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SLE患者的骨密度状态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初发SLE患者纳入此横断面研究,同时纳入年龄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及双髋关节骨密度。收集患者包括骨密度在内的临床数据。根据骨密度值将患者分组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减低组。组间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统计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89例符合条件初发SLE患者、20名健康者纳入研究,约52.8%(47例)初发SLE患者存在骨密度减低。初发SLE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和髋关节骨密度低于健康者[(0.97±0.14)g/cm2,(1.08±0.10)g/cm2,t=3.548,P<0.01;(0.88±0.15)g/cm2,(1.00±0.08)g/cm2,t=3.878,P<0.01]。初发SLE患者骨密度减低组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低于骨密度正常组[(0.88±0.10)g/cm2,(0.80±0.11)g/cm2;(1.07±0.11)g/cm2,(0.97±0.13)g/cm2]。与骨密度正常组相比,骨密度减低组患者的BMI减低[(19.2±2.0)kg/m2和(23.2±3.6)kg/m2,t=3.678,P<0.01],病程相对更长[(45.7±7.7)周和(16.0±19.5)周,t=-3.306,P<0.01]。此外,骨密度减低组患者存在低25羟维生素D3(25-OH-VD3)[(9±5)nmol/L和(12±7)nmol/L,t=1.385,P>0.05],高骨代谢标志物水平(B胶原降解产物)[0.62(0.21,1.61)ng/ml和0.43(0.19,0.88)ng/ml,Z=0.624,P>0.05]等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发SLE患者的骨密度较健康患者的低,其中约52.8%存在骨密度减低。此部分患者存在低BMI、长病程特点。与骨密度正常的初发SLE组相比,骨密度减低的初发SLE组患者的25-OH-VD3水平呈减低趋势,其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更高,虽然目前研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对临床有一定提示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SLE合并血栓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SLE合并动脉或静脉血栓的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转归。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SLE患儿发生血栓终点事件的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1月到2019年12月,共收治1 395例新发SLE患者,其中血栓病例共27例,占所有SLE患者的1.9%。诊断SLE到发生血栓的中位病程为20 d(诊断前49 d至诊断后1年)。27例患儿中,22例(81%)患者合并肾脏受累,诊断SLE时和发生血栓时的SLEDAI评分为(14±6)分和(11±4)分(t=2.547,P=0.017)。30%(8/27)的患儿发生血栓时无明显血栓临床表现。患儿明确诊断血栓后均接受规范抗凝治疗。其中6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原发病重放弃治疗。21例均进行规律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12例(44%)患儿血栓溶解再通,再通时间16 d至1年,9例(33%)血栓好转缩小,原发病稳定。结论SLE患儿发生血栓并不罕见,且部分患儿无明显血栓相关的临床表现。有肾脏受累的患儿更需警惕血栓发生。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改善儿童SLE血栓预后的关键。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HSPN) 的影响因素以及实施激素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研究选取 2017 年 1 0 月~ 2019 年 11 月 医院 收治的 140 例过敏性紫癜 患儿进行研究 , 依照是否并发肾炎,分为 HSPN 组和对照组 ,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影响 HSPN 的风险因素,并观察 HSPN 患儿实施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 。结 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痛及反复性皮疹,是影响小儿 HSPN 的风险因素( P < 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7 岁、腹痛、关节痛和反复性皮疹,是影响小儿 HSPN 的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进行总结。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0~67岁。1例既往有糖尿病史且血糖控制较差。5例入院时均有发热表现,体温分别为38.7℃、38.8℃、37.5℃、38.6℃、40.0℃,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7.2×109/L、14.9×109/L、11.2×109/L、15.1×109/L、13.3×109/L,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90、0.89、0.85、0.87、0.88,均高于正常。尿常规白细胞均>200/μl。C反应蛋白分别为68 mg/L、253 mg/L、9 mg/L、8 mg/L、67 mg/L,其中例1、例2和例5升高较明显。3例有肾功能不全。5例中肾鹿角形结石2例,肾多发结石3例,均伴中重度肾积水。CT检查均提示肾、集合系统和/或肾周有气肿性表现,明确诊断为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例3、例4经单纯抗感染治疗,例5行肾穿刺引流术配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降至1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降至0.80以下,尿常规白细胞降至50/μl以下。另2例感染控制不佳,例1接受肾周脓肿穿刺引流术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并配合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血常规白细胞始终为(11~12)×109/L,多次复查CT提示各肾盏及肾周积脓积气情况无改善;例2留置输尿管支架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并配合抗感染治疗后,仍有间断发热,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加用氟康唑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血常规白细胞仍为12×109/L左右,复查CT提示肾盏及肾周积脓积气情况略有加重。结果3例感染得到控制者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例4术后出现发热,抗感染治疗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2例感染控制不佳者行肾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肾小球萎缩、硬化,肾小管扩张,炎性肉芽组织形成。5例随访1~84个月,血常规、肌酐、CT影像与出院时相比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结石梗阻导致的感染。结论上尿路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应早期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留置双J管或行穿刺引流,并配合广谱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选2010年10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LE患者138例,SLE合并肿瘤患者6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既往治疗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SLE合并肿瘤者,最常见的肿瘤为宫颈癌(21.74%,15/69)和甲状腺癌(21.74%,15/69)。SLE合并肿瘤者中,年龄以40~ 5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40~50岁多见,SLE病程以60~120个月为主。SLE者年龄以20~ 3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20~ 30岁多见,SLE病程以<12个月为主。两者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者既往使用羟氯喹的比例高于SLE合并肿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LE病程(OR=4.25, 95%CI 1.79 ~ 10.01, P<0.001)、羟氯喹(OR=0.26, 95%CI 0.12 ~ 0.59, P<0.001)与肿瘤风险有相关性。SLE病程长可能是SLE发生肿瘤的危险因素,羟氯喹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SLE患者甲襞微循环(NC)特点,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2例SLE患者进行NC检查,登记SLE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田牛NC综合评分标准进行NC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结果142例(87.7%)SLE患者存在NC异常,其中轻、中、重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9.0%(47例)、45.1%(73例)及13.6%(22例)。SLE患者最常见的NC异常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86.4%)。NC中重度异常的患者伴雷诺现象(37.9%与23.9%,χ2= 2.955,P=0.043)、肺间质病变(8.0%与0,χ2=5.213,P=0.023)的比例及D-二聚体的水平(1 992±2 279)μg/L与(1 248±1 721)μg/L,t=-1.624,P=0.013)高于微循环正常/轻度异常组。相关分析显示雷诺现象(r=0.226,P<0.01;r=0.249,P<0.01)、肺间质病变(r=0.214,P<0.01;r=0.169,P=0.041)与NC异常程度及总积分均呈正相关;肺动脉高压(r=171,P=0.044)及D-二聚体水平(r=0.295,P=0.006)与NC总积分呈正相关,而抗u1RNP抗体阳性与NC异常程度呈正相关(r=214,P=0.016)。结论SLE患者普遍存在NC的异常,以血流速度减慢最常见;NC中重度异常的SLE患者应积极筛查肺动脉高压和肺间质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日照市中心医院诊治的SLE患者62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过敏性疾病患者30例为过敏组。检测并比较观察组、健康对照组及过敏性疾病组IgE水平的差异;比较活动期、缓解期SLE患者IgE水平的差异;检测并比较活动期、缓解期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补体C3、C4及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的差异。分析IgE水平与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健康对照组及过敏组IgE水平分别为(126.5±51.6)kU/L、(31.2±9.9)kU/L、(316.5±152.6)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263,P<0.05);其中,过敏组IgE水平最高,显著高于观察组及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75、18.593、7.210,均P<0.05);活动期SLE患者IgE水平为(201.65±75.5)kU/L,显著高于缓解期SLE患者的(35.6±13.5)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41,P<0.05);活动期SLE患者C3、C4分别为(0.55±0.20)g/L、(0.13±0.04)g/L,均显著低于缓解期SLE患者的(0.86±0.35)g/L、(0.28±0.10)g/L及健康对照组的(0.92±0.39)g/L、(0.30±0.12)g/L,抗ds-DNA抗体(36.97±12.52)%,显著高于缓解期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3、29.993、197.902,均P<0.05);而缓解期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C3、C4及抗ds-DNA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gE水平与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及抗ds-DNA呈显著正相关(r=0.842、0.823,均P<0.05);IgE水平与C3及C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98、-0.807,均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gE水平升高,但低于过敏性疾病患者,且IgE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醋酸泼尼松、羟氯喹及其联合血浆置换治疗SLE合并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SLE合并妊娠患者中血浆置换组7例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羟氯喹及血浆置换治疗,非血浆置换组7例患者仅给予醋酸泼尼松和羟氯喹。通过分析14例患者的分娩情况及分娩前疾病活动时及分娩后3、6、12个月的血常规、ESR、尿蛋白水平和SLEDAI评分来评估2组之间的疗效。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血浆置换组7例患者均成功分娩,非血浆置换组中有3例患者流产,其余4例均成功分娩。2组成功分娩的11例胎儿出生时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且发育良好。2组患者ESR、血小板计数在时间主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838,P<0.05;F=32.269,P<0.05),血浆置换组分娩后3、6、12个月的ESR低于非血浆置换组,而血小板计数高于非血浆置换组。2组患者的SLEDAI评分在时间主效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16,P=0.119),但血浆置换组在分娩后3、6、12个月SLEDAI评分的均值均低于非血浆置换组。血浆置换组中7例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在分娩后6、12个月全部转阴,而非血浆置换组的7例患者在分娩后3、6、12个月均存在尿蛋白水平阳性的患者。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口服醋酸泼尼松、羟氯喹治疗SLE合并妊娠患者比单独口服醋酸泼尼松、羟氯喹更为有效,可减少妊娠丢失并长期改善患者的病情。
简介:摘要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其虽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但其起病隐匿,易被误诊、误治,一旦发病若未及时诊治易并发肠梗阻和肠穿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4例合并LMV患者和88例未合并LMV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LMV首诊误诊率达72.7%(32/44),口腔溃疡、脱发、疲乏、体质量下降、合并尿路刺激症状、尿蛋白阳性、抗干燥综合征A阳性、低C3血症、D-二聚体升高、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高与SLE患者并发LMV有关。LMV患者CT表现以回肠、空肠受累最多见,肠壁肿胀和靶征是其常见CT征象,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45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健康者45名为此次研究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经检验及检测观察组IgM、IgA、IgG水平高于对照组,且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各指标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可了解其血清指标含量,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在疾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入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分为(62.40±10.89)分;应对方式各维度(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分别为(19.12±3.92)、(15.82±3.16)、(8.60±2.97)分;创伤后成长评分为(59.89±19.63)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面对)评分均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P<0.05),应对方式(回避)及应对方式(屈服)评分均与创伤后成长呈负相关(P<0.05);患者的应对方式(面对)、病情程度、应对方式(屈服)及社会支持(家庭内支持)情况是影响创伤后成长得分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受到患者的应对方式、病情程度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提示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cγ受体ⅢB基因多态性在黄河三角洲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多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于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44例SLE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志愿者1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试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单碱基延伸法PCR技术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采用质谱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检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Fcγ受体ⅢB基因各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①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rs115878669 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7%、64.0%,2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P=0.021;χ2=9.8,P=0.002);rs147574249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P=0.016);rs199705513 GG、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8%、10.0%,59.0%、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P=0.010;χ2=3.9,P=0.049);rs77717968 C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P=0.007)。②在试验组中,rs115878669位点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在血液系统受累和不受累组分别为37.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5);在血小板减少组与血小板正常组中,rs114531649位点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P=0.009),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0.039),rs147574249位点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2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2%、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40),rs115878669位点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0.8%、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P=0.031),rs199705513位点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P=0.033),rs77717968位点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3),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P=0.028),其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受累组与关节未受累组中,rs114531649位点纯合子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7),rs147574249位点纯合子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7),rs199705513位点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5%、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P=0.016),rs61803007位点纯合子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6),杂合子T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2%、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6),rs77717968位点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2%、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P=0.044),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46653557位点杂合子TC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在有浆膜炎组和无浆膜炎组分别为39.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0.037),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F升高组与RF未升高组中,rs428194位点C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8%、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P=0.000 4),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P=0.000 4),rs61803004位点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P=0.000 2),G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P=0.002 7),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P=0.029),rs61803008位点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P=0.009 2),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P=0.001 5)。结论Fcγ受体Ⅲ B基因相关位点可能与SLE的疾病易感性及临床表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