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19年3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期间,在我院急诊科进行诊疗的危重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这些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次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为转运设备问题,其次为院方管理不力。通过单因素分析得知,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转运时间和供氧设备携带密切相关;转运中涉及到的其他因素与不良事件的产生没有相关性,包括患者基本资料、机械通气、输注相关药物、输注泵数量、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早期预警评分(NEWS)等。通过多因素分析表明,可诱发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转运总用时长和供氧设备携带。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转运总用时和供氧设备携带是诱发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应用于老年精神科护理中对不良事件的管理效果。方法:筛选85例收治于2021年期间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纳入研究,视收治先后分为对照组42例(收治于2021年上半年)、联合组43例(收治于2021年下半年)前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应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管理后不良事件的总发生机率,及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发生不良事件机率对比,对照组16.67%(7/42),远远超出联合组4.65%(2/43)的总机率;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78.57%(33/42),显然也落后于联合组95.35%(41/43)的总满意度,上述两指标均具组间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护理中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6月住院的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护理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评分、基础护理操作情况评分、护理风险内容知晓情况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中积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促进护士临床工作护理质量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因素护理干预对ICU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受的7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风险因素护理干预,干预后分析结果。结果:分析和研究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其中对照组发生例数是6例,发生几率是17.2%,观察组的发生例数是2例,发生几率是5.7%,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优势明显。对比分析两组的满意度情况,观察组的满意几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4.2%和77.1%,数据分析可知,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实施风险因素护理干预,优势明显,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和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问题导向实施管道管理对管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胸外科患者80例,均进行置管,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计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道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管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管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术后康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置管、下床活动及出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问题导向实施管道管理能显著减少管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不良事件(ADE)对肾移植受者再入院及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行肾移植术且术后再入院至少1次(截至2020年12月)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患者相关数据(性别、年龄、体重、民族、肾移植术情况、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再入院情况以及移植肾存活时间等),使用自行建立的全面触发工具审查患者再入院病历,检测ADE信号,采用Karch和Lasagna法评估ADE与再入院的相关性,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ADE相关再入院组(ADE入院组)和非ADE相关再入院组(非ADE入院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移植肾累积存活率。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98例(再入院1 426例次),男性154例,女性44例;年龄14~62岁;汉族118例(59.6%);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94例(47.5%)患者的240例次(16.8%)再入院与ADE相关。ADE入院组患者诊断病症数和术后再入院次数多于、住院时间长于非ADE入院组[4(3,6)种比3(2,5)种,P=0.001;6(3,9)次比4(2,8)次,P=0.022;20(13,33)d比14(11,25)d,P=0.01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DE入院组患者术后1、3、5、10年移植肾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1%、84.1%、79.0%、57.6%,非ADE入院组分别为99.0%、94.7%、90.8%、8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ADE可导致肾移植受者再入院次数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移植肾累积存活率降低,应加强对肾移植受者ADE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发生30 d内主要肾脏不良事件(MAKE30)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次诊断为AP且发病时间<72 h的162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治疗后MAKE30发生与否分为MAKE30组和非MAKE30组,MAKE30定义为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新的肾脏替代治疗(RRT)和持续性肾功能不全(PR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MAKE30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作为MAKE30定量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定量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62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MAKE30组32例,非MAKE30组13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MAKE30组比较,MAKE30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重度AP比例及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HCO3-、Cl-水平和高氯血症比例均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659,95%可信区间(95%CI)为1.426~1.956,P=0.009〕、SOFA评分(OR=1.501,95%CI为1.236~1.840,P=0.014)和高氯血症(OR=1.858,95%CI为1.564~2.231,P=0.004)是AP患者发生MAKE30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危险因素建立MAKE30回归方程〔Logit(P)=0.063+0.525×APACHEⅡ评分+0.328×SOFA评分+0.895×高氯血症〕,作为MAKE30定量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MAKE3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为0.774~0.923,P=0.001)。根据入院时血Cl-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氯血症(Cl-≥110 mmol/L,n=19)和非高氯血症(Cl-<110 mmol/L,n=143)两个亚组,结果显示,与非高氯血症组比较,高氯血症组MAKE30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显著增加(MAKE30:68.4%比13.3%,AKI:89.5%比43.4%),入院时BUN、SCr水平显著升高〔BUN(mmol/L):9.3±2.5比5.9±1.1,SCr(μmol/L):162.3±26.4比78.6±9.2〕,总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显著延长〔总住院时间(d):10.2±1.6比5.6±1.2,ICU住院时间(d):6.2±1.0比3.1±0.6〕,48 h、72 h累积静脉输液量显著增加(mL:48 h为7 235.9±1 025.3比5 659.6±956.7,72 h为11 052.6±1 659.8比7 156.9±1 05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AKE30可作为评估AP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入院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高氯血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根据3个指标构建的MAKE30风险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P伴高氯血症患者是发生MAKE30的高危人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诊断为GCA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将疾病复发、缺血性并发症、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9例GCA患者,男女比1∶1.03,发热(48例,69.6%)和头痛(43例,62.3%)是最常见症状。截止2021年5月共随访61例患者,平均随访(35±20)个月,共发生不良事件16例(26.2%)。有不良事件组患者基线时的血小板、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不良事件患者[(325±142)×109/L与(238±112)×109/L,t=2.22,P=0.030];[(31±6)g/L与(26±6)g/L,t=2.74,P=0.008]。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32(0.14,0.74),P=0.008],1、2、3、5、10年不良事件均发生在RDW-CV<14.75%组,发生率分别为2.6%,20.5%,25.6%,33.3%,41.0%,2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2,P=0.021,P=0.002,P=0.001)。结论GCA患者常见不良事件发生,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DW-CV值降低提示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要素计点法考核模式在降低妇产科手术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在宁德市闽东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 796例,其中妇科手术3 173例,产科手术5 623例。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 31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 481例作为观察组,给予要素计点法考核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情况、专业水平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以要素计点法考核模式后妇产科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手术室护士的理论水平、医德与服务、值班工作的质量、器械工作的质量、巡回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护士的三基理论、三基操作、专科护理分数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手术室环境、护理操作、宣传教育、服务的态度、治疗的效果及患者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妇产科手术中实行以要素计点法考核模式可降低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