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觉乌鲁木齐八月的乌鲁木齐,是个火热的城市,天气炎热,旅游旺热。我们下榻的宾馆附近,有个"5元街",顾名思义就是5元钱一个小炒,到那里就餐的人很多。新疆与内地的时差要晚两个小时,我们傍晚7点去吃晚饭,天色还大亮。乌鲁木齐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走在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各有各的穿着,各有各的打扮。民族特色与流行时尚相映成趣,构成了这个城市的风貌。有人说,到维吾尔族地区,如果不逛巴扎,就算是枉来一趟。不少游客都喜欢到乌鲁木齐二道桥的"巴扎"(集市)去看一看,那一带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聚居区,买卖的双方多为维吾尔族人,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巴扎经营有许多特产,如小刀、地毯、艾德莱斯绸、玉器、织锦、绣花帽、乐器等日用品以及葡萄干、巴旦杏果仁等各类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据介绍,新疆最有名的规模最大的巴扎,要数喀什和库车的大巴扎,那是更具有民族风味的地方。可惜我们此行匆忙,无法前往。乌鲁木齐附近,有名的旅游去处有二,一为南山,一为天池。凡到乌鲁木齐者,无
简介:来到乌鲁木齐市,处处可以见到河南籍人。问路时的指路人,买车票时的售票员,吃饭时的服务员,甚至天池风景区的照相者、卖菜的,吐鲁番葡萄沟的小商贩,也有河南人。这些人在新疆虽然生活了多年,但乡音未改。只要他一张口说话,你就能辨别出是周口的、商丘的,或者是许昌、平顶山的。现在,河南话在新疆已成为最广泛的交际语言,连少数民族同志也会说几句。居住新疆农村的河南人,大多是乡亲相邻。据伊犁地区一位领导同志讲,在伊犁8县1市中,几乎县县都有河南村。1999年7月中旬,我在乌鲁木齐县地窝堡乡就见到了河南人聚居的“河南庄村”。这个村有1万多亩地,880户,2100多口人,方圆25平方公里。河南庄村的村民,大都来自河南西华、扶沟等县。第一代到河南庄村的人,多数都过世了,健在的也都过了古稀之年。71岁的李玉清,是第一代村民,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来新疆的情景。1938年,蒋介石将黄河花园口堤扒开,淹死西华等县老百姓325万人,造成631万余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李玉清那时15岁,随父母、哥嫂和侄儿8口人,逃荒要饭到洛阳。1943年夏天,他们在街上看到登记往新疆移民的,便报了名。去新疆时,他们先坐火车,后坐汽车、马车和步行,整整走了半年,到...
简介:当你舒坦地坐在电视机旁,凝神专注地观看新疆各民族那优美、袅娜的舞姿,聆听那缠绵、明亮的歌声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这些歌舞是什么时候由谁人将它们带进嘉峪关,通过河西走廊,翻越六盘山、迈向800里秦川直至中原大地的呢?1949年冬天,西北5省解放的时候,以杰出诗人柯仲平为首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就抽调了西北文工团、联政宣传队、西野文工团的部分文艺骨干,组成了边区文协工作队,由西安出发开赴天山南北,向新疆的维、哈等民族学习、介绍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艺术,以便全面发展西北文艺,为1950年即将召开的西北文代大会献礼。工作队由西北文工团副团长、著名演员裴然同志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