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败血症的病原菌检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确诊细菌败血症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细菌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疗效等。结果检出革兰阳性菌43株,革兰阴性菌37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耐药率亦高,1例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均敏感,对青霉素、头孢类耐药率高;未发现真菌对康唑类药物耐药。结论早发现和控制导致患者细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对该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2月的60例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出生年龄展开分组,将其分成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组,每组中各有30例患儿,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在60例新生儿中,一共出现了62例败血症,其中有2例患儿发生了再次败血症;而对于致病菌的检验而言,检验出来69中致病菌,其中出现再次败血症的患儿均是因为双重细胞感染造成的;同时致病菌较多的则是B族链球菌、肺炎格雷伯菌以及凝因酶阴性葡萄糖菌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新生儿而言,其近足月儿与足月儿出现早发型败血症的情况较多,胎龄小于33周的所占比例较少,大于33周胎龄的早产儿则较为易发晚发型败血症;从体质上而言,体质量大于2000克的新生儿易患早发型败血症,相反则易患晚发型败血症。结论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性,其以致病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在治疗上则需要以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治疗,从而提升其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抽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3 196例中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 3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无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 8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占比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感染败血症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约占同期住院患儿的1.22%(39/3 196),占新生儿败血症的19.90%(39/196);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病时间为入院后3~36 d,主要表现为体重降低、拒乳、发热、反应迟钝、黄疸、消化系统症状等;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8.89%)、大肠埃希菌(17.78%)、葡萄球菌(17.78%);两组出生体重、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全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系数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000g、PICC留置时间长、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是V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05、5.101、1.094、1.590,P=0.001、0.001、0.018、0.001)。结论V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其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败血症的病原菌检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 2018年 7月本院确诊细菌败血症患者 7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细菌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疗效等。结果:检出革兰阳性菌 43株,革兰阴性菌 37株,真菌 6株;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耐药率亦高, 1例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含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均敏感,对青霉素、头孢类耐药率高;未发现真菌对康唑类药物耐药。结论:早发现和控制导致患者细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对该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报道1例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方法患者男性,39岁,主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1个月”就诊。进行骨髓瑞士染色、血液接种于有氧及厌氧培养瓶、沙氏培养基培养等检查,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rDNA序列鉴定。结果骨髓涂片见细胞内分隔孢子,3种培养方法均见真菌生长。沙氏培养基上菌落为丝状菌,表面为黄绿色粉末状,背面为红色;脑心浸汁培养基为酵母样菌落,37℃培养受限制。经DNA序列分析,与马尔尼菲青霉相似性在100℅,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患者诊断为艾滋病并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立即给予氟康唑治疗,转入传染病医院后因极度衰弱死亡。结论败血症可作为马尔尼菲青霉病首发症状,临床应予以重视;患者血液极具传染性,应注意隔离;对于有冶游史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注意考虑本病可能,必要时行血液培养及HIV检测。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重型肝炎合并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硬化、重型肝炎合并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血培养分离出41株细菌,常见菌属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12株占29.3%,葡萄菌球菌属9株占21.9%,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3株各占7.31%,真菌4株占9.7%;感染危险因素:侵袭性操作23例(36.9%),间歇使用激素11例(30.6%),抗菌素治疗8例(22.2%);有原发感染病灶者占83.3%(30/36);36例肝硬化、重型肝炎并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恶化及病死率为63.9%(25/36)。结论:合理应用抗菌素、严格掌握激素及各种侵入性操作适应证,是降低医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生的重要手段。一旦疑诊应及早进行血培养,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病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7 d)和晚发型组(>7 d),回顾性分析患儿相关资料。结果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占同期所有新生儿败血症的10.8%。阴道分娩23例(79.3%),剖宫产6例(20.7%);早发型组18例(62.1%),晚发型组11例(37.9 %)。早发型组合并肺炎的比例高于晚发型组(83.3%比36.4%),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低于晚发型组(33.3%比81.8%),住院天数少于晚发型组[(16.17±9.33)d比(36.73±27.43)d](P均<0.05)。外周血白细胞升高9例(31.0%),降低15例(51.7%),C-反应蛋白升高18例(62.1%),降钙素原均高于正常。所检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头孢噻肟的敏感率1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30.0%、31.0%、24.1%。28例患儿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治愈22例(75.9%),好转出院3例(10.3%),放弃治疗死亡4例(13.8%),1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无乳链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之一,不同发病时间患儿合并症不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降钙素原升高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感染中敏感性较高。青霉素和(或)头孢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危重者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自201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对7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36例,晚发型34例,对比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8.89%,B族链球菌,占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2.35%,大肠埃希菌,占29.41%。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为25.00%明显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病死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为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查对于预防败血症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23例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药敏及疗效。结果23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7例,晚发型16例;临床表现体温异常11例,呼吸出现急促、暂停或呼吸困难11例,黄疸17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1例;其中早发型败血症患儿出现呼吸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晚发型组患儿,而晚发型败血症患儿出现体温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早发型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敏实验显示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多有发热、呼吸异常和黄疸,合并脑膜炎的多为晚发型败血症,治疗首选青霉素。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对进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患者121例,其中无感染患者24例作对照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31例,败血症患者26例,重症败血症患者25例和败血症休克患者15例。检测血清PCT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败血症组(平均2.39ng/mL)、重症败血症组(4.64ng/mL)和败血症休克组(5.86ng/mL)与对照组(0.59ng/mL)相比,PCT水平有显著差异,并且随感染程度加重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败血症组+重症败血症+败血症休克组)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对照组+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7,临床诊断的临界点是1.0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84%和80.00%。结论经ROC曲线评价,PCT可以作为ICU患者感染和败血症的鉴别诊断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5例败血症新生儿为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划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采集两组患儿的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和围产期指标,通过组间平行比较确定高危因素。结果:晚发组患儿呼吸暂停和喂养差的发生率为34.09%、59.09%,高于早发组的12.90%、32.26%,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组患儿胎膜早破、母亲产前发热的发生率为48.39%、19.35%,高于晚发组的18.18%、2.2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发组和晚发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不同,临床干预时要求医护人员准确识别,并采取个体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