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注射吸毒人群(PWI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67%,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PWID是需要优先关注的人群。尽管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抗病毒药物持续病毒学应答可达到95%以上,但是PWID接受治疗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医疗实践中,由于PWID多伴随合并感染、多重基因型感染、低依从性、药物滥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危险行为及再感染等情况,医生常担心这些因素影响疗效而拒绝给PWID提供丙型肝炎治疗。现对不同感染状态及具有特殊行为特征的PWID开展丙型肝炎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为在多学科合作下对PWID人群开展的丙型肝炎治疗安全有效并且能保证治疗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后方入路(DPA)与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42.2±14.7)岁;采用DPA钢板固定治疗。B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2.8±11.9)岁;采用K-L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5.7)min]、手术切口长度[(9.6±1.1)cm]显著短于B组患者[(115.2±42.4) min、(17.6±2.3)cm],术中出血量[(325.7±79.9) mL]显著少于B组患者[(404.2±14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9.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B组优12例,良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K-L入路相比,DP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处理髋臼后部骨折。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探讨直接数字化 X线摄影系统 (DR)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选取同期 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直接数字化 X线摄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齿突与两侧块间距不等宽、齿突与枢椎棘突轴绀不重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两组在左右旋转环枢关系反常上无明显差异 (P > 0.05 ); 观察组前屈侧位片中成角位移和水平位移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 < 0.05 ),两组在侧位片中成角位移和水平位移无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直接数字化 X 线摄影系统检查是临床颈椎病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正位片和侧位片的拍摄,能够清晰反映有无骨质增生及 椎 间隙和椎间孔改变,并可观察颈椎曲度改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有限元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5±4.6)岁(范围18~50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ACL重建手术。通过术后有限元分析、术中Pivot shift试验及Lachman试验、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评分、Lyshlom评分、KT-2000侧侧差值、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膝关节MRI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移植物的状态及临床疗效。结果有限元分析中髌骨应力集中在髌尖区域,健侧最大值为(1.62±0.07)MPa、患侧最大值为(1.64±0.02)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1.22);股骨滑车区域应力集中在上极,健侧最大值为(0.73±0.15)MPa、患侧最大值为(0.72±0.1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重建后即刻Pivot shift试验均转为阴性,Lachman试验1例Ⅰ度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术后CT三维重建示股骨隧道位于ACL股骨止点直接纤维足印区,术后2年MRI矢状面抑脂像示ACL双束呈均匀低信号、连续性及走行良好。Lysholm评分由术前(56.5±3.6)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61.9±3.2)分、术后2年的(88.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72,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3±2.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58.0±2.0)分、术后2年的(92.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256.66,P<0.001);KT-2000侧侧差值由术前(5.6±0.7)mm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6±0.5)mm、术后2年的(1.5±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9.14,P<0.001)。结论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环境,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在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AIS患者89例,按照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桥接治疗组及直接介入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包括性别构成、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以及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和90 dm 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是否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桥接治疗组共49例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组共40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信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中26.5%(13例)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4.3%(7例)患者90 d死亡;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中17.5%(7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7.5%(3例)的患者90 d死亡,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90 d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1.017,P=0.310、0.313)。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调整性别、入院NIHSS、既往病史等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OR=0.795,95%CI:0.280~2.258,P=0.666)。结论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对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AIS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在时间窗内应尽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髋关节炎62例(66髋),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脊柱畸形严重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差异,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1.272,均为P>0.05)。末次随访平均(25±11)个月,所有患者均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1±14)分,术后平均(97.8±2.9)分。后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9.3±14.3)分,术后平均(97.4±3.3)分。两组组内术后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t=14.229、14.729, 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16, P>0.05)。术后X线片两组均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征象,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英语写作是很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们在完成一篇英语书面表达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之类似的是,英语写作教学成为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现状,书面纠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有效提升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尽管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密切关注有关书面纠错的研究,然而,有关书面纠错的有效性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复。而且, 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针对中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下的研究很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的相关研究又都是在大学里进行的,针对高中学生的研究很少。针对以上情况,作者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一次在中国语言学习环境下的针对高中学生的书面纠错反馈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期为广大的英语教师的书面纠错反馈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广大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为临床肝细胞癌(HCC)合并大血管侵袭患者提供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HCC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HCC患者发生大血管侵袭的影响因素分析,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评估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HCC患者多项临床特征,包括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和大血管侵袭等具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影响HCC患者大血管侵袭的危险因素发现:血清直接胆红素及CRP均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是1.747(95%可信区间1.119~2.728,P = 0.014)、2.376(95%可信区间1.495~3.775,P < 0.001)。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CRP、直接胆红素及二者联合对于肝癌合并大血管侵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0.724、0.668、0.743,敏感度分别是79.1%、70.1%、79.1%,特异度分别是61.9%、62.8%、67.3%。结论CRP联合直接胆红素可作为诊断HCC合并大血管侵袭的早期血清标志物,在诊断治疗及预防HCC大血管侵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往往会因主体结构或造型结构刚度限制和异型外立面结构设计导致其附着支座和提升吊点无法按常规方式直接安装在主体结构上。通过设置“ Z”字型非直接附着装置,将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与主体结构有效间接连接,从而避开直接将支座和吊点布置在主体结构上,达到预期效果和安全要求。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取直接急性取栓和桥接治疗两种方式的疗效。方法:整理 2017年 4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0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 2组,其中直接机械取栓组 60例,桥接治疗组 4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成功再灌注率、 90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影像学检查用时、到院至动脉穿刺用时、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用时、到院至血管再通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疗效相当。
简介:摘要本视频重点介绍丙型肝炎现有诊疗指南中重点内容,指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病毒,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其生存率可大大提高,目前丙型肝炎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oviron,RBV)是全球标准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方案;近年来欧美国家相继上市了针对丙型肝炎病毒不同靶位点的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其具有口服方便、疗程缩短、不良反应减少、患者耐受性良好等多种优势,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其疗效也在原来标准治疗方案PegIFN联合RBV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部分DAAs治疗方案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高达90%~100%,并且已经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上市和临床应用。另外本视频介绍了我国丙型肝炎患者在DAAs时代尚未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DAAs通过诱导或抑制CYP450系统,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来影响其药物浓度,从而降低药物的功效或增加毒性。另外,提出临床应用时需警惕DAAs和其他常用药物合用时潜在各种风险,故DAAs使用前要问清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需要密切监测HBV/HCV混合感染者DAAs治疗过程中HBV反弹。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对社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直接效应与持续效应。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湖州市社区符合入组标准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92名,按照1∶1分配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6名。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项目,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10周的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采用连线测试A-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在基线、干预10周及随访3个月时收集两组被试相关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3个时间点结局指标评价得分的组间、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结果干预组在基线(T0)、干预10周(T1)及随访3个月(T2)MoCA得分分别为(19.09±1.98)分,(21.09±1.41)分和(21.11±1.27)分,对照组3个时间点MoCA得分分别为(18.24±2.22)分,(18.57±1.86)分和(18.07±1.90)分,干预组较对照组在T1及T2时间点的整体认知功能有所改善(P<0.05);此外,干预组在T1、T2时间点的连线测试A-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连线测验A-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MoCA等各项指标的组间、时间效应及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9.245~196.457,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在提高干预组被试认知功能各指标上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且持续效应显著(F=2.757~201.829,P<0.05);训练期间,干预组依从率为87.4%,且无不良事件。结论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可为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管理提供一套规范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rrow A型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发现原来的瘘口再次显影。临床痊愈定义为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均消失、眼球各方向活动无障碍及视力下降恢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影像学复发和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Barrow A型TCCF患者。患者年龄(42.5±10.6)岁(范围28~70岁);男性36例(66.7%)。临床表现:眼部症状(突眼、结膜充血等)40例(74.1%),颅内血管杂音35例(64.8%),视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6例(66.7%),头痛32例(59.3%),外展神经麻痹15例(28.3%),鼻衄4例(9.1%)。眼上静脉引流47例(87.0%),岩上、下窦引流19例(35.2%),皮质静脉引流9例(16.7%)。Onyx-18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51.9%),可解脱球囊治疗26例(48.1%)。47例(87.0%)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其中4例球囊栓塞失败后改用Onyx-18联合弹簧圈均达到完全栓塞;7例(13.0%)达到次全栓塞。47例(87.0%)痊愈,4例症状较入院时好转,但视力未完全恢复(其中3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2例出现轻度偏瘫,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时有5例(9.3%)复发,采用Onyx-18联合弹簧圈达到完全栓塞。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次全栓塞是影响术后影像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63,95%可信区间1.74~159.33;P=0.015),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影响术后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61~226.58;P=0.020)。结论Onyx-18联合弹簧圈或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安全有效。次全栓塞与影像学复发相关,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临床痊愈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镜直接分离法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行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45.12±12.65)岁,年龄范围为25~6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分离组与自制气囊组,每组30例。直接分离组采用观察镜直接分离法建立后腹腔行后腹腔镜手术,自制气囊组采用自制气囊法建立后腹腔行后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建立腹膜成功率、建立腹膜时间、造腔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直接分离组建立腹膜成功率[96.7%(29/30)]高于自制气囊组[73.3%(22/30)],建立腹膜时间[(6.26±1.21)min]、手术时长[(103.84±13.77)min]短于自制气囊组[(10.89±2.03)min、(126.45±15.65)min],造腔出血量[(4.22±1.65)ml]低于自制气囊组[(8.73±1.52)ml],并发症发生率[6.6%(2/30)]低于自制气囊组[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镜直接分离法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成功率较高、耗时较少、出血量较低、安全可靠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微创全髋置换术(TH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院98例应用THA患者进行随访,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98例患者在实施DAA进行THA术后,患者改善效果较优。结论:使用DAA进行THA手术治疗患者,其临床疗效较优,可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高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术(ugDIP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及门静脉穿刺靶点的选择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应用ugDIPS治疗门脉高压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门静脉穿刺靶点分为门静脉左支组(n=12)和门静脉右支组(n=17)。分别对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死亡率、术后症状缓解率、术前及术后的门脉压力进行统计学比较,并使用Kaplan-Meier曲线对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成功实施ugDIPS,手术成功率为96.6%(28/29,1例因术中门静脉右支破裂被迫放弃分流术),无术中死亡病例。两组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率、术中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门脉压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症状缓解率96.4%(27/28),1例术后仍有消化道出血。两组间术后症状缓解率、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27例患者获得随访,左支组11例,右支组16例。两组随访期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8.2%(2/11)、12.5%(2/16);再出血率分别为18.2%(2/11)、6.25%(1/16);疾病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8.2%(2/11)、18.8%(3/16)。结论ugDIPS在超声引导下由肝内门静脉向肝后段下腔静脉建立门腔分流为可视操作,安全、有效。在分流前可先完成曲张静脉栓塞等断流操作,利于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治疗。门脉穿刺靶点的选择对术后分流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重症监护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以保证足够的组织氧供。目前,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pressure recording analytical method,PRAM)作为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逐渐应用于婴幼儿CHD的围手术期,相比于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持续监测、准确性高的独特优势。本文将PRAM与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进行比较,阐述了PRAM的重要指标及应用前景,希望为婴幼儿CHD的术后监护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8年4月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8例,年龄25~78(50.8±10.5)岁,均观察行腹腔镜手术,术中于胆总管切开后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记录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随访并发症,并总结技术经验。结果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手术81例,成功率94.2%(81/86),其中1例因末端结石嵌顿难以取出,后经胆道镜下碎石取出。其余5例中,1例因胆囊十二指肠漏中转开放手术,4例因胆囊炎急性发作后三角区纤维化难以分离而中转开腹。81例成功手术者:手术时间为(80.2±18.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15.5±5.7)h,术后排气时间为(30.2±10.2)h,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2.4±0.4)d,术后住院时间(10.4±2.6) d。术后4~6周拔除T管;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术后胆漏、胆道狭窄、再发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使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变得简单易行且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调整剑突下孔的位置、注意手术细节,改进手术流程,可减少了手术时间、创伤,并能取尽结石,获得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加速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预孵育法(acDCs)和直接检测法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中胰岛全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优劣。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5±9.4)岁,病程6.0(2.8~8.3)个月;另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12名;ELISPOT-acDCs法和直接检测法检测3种胰岛抗原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C肽、胰岛素(INS)特异性干扰素-γ(IFN-γ)分泌性CD4+ T细胞反应的斑点数,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各种胰岛抗原及联合3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阳性比例。结果ELISPOT-acDCs法检测T1DM患者GAD65特异性IFN-γ分泌性CD4+ T细胞反应的阳性比例为1/16,INS反应阳性比例为6/16,C肽反应阳性比例为4/16,其中INS反应阳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12(P=0.024);联合3种抗原的T细胞阳性比例为9/1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P=0.016)。ELISPOT直接法检测GAD65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为2/16,INS反应阳性比例为1/16,C肽反应阳性比例7/16,其中C肽反应阳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联合3种抗原检测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8/1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P=0.039);与直接法比较,仅acDCs法检测下的INS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较高(P=0.041);两种方法在余各抗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种全长胰岛抗原ELISPOT-acDCs法及直接法检测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均可为T1DM患者提供细胞免疫学分型诊断价值;ELISPOT-acDCs法检测INS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灵敏度优于ELISPOT直接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