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地区皮肤性病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现状及特点,并探讨分子生物学检测对衣原体(CT)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FQ-PCR)对大连皮肤病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共979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的CT核酸进行检测。结果979例患者中,CT的阳性检出率为12.2%。其中男性570例,其中83例为阳性,阳性率为14.6%;女性409例,其中36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4%,男性CT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感染情况显示,来我院检查的疑似患者,以20-50岁患者居多,但组间阳性率以10~40岁年龄段最高。结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CT阳性检出率约为12.2%,阳性患者以青壮年为主,且与淋病混合感染较为常见,解脲支原体合并感染率也较高。临床应同时进行该3种病原体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义乌地区宫颈癌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宫颈癌危险因素,为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2007年参加义乌地区宫颈癌普查的50034名妇女中随机选取2687名,对这2687名妇女采用细胞学-阴道镜检查-组织学检查的“三阶梯”诊断原则进行筛查,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capture,HCII)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并进行宫颈癌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婚育史、性行为史及卫生习惯、肿瘤家族史、宫颈癌防治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198例为研究组,非癌及非宫颈上皮内瘤变者248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高危型HVP的感染率为76.8%(152/198),正常对照组为14.1%(351/2489),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宫颈癌防治知晓率研究组为16.7%,对照组为31.4%。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量有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流产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低(≤17岁)、多次人流史(≥4次)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与宫颈癌、CIN的发生呈显著关联。结论宫颈癌高危因素包括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流产史及肿瘤家族史等有关,其中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研究发现宫颈癌防治知晓率与宫颈癌发病有关。宫颈癌防治应建立起筛查体系,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对高危型HPV阳性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者的干预,同时加强人群的健康宣传,落实高危人群的随访。
简介:目的全面分析新疆地区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动态变化,为远程医疗长效有序发展提供建议。方法采用环比增长率和平均发展速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地区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更加清晰地反映新疆地区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动态变化趋势,更好地预测新疆地区远程医疗会诊未来需求量。结果远程医疗会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绝对增长量每年2000人次以上,发展速度不平衡,每年的环比增长率在13.9%-59.9%之间浮动,预计到2018年远程会诊量可达58211例;全疆各地区会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会诊量增量变化不一,发展速度差异明显,提示距离乌鲁木齐越远的地区对现代信息远程技术的需求越大,远程医疗会诊量也越大;远程会诊学科需求量也有明显差异,与新疆地区疾病谱呈正相关,与新疆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中疑难危重病种的分布也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讨论新疆地区各级医院对远程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远程医疗的发展只有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和有序化内涵建设之路,才能将远程医疗成果广泛转化应用与临床实践,真正体现远程医疗价值和效益。
简介:地震灾害造成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构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此,预防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震灾害地区环境卫生控制又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基础与前提。地震灾害发生以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生态平衡的建立,地震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地震灾害的“后效应”是地震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其他的救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地震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即包括地震灾害地区环境卫生控制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地震灾害条件下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