作出突破。

  • 标签: 《晏子春秋》 综述 反思 出路
  • 简介:《荀子·性恶》篇是苟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说,可是在政教问题论述中,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说,在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中,可看出“性恶”说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 标签: 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 简介:论法制系统要素结构运行机制夏锦文,董长春从法律社会学和系统论角度来看,法制是“处于自身相互关系之中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中要素结合。”①因此,对法制研究,不应仅局限于静态而孤立研究,而应当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考察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

  • 标签: 法制系统 社会主体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秩序 要素结构 法制现代化
  • 简介:《论语》中“美”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美。以实用观点来评价孔子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误判,因为孔子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体验从情感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整全、有机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宇,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价值 道德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军事透明伴随着军事产生而产生。对军事透明问题考察,也必须从历史角度进行。在古代社会,国际社会发育尚不成熟,国家体系尚未形成,军事透明运用,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此时军事透明,主要出现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之中,尤其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对外关系中。值得注意是,在古代军事交往中,关于军事透明专门记述不多,对研究也只能主要采取定性,而非具体定量分析

  • 标签: 中国军事透明 历史起源 发展
  • 简介:孔子“正名”思想,是重视“言语”结果,这种结果又是政治追求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政治交际活动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荀而已”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人际沟通中一些重要语用原则。这些语用原则与西方逻辑语用原则既有同也有异,是时代产物,也具有了时代精神,并因此具有了“正名以正政”社会功用。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人需要认真思考问题。

  • 标签: 正名 语用原则 社会功用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