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8例确诊肝细胞癌并发微血管浸润(MVI)的患者与233例同期按随机数表法选取的肝细胞癌未并发MV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术前外周血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对肝细胞癌患者并发MVI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术前GPR和APR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并发MVI的独立危险因素,GPR>0.32与APR>0.18的肝细胞癌患者并发MVI的可能大,且两者与甲胎蛋白联合可提高对MVI的预测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70例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开展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续筋接骨汤联合骨折断端间注射血小板血浆治疗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6例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8例,行血小板血浆治疗,实验组38例,联合续筋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Kofoed评分、HS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24周愈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注射血小板血浆联合续筋接骨汤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续筋接骨汤 富血小板血浆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血小板计数对过敏紫癜(HSP)患儿肾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HSP患儿116例,根据是否合并肾功能损伤分为肾损伤组38例和非肾损伤组78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和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补体3(C3)、C4、24h尿蛋白,同时筛选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肾损伤组年龄、体重、身高均大于非损伤患儿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与肾损伤(r=0.47,P=0.041)呈正相关,C3与肾损伤呈负相关(r=-0.38,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男性、胃肠道损伤和血小板计数是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 肾功能损伤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利妥昔单抗(100mg/次)治疗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治疗儿童ITP的有效方案。方法 选择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及部分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的住院的22例患儿进行利妥昔单抗治疗。在父母同意后予利妥昔单抗100mg/次,每周1次,共2-4次(d1,8,15,21),甲泼尼龙1-2mg/kg,每周1次,共2-4次,另一通道利妥昔单抗前半小时开始使用,与利妥昔单抗同时结束。关注患儿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监测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CD20+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结果 22例患儿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11.8岁,病程2月-76月,随访时间12-23个月。治疗中有9例达初始反应(40.9%),12例持续反应(54.5%),10例完全缓解(45.5%),10例无效(45.5%),总有效率54.5%;1级出血3人,2级出血7人,3级出血5人,经止血对症处理均临床缓解,4级出血1人,并发颅内出血死亡。治疗后CD20+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比例65-82%,治疗中共有7位(31.8%)患儿出现不良反应,4例发热患儿中2例确诊为感染,3例出现皮疹,经过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有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难治ITP患儿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科收治的6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进行分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优质护理组血小板计数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辅助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的疗效并分析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4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再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测定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及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 CD62P, CD62P)。结果观察组痊愈33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oCA、MMSE及Barthel指数分别为(25.83±1.73)分、(25.46±2.33)分及(76.25±4.78)分,比对照组[(23.77±1.94)分、(21.85±2.48)分及(65.36±5.12)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PAF及CD62P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PAF及CD62P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PAF及CD62P水平,减少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形成,进而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同时有效恢复患者认知功能及生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高压氧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当前该疾病的治疗以西药为主,但很多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利用西药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的治疗,常常致使患者出现恶心、皮疹和头痛等诸多不良反应,而且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相关研究指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患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笔者探讨中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 西药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6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单一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与实验组(33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

  • 标签: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预防冠心病患者心脏及全身缺血事件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更新迭代、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的推广应用、其他合并用药策略的不断更新,临床DAPT可选策略和决策依据有较大变化。鉴于DAPT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及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对最新研究证据进行同行评议,参考最新国外指南,结合中国冠心病的防治策略与实践需求,制定中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DAPT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提高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获益,减轻其疾病与社会负担。

  • 标签: 冠心病 血小板抑制 药物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3岁女性患者因泌尿系感染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血小板计数(PLT)151×109/L;使用美罗培南第9天,实验室检查示PLT 577×109/L;使用该药第12天,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但PLT升高至829×109/L。考虑血小板增多可能与美罗培南有关,停用该药,换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5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8 h。3 d后PLT降至782×109/L,23 d后PLT降至272×109/L。

  • 标签: 美罗培南 血小板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依替巴肽应用情况、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临床处置和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4~86岁,平均63岁;依替巴肽用药指征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9例,盆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前心脏评估者1例。29例有合并用药记录者均联用了肝素类药物,同时联用阿司匹林者25例,氯吡格雷者22例。30例患者应用依替巴肽前血小板计数(PLT)为(129~398)×109/L,用药后降至(<1~78)×109/L,轻度、重度、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1、2、27例。应用依替巴肽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29例为1~24 h(≤6 h者21例),1例为174 h(连续用药168 h)。30例患者中10例无临床症状,14例有出血症状(其中5例合并血红蛋白减少),1例仅出现血红蛋白减少,5例出现其他症状。除1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前已停药6 h外,余29例患者均在血小板减少发生后立即停用依替巴肽;7例未给予其他干预,1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咖啡酸片治疗,其余22例给予输注血小板、输注红细胞等治疗。除1例患者无血小板减少好转时间记录外,29例血小板减少于停药后7 h~12 d好转。3例患者在停药后发现血栓形成(1例死亡)。2例患者再次应用依替巴肽后再次发生血小板减少,停药并治疗后均好转,但1例最终因感染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死亡。结论依替巴肽可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6 h内,可无出血症状。停用依替巴肽并视病情给予输注血小板等治疗,症状多可好转。

  • 标签: 依替巴肽 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脾动脉结扎术后输注血小板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肝硬化脾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行脾切除术病例资料共20例,分为两组,输注血小板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组(n=10)和不输注血小板只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对照组)(n=10)。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中回输自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节约异体血液资源方式,且在手术同时输注血小板能快速恢复相关指标。

  • 标签: 回收式自体输血 肝硬化 脾亢 脾动脉结扎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源于内科系统疾病继发血小板减少、静脉窦血栓形成、弥散血管内凝血导致自发性脑出血的神经重症病例。准确及时地判断不同器官疾病的危重程度及变化趋势,谨慎权衡治疗利弊和冲突,联合多学科会诊,提早预防和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症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减少 自发性脑出血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青年女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在血小板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出现进行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多次CT检查未明确病因,经磁共振成像(MRI)及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检查后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所致。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未改善症状,最终溶栓治疗失败而死亡。该例患者的临床经过提示ITP不仅仅是出血性疾病,也可以发生CVST这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疾病,甚至在血小板数目低下时也可发生。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窦血栓形成,颅内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