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抗战胜利60周年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事件,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人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一场大规模民族战争,无论从哪样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激励我们的民族精神,推进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革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与抗战的关系也主要被置放于“爱国主义”的态度上,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是非分明的和平岁月,一个给作家对于战争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抗战无关”论理所当然将被视作是对文学“进步”主潮的反动.应当说,这样一些文学的“尺度与标准”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时间距离的拉开往往也可以给我们重新认识历史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在拉开了历史距离长达60年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是仅仅沉浸在同仇敌忾的激情当中?除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理所当然的反抗与斗争之外,一些新的理性的思路是否也可以进入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课题中来?
简介: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学》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36年。该杂志学风严谨,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继上期刊发《中国文学》1979~1986年各期目录汉译之后,现将该刊1987~1993年各期论文目录译出,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世界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独特视角、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汉语学术界有所启迪。
简介: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学》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36年。该杂志学风严谨,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该刊1979—1986年各期论文目录译出,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世界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独特视角、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汉语学术界有所启迪。
简介: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