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CRISPR(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成簇的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as(CRISPR关联)系统属于原核生物的免疫防御系统,该系统可识别外源DNA并将其切断来抵抗病毒干扰。根据其原理,CRISPR/Cas技术借助sgRNA(singleguideRNA)来引导Cas9核酸酶结合到特定的核酸序列实现目的基因位点的切割。CRISPR/Cas9是继锌指核酸酶(ZFN)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定位点编辑的有效工具,具有操作简单、实验周期短、成本低廉的优势,不可否认,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存在脱靶风险。为验证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本实验将CPT1A基因作为靶基因,通过PCR增殖、靶基因与PCAG-EGxxFP载体连接,来形成载有CPT1A基因的质粒并转化入293T细胞系。研究图片显示,CPT1A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呈荧光,证明CRISPR/Cas9技术可进行基因编辑;只有部分基因呈现荧光状态,从而推测引导RNA的选择、非同源末端连接(HDR)修复效率低以及同源重组修复(NHEJ)的随机性影响了基因编辑的效率,所以CRISPR/Cas9技术仍存在改善之处。
简介:摘要目的实现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繁殖并采用多对引物同时进行的多重PCR对子代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方法将阳性转基因雄鼠与野生型雌鼠一对一进行交配,利用多引物多重PCR鉴定子代小鼠的基因型。结果在合适的PCR条件下三引物体系可以准确有效鉴定出子代小鼠的基因型。结论正确饲养繁殖及利用多引物同时进行的多重PCR对子代小鼠进行基因鉴定可以快速有效获得APP/PSl双转基因小鼠,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AD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Ⅺ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1A1)基因是否为基本螺旋-环-螺旋家族成员a15(MIST1)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的关键靶基因。方法采用Chip-seq(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筛选MIST1在胰腺癌中的候选靶基因得到COL11A1基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过表达MIST1的胰腺癌细胞进行验证MIST1对COL11A1基因的调控作用;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ST1和COL11A1的结合域;Transwell实验(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四唑盐比色法(MTT)、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COL11A1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收集胰腺癌和癌旁组织样本,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研究其COL1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来评估COL11A1的表达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对TCGA胰腺癌数据根据COL11A1表达水平分组后生存分析显示高COL11A1表达与胰腺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风险比(HR)=2.30,P<0.05];MIST1的-N端与COL11A1启动子相互作用并抑制其转录,MIST1-N端突变后诱发的荧光酶活性(1.08±0.22)与对照组(1.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8,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COL11A1敲低组在PANC-1、BxPC-3和SW1990细胞系中细胞穿膜数为(98.33±9.56)、(95.00±8.67)、(104.00±11.73)个/视野,均低于对照组[(562.00±37.33)、(793.67±67.29)、(504.00±37.39)个/视野,t=20.841、17.836、17.680,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COL11A1敲低组划痕愈合率为(63.39±5.71)%、(49.66±4.22)%、(53.33±8.92)%,低于对照组[(89.42±4.25)%、(78.39±7.73)%、(82.98±7.09)%,t=6.334、5.847、4.507,P<0.01];MTT测定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COL11A1敲低组集落形成个数为(19.00±4.55)、(41.00±7.33)、(21.33±4.07)/个,低于对照组[(43.33±9.27)、(87.67±10.39)、(69.00±9.85)/个,t=4.080、6.357、7.747,P<0.05]。结论MIST1通过COL11A1基因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5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的临床表型、治疗及乙醛脱氢酶7家族成员A1(ALDH7A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以早期癫痫起病的吡哆醇依赖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ALDH7A1基因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对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5例确诊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1,就诊年龄为出生2~10个月。临床表型中5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有反复癫痫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较差,长期大剂量口服吡哆醇疗效较好;5例患儿均来自其父亲和(或)母亲的复合杂合突变;例1为剪切纯合突变c.247-2(IVS2)A>T,例2为错义突变c.584A>G(p.N195S)及无义突变c.1003C>T(p.R335*),例3为错义突变c.1553G>C(p.R518T)及c.1547A>G(p.Y516C),例4为错义突变c.1547A>G(p.Y516C)及移码突变c.1566_1568delTAC(p.522_523delCTinsC),例5为错义突变c.1061A>G(p.Y354C)及无义突变c.841C>T(p.Q281X, 259)。其中c.247-2(IVS2)A>T为未报道过的新生剪切位点突变。结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由ALDH7A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以新生儿期难治性癫痫起病;抗癫痫药物治疗疗效差,经吡哆醇有效控制,对该类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以早期确诊。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胸膜肺母细胞瘤、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发现有DICER1体系突变和胚系突变,虽然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但DICER1却有相同的突变位置。DICER1基因位于14q32.13,编码一种核糖核酸酶(RNaseⅢ),在胞质内将pre-miRNA加工为成熟的miRNA,miRNA作为一种保守的基因沉默系统的效应器,在转录后调控中发挥广泛的作用。DICER1处于miRNA介导的沉默和其他的RNA干扰现象的核心位置,已经深深嵌入了癌症基因网络中。本文将从DICER1的结构和功能、与DICER1突变相关肿瘤、DICER1的检测方法,以及DICER1突变个体的未来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增加对DICER1相关肿瘤的认识。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4岁男性的TFEB基因扩增性肾细胞癌的病例。TFEB基因扩增性肾细胞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高级别侵袭性肾细胞癌,其临床特征、生物学行为、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均不同于TFEB基因重排性肾细胞癌,诊断时需要注意准确区分两者,避免误诊。
简介:摘要NUTM1基因重排曾被视为NUT癌的独特分子改变。近年,在圆形梭形细胞肉瘤、急性白血病、汗孔瘤和汗孔癌等肿瘤中也发现了NUTM1重排,拓宽了此类肿瘤的疾病谱系。与NUTM1发生融合的伙伴基因有多种,大部分编码DNA结合蛋白,包括溴域蛋白家族、MAX二聚体家族、CIC转录因子、转录增强子结构域活化因子等,形成X-NUT融合蛋白。X-NUT融合蛋白的羧基端保留近乎完整的NUT蛋白,提示NUT对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对此类肿瘤发病机制有普遍意义。伙伴基因则可能与细胞类型有关,因而可能影响融合蛋白作用位点,决定肿瘤的具体类型以及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NUTM1重排肿瘤总体罕见,但普遍预后差。本文对NUT癌和新近认识的NUTM1重排肿瘤进行综述,包括其分子基础、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思路和靶向治疗研究策略,期望有助于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和精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