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距骨骨髓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7例距骨骨髓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5~56岁[(45.7±4.3)岁]。均采用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PR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12个月使用MRI测量的距骨骨髓水肿最大面积,踝关节活动度(ROM)。术前、术后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情况及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1个月[(16.7±2.1)个月]。手术时间为45.2~68.5 min[(53.4±12.4)min]。伤口均Ⅰ期愈合。骨髓水肿最大面积由术前(28.2±6.9)mm2减小至术后6,12个月的(16.3±5.7)mm2、(7.1±1.7)mm2(P均<0.01);踝关节ROM由术前(52.2±8.9)°增加至术后6,12个月的(72.3±3.1)°、(83.1±2.8)°(P均<0.01);VAS由术前(8.2±0.6)分减少至术后6,12个月的(6.5±0.4)分、(3.1±0.8)分(P均<0.01);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32.4±4.8)分增加至术后6,12个月的(54.4±6.5)分、(88.7±4.3)分(P均<0.01)。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个月骨髓水肿最大面积、踝关节ROM、VAS及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皮肤麻木,行营养神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PRP治疗距骨骨髓水肿能有效减少骨髓水肿范围、提升踝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波及关节面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病人36例(Paley分型Ⅱ型8例,Ⅲ型23例,Ⅳ型5例)42足,采用切开复位AO跟骨异型钢板固定治疗后期配合透骨灵仙汤外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平均6个月(3~24个月)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显示优23足,良16足,可3足,优良率为92.85%。结论只要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病人身体条件许可,就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重建跟骨形态,后期透骨灵仙汤外洗,恢复足部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术前测量,应用一种简单、可靠的术中方法恢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方法45例单侧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后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测量,在术中参考股骨局部解剖标志及测量与股骨柄球头的距离以恢复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结果术前患侧外展偏心距为健侧外展偏心距的85%~100%,平均94%。术后患侧外展偏心距为健侧外展偏心距的85%-110%,平均95%。双下肢长度差异〈5mm定义为双下肢等长。术前40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均为患肢缩短,距离差异为-5--30mm,平均-8mm。术后40例双下肢长度差异〈5mm,4例双下肢长度差异5~10mm,1例〉10mm,89%的患者术后双下肢等长。结论在后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这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恢复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并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器械、切口暴露和术中X线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扩创微骨折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90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扩创微骨折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疼痛评分降低更加显著,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升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扩创微骨折术后配合运动疗法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稳定高屈曲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的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男7例,女69例;年龄(67.78±5.13)岁(范围56~75岁)。通过手术前后膝关节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股骨后髁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术前真实PCO为术中测量后髁软骨厚度与术前X线片测量PCO之和。根据PCO变化(术后PCO-术前真实PCO)将患者分为四组:≤-3 mm组28例,-3 mm~组23例,0 mm~组15例,≥3 mm组10例。四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s,K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最大屈曲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四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KSS功能评分及解剖评分、VAS评分及ROM的差异。结果两位医师指标测量结果一致性检验ICC>0.75,数据一致性高。术后KSS评分、ROM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四组KSS评分与VAS评分持续恢复至术后6个月,ROM自术后第3个月开始趋向平稳。术后6个月时,≤-3 mm组KSS评分为(156.25±21.49)分、VAS评分为(1.18±0.94)分、ROM为116.07°±9.66°;-3 mm~组分别为(162.17±17.09)分、(1.26±0.86)分、119.57°±7.52°;0 mm~组分别为(161.86±8.86)分、(1.00±0.55)分、126.07°±5.25°;≥3 mm组分别为(156.60±16.98)分、(1.30±0.95)分、118.00°±4.21°。各随访时点KSS评分、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3、6个月0 mm~组ROM分别为118.57°±13.07°、25.00°±6.20°、126.07°±5.25°,均较其余三组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66,P=0.003;F=4.179,P=0.006;F=5.262,P=0.003)。结论后稳定高屈曲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PCO增大<3 mm有利于术后获得更大的最大屈曲度,但PCO的改变与术后6个月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跟骨解剖板在累及跟距關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粉碎性跟骨骨折伴跟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加压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优良率、足踝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6.11%,与对照组的8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OFAS足踝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OFAS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累及跟距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中,采用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可达到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加压固定治疗同等效果,其并发症较少,足踝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改善患者的跟距关系及跟骨宽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牵引状态下应用MR小FOV表面线圈BLADE序列对踝关节距骨软骨损伤MR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53例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以下MR序列检查:序列Ⅰ为表面线圈小FOV的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的刀锋(FSE-PD-BLADE)序列成像;序列Ⅱ为踝关节水平方向负重牵引下小FOV的FSE-PD-BLADE成像。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序列Ⅰ与序列Ⅱ的距骨穹顶软骨厚度、软骨间隙及图像质量(包括损伤处软骨上表面轮廓、损伤处软骨层厚、损伤处软骨有无断裂、损伤处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关系、软骨下骨质塌陷或骨小梁骨折线)的主观评分。结果序列Ⅰ与序列Ⅱ距骨中心软骨厚度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70(0.60,0.90)、0.80(0.70,0.90)mm,Z=-2.900,P=0.004],序列Ⅰ与序列Ⅱ距骨内侧、外侧软骨厚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Ⅰ与序列Ⅱ距骨中心[0.10(0,0.15)、0.89(0.63,1.00)mm]、内侧[0.10(0,0.31)、1.20(0.70,1.25)mm]、外侧软骨间隙值[0.18(0.08,0.23)、0.90(0.76,0.94)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距骨软骨损伤特征显示主观评分中,仅在软骨下有无骨质塌陷或骨小梁骨折线的比较中序列Ⅱ与序列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80,P=0.139),其余各项在序列Ⅱ与序列Ⅰ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牵引MR成像技术安全、可行。在水平牵引的状态下行小FOV表面线圈联合应用BLADE序列能更好地显示距骨软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联合骨科机器人置钉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仁慈医院足踝科2017年1月—2021年2月8例距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右侧5例、左侧3例,年龄30~62(41.8±11.3)岁,交通伤1例、高坠伤7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撬拨复位骨科机器人辅助定位置入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复查X线及CT,评价足部功能,末次随访均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有无距骨坏死,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对踝关节进行评分并与术前比较。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2~23(15.9±3.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距骨坏死,1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炎,口服非甾体药物能缓解。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97.0(96.0,99.3)分,VAS评分0(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2、-2.39,P值均<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联合骨科机器人置钉技术治疗距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置钉精准等优点,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克氏针钻孔术和微骨折锥术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7例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钻孔组(关节镜下克氏针钻孔术治疗)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0~57岁;损伤面积0.6~1.4 cm2;根据Berndt和Harty基于X线片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分期标准:Ⅰ期9例,Ⅱ期8例,Ⅲ期6例,Ⅳ期3例。微骨折组(关节镜下微骨折锥术治疗)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4~55岁;损伤面积0.5~1.5 cm2;Berndt和Harty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分期:Ⅰ期10例,Ⅱ期11例,Ⅲ期8例,Ⅳ期2例。通过比较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运动评分(AAS)和Berndt和Harty提出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期评价手术疗效。结果57例患者术后获13~2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AOFAS评分、AAS评分、Berndt和Harty提出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2.2±1.6)、(2.1±1.4)分]、AOFAS评分[(89.1±6.3)、(90.4±5.8)分]、AAS评分(6、6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5%(23/26)和90.3%(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20)。结论关节镜下克氏针钻孔术和微骨折锥术在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中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疗效基本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背景:关节融合术是治疗终末期关节炎的金标准,对于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有多种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后正中经跟腱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报道鲜见。目的:评价后正中经跟腱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采用后正中经跟腱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关节炎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2-68岁,平均(52.1±7.4)岁。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及CT以明确骨愈合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14-30个月,平均(23.4±2.3)个月。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4周融合部位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例延迟愈合,1例出现不愈合行翻修手术。结论:后正中经跟腱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功能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距骨颈骨折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6~63岁,平均40.5岁,合并腰椎、髋臼、跟骨、外踝骨折各1例。开放骨折2例。陈旧性骨折2例(〉1个月)。按Hawkins骨折分类:Ⅰ型3例、Ⅱ型9例、Ⅲ型3例。Ⅰ型骨折采用膝下管型石膏固定,其中1例复诊中因移位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固定。Ⅱ型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固定。Ⅲ型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缝合,手法+撬拔复位,脱位整复。一周后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二枚直径4.0mm中空螺钉由后向前固定距骨颈,1例急诊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本组13例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3个月。13例中发生距骨体缺血性坏死5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1例。另2例未统计在内。1例外院病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长期不愈,行小腿截肢术。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按Hawkims疗效标准,优4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69%。结论对无移位的距骨颈骨折,行膝下管型石膏固定6~12周,并定期拍片复查,距骨颈骨折脱位应急诊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以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为宜,尽量减少并发症。对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或创伤性关节炎,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