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骨折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骨折预防干预措施。方法:本次调查选择我院2016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小儿骨科住院骨折患儿236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骨折的原因、时间以及骨折类型,对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结果:2360例骨折患儿中,男患儿1349例,女患儿1011例,多发生骨折的年龄在5-9岁之间,一年中的6、7、8月份为儿童骨折高发时期。骨折发生的原因:休闲玩耍、体育锻炼、意外事故,其中休闲玩耍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发生骨折的时间段:发生骨折的时间段集中在早上8点-晚上22点,其中晚上19点-21点为高发时间段;骨折类型:青枝型骨折、竹节型骨折、弯曲型骨折、骨骺板损伤、多段骨折,青枝型骨折其最为常见的类型。结论:儿童骨折多发生于儿童休闲玩耍时,且男孩骨折远高于女孩,6、7、8月份为儿童骨折高发时期,晚上19点-21点为高发时间段,青枝型骨折其最为常见的类型,因此,积极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儿童骨折的情况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方法:从2021.02-2022.02之间我院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参比组27例应用西医治疗,试验组27例应用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对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后,试验组的骨折痊愈时间、生活状态均好于参比组(P<0.05);试验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比组(P<0.05)。结论:在对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此次研究方法治疗能够缩短骨折痊愈时间,提高治疗优良率,建议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性康复护理对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6例跖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出院时发放《康复锻炼指导手册》,居家护理期间不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连续性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全足负重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全足负重下床行走时间(60.21±4.92)d、骨折愈合时间(42.11±4.09)d、住院时间(30.22±2.34)d,对照组患者的全足负重下床行走时间(78.96±5.87)d、骨折愈合时间(56.86±5.56)d、住院时间(37.11±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护理应用于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护理中,对于促进足部愈合及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在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新鲜猪跖骨制作斜形、螺旋形、横形、纵形劈裂骨折,粉碎性骨折,掌骨头颈部骨折等6种常见掌骨骨折模型,应用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进行复位和克氏针固定,行X线检查各骨折端复位情况。自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58例掌骨骨折需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患者,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各掌骨骨折模型及58例掌骨骨折术后摄X线片示骨折端均复位良好,内固定牢靠。5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10.6个月,各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手功能恢复情况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5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辅助掌骨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2年内是再骨折的高风险时期,更是骨折二级预防的关键窗口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骨折后的时间间隔及骨折部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再骨折发生,因此传统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再骨折风险评估,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已有初步报道。随着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综合管理策略在再骨折管理中行之有效,可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确诊率、治疗率和药物依从性,降低再骨折风险。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不同模式的FLS项目,部分国家及地区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管理缺陷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再骨折风险仍然迫在眉睫。通过系统性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最新现状、影响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开展多学科协助的FLS以及重视早期、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三个方面梳理再骨折的防治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四肢骨折患者实施专项骨折术后疼痛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专项骨折术后疼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2d、5d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专项骨折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骨折手术护理中联合应用康复护理与器械辅助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骨折手术患者取样79例,入院时间2019年07月至2021年09月, 顺序编码分为对照组(n=37,骨折康复护理)和联合组(n=42,骨折康复护理+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对比SF-36、VAS评分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联合组SF-36评分更高,骨折(8.10±1.75)d愈合,(14.70±3.58)d出院,比对照组(10.37±2.12)、(18.44±4.21)d早,VAS(1.98±0.44)分,比对照组(2.70±0.75)分低,P<0.05。结论:骨折手术患者护理中联合应用康复护理与器械辅助功能锻炼可促进术后骨折愈合,优化康复护理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