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骨盆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应用于Tile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本院病房收入的TileB型骨盆骨折病人34例进行研究,所以病人均予以盆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法,持续固定11~14周,观察病人的骨折恢复状况。结果本研究收入的34例病人均在5~17个月范围内完成随诊,所有病人骨折复位良好,均形成骨性愈合,未出现压疮状况,其中9例病人发生浅表钉道感染,予以按时换药后好转。结论将骨盆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法应用于TileB型骨盆骨折能够提高病人骨盆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并且形成骨盆恢复的连续性,临床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与克氏针比较,探讨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取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90例锁骨骨折患者,将其分为1组和2组,各45例。1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2组采用锁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组优良率为80%,2组优良率为91.11%,且2组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均优于1组(P<0.05)。结论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更优,并发症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对Hoffa骨折实施手术内固定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28例Hoffa骨折患者临床资料,25例Hoffa骨折患者均行前外侧以及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术,手术后用石膏加以固定,一段时间后根据术后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经过1-2年随访后,无一例出现骨折坏死,无一例脱访,骨性愈合时间2-8个月,平均时间为(3.6±0.4)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者23例,占82.14%,膝关节功能良者4例,占14.29%,膝关节功能差评1例,占3.57%;并且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患者和深部感染股骨髁缺血性坏死。结论Hoffa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空心钉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有益于患者膝关节功的康复,在临床上值得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7月~2013年3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7~56岁,平均34岁。按照Riseborough和Radin的分类方法,Ⅱ型7例,Ⅲ型18例,Ⅳ型5例。结果术后30例骨折复位满意,2例复位稍差,无切口感染,1例术中牵拉损伤尺神经,30例获得随访,时间8~23个月,平均12.8个月。尺神经损伤恢复,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6周。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其中优10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0%。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较为有较的方法。
简介: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h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RCP取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分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组和EST组,(SEST+EPBD)组50例,EST组48例,EPBD组在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以柱状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后以取石网篮或气囊取石;EST组按常规操作进行。两组手术后均常规置入鼻胆管引流3d,并行鼻胆管造影复查。结果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4%和93.7%(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8.3%%(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穿孔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但术后出血的几率小于EST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腹股沟疝中老年患者采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腹股沟疝中老年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股沟疝中老年患者采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