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构建了基于“敏感性-人为脆弱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并运用障碍度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范围为0.1153~0.7427,可分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3个等级,其中,中度脆弱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59.59%,集中分布在河谷区和高山盆地区,主要类型为藏北嵩草(Kobresialit.tledalei)沼泽化草甸、杂类草湿草甸和河流;其次是轻度脆弱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38.25%,主要分布于河源区的嘉黎县;重度脆弱湿地仅占2.16%,分布在河源区的那曲县和河谷区的桑日县。轻度和重度脆弱湿地的类型都以藏北嵩草沼泽化草甸、河流和湖泊为主。影响湿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有9个,其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年降水量、污染源、牲畜密度、人均牧业产值、植被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污水排放量、猪的密度和高程,其中,年降水量、放牧和植被盖度是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降低湿地脆弱性的关键在于保障水源供给、控制污染和限制过度放牧。
简介:对双季稻田水量转换10年(1991~2000年)定位观测,以及模拟不同水源条件的稻田水管理模式,解析田间水量转换的5年(1998~2002年)实验结果表明,稻田不同水管理田间水量转换有明显差异,常规管理田间耗水量的分配为:腾发量占总耗水量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他环境耗水(维持)占1/5.长年水层灌溉田间腾发量和维持性环境耗水量偏大;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耗水比例过高.水分生产力(以年度单位面积上每耗水1mm的产量计为kg/(mm·hm2·a)),稻谷产量,长年水层灌溉与常规管水一致,为6.65kg/(mm·hm2·a),耕灌雨养处理较低,为6.13kg/(mm·hm2·a).群体光合累积效应处理间差异表现与产量差异表现相同,早稻差异很小,晚稻差异显著.叶片水分生产效率,早稻以水层灌溉最大,晚稻是常规管理最大,耕灌雨养处理早晚稻都较小.不同生育期这种大小关系也有变化.
简介:划分湿地类型,是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在实地调查中记录研究区域的基质、土壤类型、污染源、水资源现状和人为干扰状况等信息,参考《湿地公约》分类体系和湿地成因分类法,分3步对北京市郊区湿地类型进行划分。根据成因可以划分为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根据天然湿地的水文特征及人工湿地的功能,可划分为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运河、库塘和湿地公园;最终以基质特征和人为干扰状况为依据将北京郊区湿地划为22个类型,并对其在北京市郊区湿地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资源缺乏,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和运河中出现了退化湿地生境类型,部分浅滩经过人为平整和混凝土加固;库塘湿地中沿岸浅滩类型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出水口区域常出现因缺水导致的退化现象;湿地公园中各类型由于范围较小、管理严格,受人为干扰较轻。
简介:于2010年4月大潮日(14-15日),连续24h采样,测定闽江河口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水温等。土壤间隙水中的N2O摩尔质量浓度日变化范围为14.65-16.42μmol/L,平均值为(15.25±0.09)μmol/L,且白天高、夜晚低,但差异不显著;在涨潮阶段,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较高,表明潮汐水会增加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与土壤温度、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25,p〈0.05),与间隙水中的NH4+—N、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n=25,p〈0.01)。春季大潮日闽江河口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溶解性N2O含量日变化受土壤温度、盐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潮汐的综合影响。
简介:保护区有效性评价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选取能够反映湿地格局变化的指标,构建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周边地区为参照背景,利用信息熵模型,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对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7年4个时期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保护有效性总体有所提升,比同期周边地区的湿地保护效果好;4个时期中,2005年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的相对效果最好,1995年的相对效果最差。从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来看,核心区湿地保护的效果最好,其它依次为实验区、缓冲区。
简介:湿地环境政策是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环境公共政策的简称.考虑了湿地环境政策的两类不可逆性,一是旨在降低湿地破坏的环境政策对社会施加了沉没成本(suckcost);二是湿地环境的破坏可能部分或完全不可逆.将Pindyck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环境政策实施时机模型,结合湿地系统特点,经修正后引入到湿地环境政策分析中,并以红树林湿地环境政策为例,探讨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湿地环境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时机的影响,求出了湿地环境政策被采用时的临界点.结果表明,考虑了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的湿地环境政策,可避免传统湿地环境政策的缺陷和局限,保障其有效实施和运行,因而对近年来国家或地区层面湿地环境政策的制订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简介:本研究应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2000—2010年大田县均溪谷地植被净初级生产NPP与NDVI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ArcGIS软件对大田县均溪河做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状况,研究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aNPP与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ANDVI的相关性,并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NPP随NDVI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NDVI与aNPP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距河流的距离远近有着密切关系,河流不同缓冲区ANDVI与aNPP的相关性系值为0.80~0.96。研究区域3年回归模型均通过α=0.01的显著性F值相关检测,表明利用NDVI可以有效地对NPP进行实时监测。
简介:根据南四湖1987年、1991年、1999年和2007年的TM/ETM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结合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南四湖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其中挺水植物区面积减小了近538km^2,而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等人工湿地以及农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1km^2、327km^2、86km^2。1991年之前,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湖泊水位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1988—1990年南四湖几近干涸,使得挺水植物区的分布向湖心区迁移,而近岸地区挺水植物区面积大大减小;这一时期南四湖水位的降低加剧了近岸湖区的围垦,农业用地面积增加。1991年以来,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大规模的围垦圈圩,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的面积大幅增加。
简介:选取湘东丘陵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挖掘土壤剖面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至母质层/母岩,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数量和分布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深层土壤DOC的宏观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含量(2.33~185.26mg·kg^-1)在板岩红壤和酸性紫色土剖面上某些深层土层出现升高现象。DOC/SOC除第四纪红土红壤在浅层表土最高(1.5%)外,其他3种土壤均在60~80cm深层土层达到最高峰值(1.0%~2.5%)。SOC数量是控制不同母质土壤DOC数量的重要因素。但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DOC的宏观化学组成、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稳定性升高。尽管一些深层土层中DOC/SOC升高,但其DOC化学结构更为复杂,评价深层土壤SOC和DOC稳定性还应考虑其化学结构特性。
简介: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简介: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的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的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的破碎化,在农田中的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的沼泽,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的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和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的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和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的孤立湿地、林地中的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的孤立湿地、水田中的孤立湿地和旱田中的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