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苏永前专著《20世纪前期中文学人类学实践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收获.作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20世纪前期学人的文学人类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原始资料的爬梳剔抉,还是立论的稳健审慎,均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学人类学学术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 标签: 中国 文学人类学 20世纪前期 苏永前
  • 简介:摘要:在中外教育历史上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而中国文学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点关注。因此本文就以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教育基本模式之我见为关键点展开相关探究。

  • 标签: 文学史 中国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基本模式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近现代文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尤其是在进入到全球化时代中,我国的文学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网络文学、业余作者所创作的骨干全体文学以及翻译文学等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所注重,虽然为了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文学的发展比较快速,不过最为注重的还是有助于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的确立以及明辨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文学,这时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大文学视角下的近现代中国文学,以供实践参考。

  • 标签: 大文学 近现代 中国文学
  • 简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传统教学中存在专业建制上各自为政,视野狭隘、中心与边缘学科等级制、学科话语失语等弊端。要解决上述弊端,必需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观念和教学方法。比较文学在学科本体意义上以比较思维介入文学研究,从而实现二者教学上的打通。比较文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二者的教学提供了富于人文诗意的启发,其学科互融和专业兼容的发展趋向为建构人类整体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提供了宏伟蓝图。而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理论,为实现西方文化与文论的中国化,重塑中国文学和外国文教学的独立话语提供了方法导向。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8
  • 简介:进而新生代作家失去了对真正的中国生活经验的体验能力,窥视我们这个时代城市生活中不同于西方生活的秘密,我不是说这些作品中没有生活

  • 标签: 中国文学 左右当下 当下中国
  • 简介:【摘要】抗战胜利60周年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事件,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人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一场大规模民族战争,无论从哪样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激励我们的民族精神,推进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革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与抗战的关系也主要被置放于“爱国主义”的态度上,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是非分明的和平岁月,一个给作家对于战争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抗战无关”论理所当然将被视作是对文学“进步”主潮的反动.应当说,这样一些文学的“尺度与标准”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时间距离的拉开往往也可以给我们重新认识历史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在拉开了历史距离长达60年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是仅仅沉浸在同仇敌忾的激情当中?除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理所当然的反抗与斗争之外,一些新的理性的思路是否也可以进入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课题中来?

  • 标签: 中国文学 主持人语 抗战中国
  • 简介:李贽是晚明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但前人评价其地位,似稍涉不足,本文从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入手尤其是对文学名著评点等方面,探讨了李贽的突出贡献,对李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评价。

  • 标签: 李贽 思想解放 童心说 小说评点 地位
  • 简介: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学》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36年。该杂志学风严谨,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继上期刊发《中国文学》1979~1986年各期目录汉译之后,现将该刊1987~1993年各期论文目录译出,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世界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独特视角、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汉语学术界有所启迪。

  • 标签: 《中国文学》 杂志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研究北美汉学 北美中国学
  • 简介: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学》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36年。该杂志学风严谨,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该刊1979—1986年各期论文目录译出,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世界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独特视角、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汉语学术界有所启迪。

  • 标签: 《中国文学》杂志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研究北美汉学 北美中国学
  • 简介:《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收入十八篇论文,涉及文学史、诠释学、观念史,翻译史、印刷传播、视觉文化、电影等领域,反映了作者近十年来不拘古今、跨学科文学文化的研究兴趣与轨迹。这些文章表明了作者治学的基本理念:秉持人文精神与文化

  • 标签: 中国文学 十八篇 观念史 人文精神 诠释学 十年
  • 简介:建国后,通过多次文艺运动对作家思想进行改造;成立文联及作协、官办研究机构、实行工资制等方式对作家组织制度进行完善;对出版业、文学刊物、文学史教材的清理整顿等方式对文学体制重要因素进行了转换,于1956年前后完成了新中国文学体制的根本转变。

  • 标签: 新中国文学 体制转换 作家 出版物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背景与精神叶砺华背景:今日文学的首要命题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所亲身目睹的中国社会崭新而巨大的变化,实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如今在社会各行业,也包括文学界本身,类似“过渡”、“转型”等重要字眼,正在被人们经常使用着。然而大多时...

  • 标签: 中国文学 世纪之交 上层建筑 精神产品 商业社会 精神生活
  • 简介: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 标签: 文学翻译 译者模式 葛浩文
  • 简介:<正>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至公安派

  • 标签: 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 批评史 前后七子 江西派 诗必盛唐
  • 简介:阐述了1951至1966年期间《中国文学》(英文版)中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翻译情况,分析了该英文版中译者对于明喻这一修辞手法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研究指出《中国文学》(1951-1966)作品中明喻的英译以直译为主要翻译策略,其次为增加或删减喻底,译入英语隐喻的方式。译者采取的相关翻译策略与时代背景、英汉固有文化差异、《中国文学》(英文版)读者群体等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明喻 《中国文学》 策略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