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规范化护理路径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科接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病人(n=5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29人,前者采取全程规范化护理路径,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关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用全程规范化护理路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简介: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指年龄在7岁以后,出现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向一方旋转侧弯,且并不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先天性骨骼异常的脊柱结构性侧凸,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脊柱侧弯畸形。该病归属于中医学“小儿龟背”“小儿背痛”范畴。目前针对AIS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化放射摄影脊柱拼接技术在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脊柱侧凸畸形手术收住患者20例的全脊柱影像,结合数字化放射摄影脊柱拼接技术对拼接后获取的脊柱影像开展质量评估。选取术前、标准前后脊柱侧凸的影响及拼接后的全脊柱图像进行调整、拼接及角度测量。结果 通过对Apex-CSVL、SVA绝对值、Cobb’s角的参数进行分析,手术前和手术后两周天至一年进行比对,且两周至一年术后角度变化不明显,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另外CA、TK、LL参数中,手术前与手术后两周至一年进行比对,且两周至一年术后角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 数字化放射摄影脊柱拼接结束成像清晰、费用低、无拼接伪影,为脊柱侧凸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病因学构成的变化与治疗方法的发展情况,为研究脊柱侧凸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及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1例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中的391例9~28岁常见手术年龄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因学分类,并对两者的病因学构成百分比和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占总病例数的25.3%(157/621),占9~28岁年龄组脊柱侧凸的34.0%(133/391)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并发脊髓发育性畸形高达38.6%。结论随着医学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的构成百分比已发生变化。与母亲妊娠时期和孩子后期发育过程的因素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需要医学团队对脊柱侧凸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找出关键性病因所在,解决患者的痛苦。
简介:背景:目前关于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发生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以及预后的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且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患者资料,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者纳入研究组,同时按照1∶3的比例随机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术后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脊柱侧凸类型、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信息进行比较,并观察研究组内科会诊及治疗方案、血小板水平恢复趋势以及血栓情况。结果: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2512例,其中22例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88%(22/2512),重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24%(6/2512)。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色素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12),肺部感染和(或)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37)。22例患者经内科会诊后均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行相关检查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2例血小板极度血小板增多患者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随访中所有患者血小板水平呈逐步恢复趋势,最终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不高,主要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手术创伤、贫血状态、感染等因素相关,未增加血栓事件风险,对症处理相关因素后一般可恢复正常。
简介:目的评价骨盆固定术在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患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神经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3组,第1组:骨盆倾斜度>15°,行骨盆固定术;第2组:骨盆倾斜度>15°,未行骨盆固定术;第3组:骨盆倾斜度<15°、未行骨盆固定术.采用脊柱后路松解加骨盆固定手术,骨盆固定术采用髂骨钉固定.结果3组患儿术后Cobb's角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Cobb's角的矫正丢失度没有明显差异.3组术后骨盆倾斜度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在末次随访时比较,第2组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骨盆倾斜度<15°的患儿不需加行骨盆固定术也能保持良好的脊柱矫形与骨盆平衡,骨盆倾斜度>15°的患儿需加行骨盆固定术才能获得良好的脊柱矫形与骨盆平衡.
简介:背景:Halo头颅环牵引作为严重、复杂、僵硬的脊柱侧凸矫形的辅助治疗方法已获得普遍认可。但它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还存在相关并发症及一些禁忌证,如固定的颈椎不稳、脊柱后凸或椎管狭窄等。本文研究临时脊柱内撑开在严重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严重脊柱侧凸行临时脊柱内撑开治疗的病例10例。我们的目的是:(1)评价临时内撑开对严重脊柱侧凸的矫形是否有帮助,(2)比较该方法与头颅环牵引的并发症。术前平均侧凸104°,所有病例均先行侧凸僵硬部分的后路松解(其中6例同时行前路松解),并在脊髓监护下植入脊柱撑开内置物。10例患者中4例行一次撑开操作(即初次手术或第一次撑开手术)后做融合术,6例行两次撑开操作(即初次手术或第一次撑开手术完成后再行第二次撑开手术)后做融合术。所有病例完成撑开操作后均行后路双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在术前、每次脊柱内撑开操作后、固定融合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X线片,测量侧凸的角度以明确矫形效果。结果: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04°。应用脊柱初次内撑开至最终融合前,侧凸平均矫形率为53%(104°-49°)[范围,39%(70°-43°)-79%(70°-15°)]。这一方法使患者获得了安全、逐步的侧凸矫形。初次手术至最终固定融合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4周。最终侧凸平均矫形率为80%(104°-20°)[范围,73%(131°-35°)-91%(110°10°)],无神经并发症或感染发生。结论:临时脊柱内撑开可使严重脊柱侧凸经过脊柱融合获得最大的侧凸矫正,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可供选择和有效的方法。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目的在回顾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进展的基础上,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治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7月,本院骨科连续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16例行后路椎管减压、PLIF椎体间支撑融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9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板截骨短缩、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4例出现症状对侧的下肢痛,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本组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3年,平均2.4年.全部病例无断钉、断棒,无交界性后凸.术前、术后及18个月随访时进行Oswestry评分,统计结果表明术后和18个月随访时ODS评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三维矫正技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达到满意的纠正,重建脊柱稳定性,适当的前路松解和椎体间支撑性植骨有利于矢状面畸形的改善,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症状特征以及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年龄13~18岁AIS患者54例,以儿童创伤症状自评量表(TSCC-A)、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YSR)评价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焦虑、压力和应激症状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估术后疼痛情况;以线性回归方程分析AIS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症状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YSR中焦虑/抑郁评分、内化行为评分分别为(5.40 ± 2.48)、(12.19 ± 4.67)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4.10 ± 1.92)、(9.81 ± 3.46)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266、8.107,P<0.05);患者术前TSCC-A中愤怒评分、YSR中社会问题评分及注意力问题评分与术后疼痛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术后疼痛与术后6个月TSCC-A中焦虑评分、YSR中社会问题评分及注意力问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AIS患者术前应激症状与术后疼痛明显相关,而术后疼痛又与术后恢复期焦虑关联密切,该类患者术前应积极干预以降低围手术期应激症状及术后疼痛,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手术的临床治疗优势,从而为临床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的治疗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我院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共计22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obb角矫正情况和椎体半脱位侧移娇正情况。结果在cobb角矫正情况和椎体半脱位侧移娇正情况上,治疗后患者的两项指标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0)。结论临床针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术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指标,提升综合疗效,是临床针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实施治疗的理想可靠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骨骺评分(TOCI)作为Risser征的补充指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儿生长潜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门诊接受支具治疗的49例女性AIS患儿为研究对象,于每次随访时拍摄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左手正位X线片上测量TOCI评分、Risser征及指骨骨龄评分(DSA),随访间隔为4~6个月。记录患儿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和纵向身高等一般资料,据此计算患儿每次随访时的身高生长速率(HV)。所得结果与TOCI评分和Risser征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TOCI评分与Risser征、DSA评分均呈显著相关(r=0.962、0.813,均P<0.01)。Risser征与DSA评分亦有明显相关性(r=0.822,P<0.01)。处于Risser征0、1级的TOCI评分与DSA评分的相关程度高于Risser征与DSA评分的相关程度(0.918比0.792,P<0.01)。随访处于TOCI 5的HV为(7.1±2.1)cm/年,显著高于处于其他TOCI评分的HV(均P<0.01)。结论TOCI 5提示AIS患儿具有较高的身高生长速率和生长潜能。TOCI评分可用于预测AIS患儿生长潜能并可作为Risser征的补充指标应用于临床,且其预测能力可能优于Risser征。
简介:摘要: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主流方法。主要技术包括MIS-TLIF、OLIF、MIS-ALIF、MIS-PSO、MISACR和CMIS。这些技术通过小切口实现椎间融合和畸形矫正,各有其优势和技术要求。例如,MIS-TLIF能改善腰椎前凸并减轻疼痛,但要求高技术水平;OLIF虽损伤小,但可能引起腰丛神经损伤;MIS-ALIF能恢复腰椎自然曲度,但手术难度大;MIS-PSO适用于严重畸形,但可能需要多次手术;MISACR和CMIS则结合多种技术,有效矫正侧凸,但成本较高。这些微创技术大幅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但各有适应症和技术挑战。
简介:目的探讨未成年山羊脊柱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对侧肋骨切除建立新型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对象为14只雌性山羊,年龄5~8周,体重6~8kg。在全麻下进行模型制作,T5~L2做右旁正中皮肤切口,分别于脊柱左侧T6,7和T12、L1部位置入特制椎弓根螺钉,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1枚不锈钢棒置入螺钉槽口内,远近端螺钉之间适当加压使脊柱向右凸;然后于脊柱右侧分别切除第7~12肋骨2~3cm左右。术后即刻及每4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山羊在生长过程中脊柱弯曲的变化。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中死亡;另1只因术后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观察终止。其余12只小羊中,11只小羊X线片显示右侧侧凸畸形,并且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只有1只羊术后Cobb角没有进展。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9.0°(23.0°~38.5°),8~10周后Cobb角增至平均43.0°(36.0°~58.0°),平均进展14.0°。术后8周(1只为10周)时获取脊柱标本,去除内固定后发现所有弯曲均为结构性。从脊椎的旋转和外观方面来看,均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相似。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建立脊柱侧凸模型的方法,模型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适用于脊柱侧凸畸形的实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椎(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型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非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椎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非AO组50例。与非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型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简介:摘要脊柱侧凸表现为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失衡,病因复杂,先天性椎体异常、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椎旁肌左右不对称、骨组织营养不良或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脊柱侧凸。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生长具有关键作用一种肽类激素。对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如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可能会导致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SS)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HD),临床上主要通过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进行治疗。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在使用rhGH治疗ISS和GHD的过程中,很多患儿发生脊柱侧凸或原有的脊柱侧凸进展加重,据此很多学者得出结论:rhGH治疗ISS或GHD时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或进展。但随着临床统计数据的增多以及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发现rhGH治疗ISS或GHD时仅会使既往患有脊柱侧凸的患者Cobb角增加,而不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即不会使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增加。目前对以上结论以及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使用rhGH治疗的患儿发生脊柱侧凸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经归纳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生长潜力等是在治疗期间导致脊柱侧凸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因素,并对使用rhGH治疗ISS或GHD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指导临床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