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切除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腹腔镜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瞻性收集管理的结直肠癌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的53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患者年龄(61.7±11.3)岁,其中男性32例(60.4%),女性21例(39.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Ⅰ级25例(47.2%),Ⅱ级28例(52.8%)。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结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者;同步切除的手术时间(320.2±114.5)min。术中失血量150.0(45.0~2000.0)ml,其中仅2例(3.8%)行术中输血。术后病理显示:原发灶肿瘤长径(5.4±1.9)cm;T1~2期4例(7.5%),T3~4期48例(90.6%);40例(75.5%)有淋巴结转移;19例(35.8%)有脉管累及,24例(45.3%)有神经侵犯。同步切除肝转移灶中位数1.0(1~8)个,肝转移灶最大径(3.0±1.9)cm,肝转移灶切缘1.0(0.1~3.5)cm,仅1例为R1切除。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7.9±28.9)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107.0±33.8)h,术后留置导尿时间(85.6±56.4)h,术后住院时间(9.2±4.4)d,住院费用(8.2±2.6)万元。全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1%(17/53),其中Ⅲ~Ⅳ级严重并发症3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中位随访23.2个月,19例(35.8%)患者发生复发转移,4例(7.5%)死亡。术后1年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和47%,术后1年和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和86%。结论腹腔镜同步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安全可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肿瘤学结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的使用对结直肠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59例行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注负荷剂量(1 μg/kg) Dex分为两组:负荷量组(负荷剂量Dex 1 μg/kg,输注10 min;维持剂量0.4 μg·kg-1·h-1),119例;维持量组(维持剂量0.4 μg·kg-1·h-1输注),140例。记录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肿瘤特点、麻醉手术相关信息等,并分别于输注Dex前(T0)、输注Dex 10 min后(T1)、Dex停用时(T2)、手术结束时(T3)记录SBP、DBP、MAP、心率及PETCO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负荷量组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维持量组(P<0.05 ),术中Dex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阿托品、乌拉地尔、麻黄碱)用量明显高于维持量组(P<0.05 ),瑞芬太尼用量低于维持量组(P<0.05),T1时心率慢于维持量组,T2时DBP及MAP低于维持量组(P<0.05 ),术后排气时间短于维持量组(P<0.05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使用负荷剂量Dex可以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早期恢复,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方法。方法以2017年5月—2019年4月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100例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低体温预防护理。记录两组手术患者体温变化情况,比较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术后1 h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82±0.11) ℃和(36.79±0.09)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为10%(5/50),观察组为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实施综合低体温预防护理可提高术中体温,降低低体温发生率。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的结肠黏膜剥脱患者进行分析。2例患者术后早期均出现腹泻、肠梗阻,部分结肠黏膜剥脱,导致病变肠管炎性狭窄、闭锁,最终选择永久性造瘘。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早期腹泻可能是术后发生结肠黏膜剥脱的主要诱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脾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第九四〇医院65例行微创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结果机器人脾切除术组与腹腔镜脾切除术组的手术时间(167±34) min比(123±24) min,(t=8.554,P=0.00)和住院总费用(73 002±21 009)元比(42 095±9 99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4,P=0.00),腹腔镜组有3例中转开腹。在脾门厚度≥5 cm的分层分析中,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145±67) ml比(263±180) ml,(t=-2.195,P=0.04)、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3±1)分比(4±1)分,(t=-2.175,P=0.04)。结论机器人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对于脾脏肿大的患者,机器人较腹腔镜的微创优势更为突出,但其费用高且耗时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RPLAR)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RPLAR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64.8±15.6)岁,术前体质指数(22.6±4.8)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7.4±1.8)cm。术前肠镜及病理证实为中分化腺癌57例,高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2例。观察患者围手术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全组有61例(93.8%)顺利完成"两孔法"手术;2例(3.1%)因肿瘤位置过低及新辅助治疗后操作困难,行"三孔法";1例(1.5%)因肿瘤过大或位置过低、操作困难改行多孔腹腔镜手术;另1例(1.5%)因肿瘤位置过低采用"三孔法"完成直肠前切除,但因远切缘不足0.5 cm,远端再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手术。所有病例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历时(160.0±28.6)min,术中出血量(55.3±24.3)ml。切除肠管长度为(16.4±5.2)cm,肿瘤距近切缘(10.4±2.2)cm,肿瘤距远切缘(3.4±1.3)cm,淋巴结检出数为(14.8±2.4)枚。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3.7±1.5)分,术后第1天均可下床活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5±1.3)d,术后住院时间(8.6±1.5)d。8例(12.3%)出现并发症。术后TNM分期:Ⅰ期28例,Ⅱ期13例,Ⅲ期2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全部病例均未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RPLAR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开展宫颈环形电切术的疗效如何。方法:将8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确定为试验样本,在2018年5月-2020年7月内选择病例,分为两个组,以双色球法为依据,命名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治疗方法各自是冷刀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对比的两项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为组名者,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为组名者,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比之低,数据的差异上是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的方式进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治疗,不仅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优先选择和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全子宫切除术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腹部子宫全切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 93例,均为 2018年 1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收治。并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 31例接受经腹部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的纳入 A组,接受经阴道子宫全切术治疗的 31例纳入 B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的 31例纳入 C组。对比这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从手术时间上比较, A组明显短于 B组与 C组,差异显著( p<0.05);从术后排气时间上比较, B组与 C组均短于 A组,差异显著( p<0.05);从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上比较, B组与 C组明显短于 A组,差异显著( p<0.05);从住院时间上比较, A组明显高于 B组与 C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全切术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适用于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治疗中不同术式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2019.01-2020.08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取样64例,随机数表法分组,行上睑肌缩短术(n=32,参照组)和额肌瓣悬吊术(n=32,研究组),比较有效率、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有3.13%(1/32)为无效,有40.63%(13/32)为有效,显效占比过半,为56.25%(18/32),总有效96.88%(31/32,比参照组78.13%(25/32)高,X2=5.14,P=0.02。同时,参照组15.63%(5/32)的并发症率虽比研究组9.38%(3/32)略高,但差异性不大,P>0.05。结论:在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中,两种术式安全性相近,额肌瓣悬吊术疗效相对更优,临床治疗需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况酌情选择适用性更高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在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重度上睑下垂患者76例行对比调查,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A组行上睑肌缩短术治疗,B组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对比疗效指标。结果 A组中6例患者治疗无效,B组中1例患者治疗无效,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有差异性;A组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发生角膜炎,1例眼睑外翻,1例睑球粘连,B组中1例患者发生角膜炎,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差异性。结论 重度上睑下垂可出现遮盖瞳孔问题,需行手术治疗加以纠正,对比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不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限制性脾曲游离(LSFM)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75例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按照脾曲游离方法分为LSFM组(35例)和完全性脾曲游离(CSFM)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完成腹腔镜下的直肠-结肠的无张力吻合,未发生术中毗邻脏器的医源性损伤,手术标本质量分级(Nagtegaal分级)均为3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176.8±55.7 vs 205.5±72.4 min,P>0.05),但LSFM组的脾曲游离时间明显短于CSFM组(4.5±3.1 vs 25.4±9.3 min,P<0.01)。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口比例、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盆腔引流管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术后30 d内再住院、再手术和死亡病例。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LSFM是安全可行的,与CSFM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并能取得同样满意的游离效果。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 比较宫颈环形电切术 (LEEP)及宫颈冷刀锥切术 (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Ⅲ级患者 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0 月 -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Ⅲ级 CIN患者 80 例 作为本次的 研究对象,随机将其 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 LEEP组和 CKC组,每组各有患者 40 例。对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 1年,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水平、术后不同时期的复发率。结果 CKC 组术后不同时期复发率均明显低于 LEE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 CKC 组比较, LEEP 组手术时长、出血量、锥切组织面积、锥高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病变深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CKC术式与 LEEP术式治疗Ⅲ级 CIN患者均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但 LEEP术式具有 出血量较少,且手术耗时短的优势,而 CKC术式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更具优势。
简介:【 摘要 】 目的: 本次对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治疗 应用在妇科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 方法: 纳入本文的研究对象 92 例主要是选取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期间妇科收治的需进行子宫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经治疗时间先后展开组别归纳,每一组例数 =46 例。一组接受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进行治疗(常规组),一组接受阴式子宫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 效果 。结果: 观察组在诊疗过程其手术操作时间比 常规组短 ,而术中出血量比常规组少, 组别间结果数据分析和对比中有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8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设置为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将所选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日间病房肠息肉切除患者的肠道准备现状及其与门诊、住院患者的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19年4月于上海长海医院日间病房、住院病房和门诊接受肠息肉切除患者4 278例,计算其肠道准备质量,分析肠道准备质量与患者性别、盲肠进镜情况、来源、时间档及工作档的关系。结果4 278例患者中14.7%的患者肠道准备不合格,男性显著差于女性(χ2=11.091,P<0.05);门诊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显著优于日间病房和住院病房(χ2=16.610,P<0.05);上午、下午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显著优于晚间患者(χ2=14.508,P<0.05)。日间病房患者在晚间及加班时间接受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门诊和住院。结论日间病房肠息肉切除患者的肠道准备现状不佳,主要与非常规时间接受检查导致肠道准备与检查的间隔时间过长有关。综合应用多种手段来改善现状,尤其是有效控制肠道准备与接受检查的间隔时间将对提升日间病房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肛门后正中扩肛术在出口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出口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肛门后正中扩肛术,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肛肠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①40例患者中82.50%的患者便秘症状消失,12.50%的患者便秘症状好转,5%的患者便秘情况无明显变化。②术后患者的钡灌排空延迟率为12.50%,肛管蠕动波紊乱率为7.50%,肛门直肠测压检查阴性率为0.00%,明显低于对治疗前的100.00%、100%以及17.50%(P<0.05)。③术后1个月患者排便次数以“≥5次/d”为主;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以“3-4次/d”为主;术后6个月以“1-2次/d”为主;术后6个月的排便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肛门后正中扩肛术在出口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及肛肠功能。
简介:摘要保肛手术的原则是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基础上尽量保存肛门括约肌功能。由于肿瘤位置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骨盆深部操作困难,易造成组织游离不确切,肿瘤下缘定位不准,组织牵拉过度,远端直肠切除过多等缺点,且腹壁辅助切口疼痛影响术后康复。精准功能保肛术(PPS)借助刘氏经肛微创切除系统,在经腹手术中尽量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盆腔自主神经,经肛手术中依靠透明螺纹扩肛器在开放直视的清晰视野下进行肿瘤下缘的测量、定位与切除。肠管离断后,标本经肛取出,避免腹壁切口。肠道支撑器撑托结肠残端,并与肛管行手工垂直褥式缝合全层肠管后放置特制肛管,无需常规预防性造瘘。PPS术同时解决了精准切除和功能保肛两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