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混合细胞白血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类型。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而在治疗上一般也采用淋系和髓系诱导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唯一治愈方式可能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和其他急性白血相比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不佳,本文针对该病的诊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分子生物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急性髓系白血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2000年4月因乏力、皮下淤斑就诊。体格检查:脾重度肿大。血常规检查:血小板122g/L,白细胞306×10^9/L,中性中幼粒0.79,血红蛋白330×10^9/L。骨髓检查:慢性粒细胞白血(CML)慢性期。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t(9;22)(q34;q11)[6]/46,XY[4]。羟基脲诱导缓解后予以重组干扰素α-1b(赛诺金,300万u皮下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治疗6年,间断使用小剂量阿糖胞苷和羟基脲,其间多次复查B型超声示脾轻度肿大,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临床分析 患者
  • 简介:为探讨端粒酶活性对急性细胞白血(AM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采用TRAP-ELISA定量检测AML端粒酶活性。14例AML端粒酶活性A值为0.238±0.0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94±0.003),而化疗前明显高于化疗缓解后病例。上述结果提示端粒酶活性测定是诊断AML的辅助手段,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端粒酶 骨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继发实体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APL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结果诊断为APL,经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后获得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CR)。2013年后出现复发,再次予全反式维甲酸和阿糖胞苷诱导治疗获得第2次CR,并进行了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随后患者先后继发乳腺癌、子宫颈癌。随访至2020年11月,该患者APL处于CR。结论APL患者治疗达到CR后可以长期生存,预后好,但可能继发第二肿瘤,其机制尚不清楚。

  • 标签: 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 乳腺肿瘤 宫颈肿瘤 亚砷酸 全反式维甲酸
  • 简介: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是一种罕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具有强烈的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细胞白血(AML)转化的风险,目前发现与SCN相关的异常基因有14种,ELANE是SCN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有CSF3R突变,可导致SCN转化为AML。深入研究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该疾病诊治。本文就SCN患者的遗传学及表型多样,G-CSF对SCN的治疗作用及风险,SCN患者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突变影响G-CSF信号传导,CSF3R突变是SCN转化为急性白血的重要因素和了解SCN/AML转化机制有助于疾病诊治等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基因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的心脏毒性。方法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共进行114例次三氧化二砷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变化。结果三氧化二砷治疗后,心脏异常症状发生率为39%,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6%,心肌酶学异常发生率为0.08%。结论常规剂量的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有一定的心脏毒副作用,但是大多数人症状轻微,患者多能耐受且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但发生率高,在临床上应该引起重视。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心脏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合并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表现,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APL合并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初诊确诊为APL,治疗过程中因多尿、四肢乏力行PET-CT检查,结果发现胸椎异常信号,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APL伴肺癌脑转移。结论APL治疗缓解后出现髓外异常肿块时,需借助多种检查方法明确肿块性质,避免误诊、漏诊。

  • 标签: 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 肿瘤转移 第二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4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患者36例,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每组患者1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化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治疗同时接受三氧化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77.78%,有效率为94.44%;参照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55.56%,有效率为72.22%;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高于参照组,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但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要对其血糖值加以监测。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化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A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的效果。方法抽取郑州颐和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AP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41例给予维A酸诱导化疗,研究组41例给予维A酸联合亚砷酸诱导化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完全缓解率,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高白细胞血症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3、6个月复发率及再次治疗完全缓解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完全缓解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诱导缓解时间短于参照组,白细胞水平峰值低于参照组,高白细胞血症维持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复发率与再次治疗完全缓解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完全缓解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临床治疗中,以维A酸联合亚砷酸诱导化疗,有利于缩短诱导缓解时间,提高完全缓解率,但存在一定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维A酸 亚砷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急性粒细胞白血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我院患者中选取98例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分两组,为中护组、优质组,优质组患者施行优质护理,中护组施行中医护理+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感受度。结果:干预后,中护组患者的呕吐、腹部不适、出血情况以及身体状态、心情状况、日常感觉评分优于优质组(P<0.05)。结论:对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施行中医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疾病特点,研究维A酸及亚砷酸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APL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维A酸诱导化疗,观察组患者辅助亚砷酸治疗。比较两组白血患者治疗情况,包括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不良反应以及完全缓解率。结果:完全缓解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维A酸 亚砷酸 APL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诱导缓解时间 白细胞水平峰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35和VEGF在急性白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50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段在本院体检中心健康成人5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测定血清IL-35及VEG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观察指标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的相关。结果(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35和VE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中部分缓解的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IL-35及VE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完全缓解患者,差异显著(P<0.05)。(3)经化疗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IL-35和VEGF较化疗前有所下降。结论IL-35及VEGF在急性粒细胞白血患者中呈高表达,二者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共同促进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3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患儿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肠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20例小儿白血患者,患儿均出现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肠炎,回顾分析患儿的护理方法,总结有效的护理手段。结果20例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肠炎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为13例,好转的患者为6例,无效的为1例,护理的有效率达到95.00%。结论对急性白血患儿实施有效周全的护理,有利于患儿缺乏肠炎症状的消失,有效缓解患儿病情。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性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累及皮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皮肤斑块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特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情况。结果本例为62岁男性患者,反复白细胞升高5年,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以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为主,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晚期出现皮肤斑块和皮疹。镜下见真皮内大量成熟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未见围皮肤附件分布表现,未侵犯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皮肤标本检测到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进一步证实这些貌似正常的中性粒细胞为肿瘤性病变。结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极其罕见,多在血液科诊断,本例因病变累及皮肤而偶然为病理医师所见,在临床病史不明的情况下极易漏诊、误诊,希望能引起病理医师的关注和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妊娠期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CML)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1例妊娠期初诊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30例非妊娠育龄期女性初诊CML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羟基脲加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1年后评估患者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中,3例为孕晚期,选择继续妊娠,行剖宫产,婴儿随访至今无异常;8例为孕早期或中期,选择放弃妊娠。观察组11例均获得血液学缓解,其中8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另3例未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CML罕见,治疗效果与非妊娠期CML相当,处理方式建议根据CML的孕周、孕妇生育期望等状态综合考虑。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妊娠 伊马替尼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