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人文沟通策略在美容皮肤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本院美容皮肤科收治的 86 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人文沟通策略进行护理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 95.34% ( 41/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7.44% ( 29/43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6.98% ( 3/4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0.23% ( 13/43 ),且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美容皮肤科应用护理工作加强人文沟通策略,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神经双侧离断神经源膀胱(NB)幼鼠模型的膀胱形态结构功能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SD雌性幼鼠64只,其中32只行L6+S1神经双侧离断建立NB模型,32只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神经离断和假手术3、6、12、24周后行膀胱测压检查。收集对应膀胱组织行马松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Smad2、Smad6蛋白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受体Ⅰ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各NB神经离断组膀胱不稳定,存在膀胱漏尿点压(BLPP),膀胱无明显排尿收缩压;神经离断3、6、12周和24周鼠的膀胱基础压(22.10±2.51)、(18.20±1.52)、(31.20±2.82)、(41.10±3.41) cmH2O(1 cmH2O=0.098 kPa)和膀胱容量(22.30±1.72)、(49.10±5.54)、(30.30±2.68)、(13.50±1.52) mL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51±0.45) cmH2O和(0.52±0.0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神经离断组膀胱组织横切面大小为先增大(3、6周)后变小挛缩(12、24周),膀胱壁厚度先变薄(3、6周)后增厚(12、24周);膀胱质量随离断时间持续增加。马松染色结果显示,神经离断大鼠的膀胱壁中正常纤维结缔组织逐渐紊乱,膀胱壁分层结构逐渐解体,平滑肌肥大增厚,肌间胶原纤维逐渐增多,染色变深。天狼猩红检测示神经离断24周的膀胱组织中Ⅲ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多,Ⅲ型/Ⅰ型胶原纤维比例(3.14±0.71)明显高于对应的假手术组(0.8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神经离断膀胱组织中TGF-β1和Smad2表达随着离断时间逐渐升高,通路抑制性蛋白Smad6随离断时间逐渐降低。Western blot显示TGF-β1受体Ⅰ蛋白水平在12、24周的表达分别高于对应的假手术组1.3、1.6倍(t=6.06、14.45,均P<0.01)。结论脊神经双侧离断导致的幼鼠NB,收缩功能瘫痪,膀胱内压逐渐增高,膀胱正常结构逐渐解体,膀胱纤维化通路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逐渐激活,小儿NB发展的过程为膀胱纤维化,临床治疗小儿NB应尽早预防膀胱纤维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討影响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治疗的 60例 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ACI患者 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根据静脉 rt-PA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 HT组和 NHT组,其中 HT组为 21例发生出血转化患者, NHT组为 39例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为 35.00%, HT组合并房颤占比、血糖( Glu)、血钠( Na)、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均高于 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合并房颤、 Glu、 Na, NIHSS评分均属于 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合并房颤( β=2.368, SE=1.18, OR=10.676, P=0.045, 95%CI=1.057~ 107.856) ;Glu( β=2.678, SE=1.071, OR=14.556, P=0.013, 95%CI=1.787~ 118.534) ;Na ( β=2.284, SE=1.147, OR=13.518, P=0.024, 95%CI=1.427~ 128.011) ;治疗前 NIHSS ( β=2.604, SE=1.18, OR=10.676, P=0.045, 95%CI=1.057~ 107.856) ]。结论 ACI患者静脉 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与患者治疗前 Glu、 Na水平过高、有房颤、神经功能严重缺失程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时应该对此类患者谨慎给药,减少出血转化发生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 ;出血转化 ;溶栓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EB1蛋白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及宫颈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对30例宫颈癌标本、3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标本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ZEB1和VM、EMT相关指标的表达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宫颈癌患者ZEB1和Vimentin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上皮内病变宫颈和正常宫颈,而E-cadherin则表达较低;此外,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ZEB1和Vimentin表达的阳性率也高于正常宫颈,且E-cadherin低于正常宫颈。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ZEB1与E-cadherin呈负相关,而与Vimentin呈正相关。高表达ZEB1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有VM形成。结论宫颈癌组织中ZEB1的高表达参与了上皮的EMT现象,并与VM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 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转化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结合三 维适形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70 例 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转化治疗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 35 例)和观察组( 35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 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 新辅助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及 1 年后生存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94.2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28%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20.0 与对照组的 14.29% 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1(PRDX1)在胃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70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RDX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PRDX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合成针对PRDX1基因的PRDX1-siRNA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AGS,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RDX1和E-钙黏素(E-cadherin)、N-钙黏素(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RDX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1.4%,高于癌旁正常黏膜(27.1%,P<0.05)。PRDX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AGS细胞中PRD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216±0.445和1.212±0.136,均高于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分别为0.342±0.041和0.328±0.038,均P<0.05)。PRDX1-siRNA转染后,AGS细胞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均P<0.05),LV-PRDX1-siRNA组穿膜细胞数为(112.00±17.98)个,细胞迁移率为(50.87±9.79)%,低于阴性对照组[(192.50±22.02)个、(83.03±8.67)%,均P<0.05]和空白对照组[(193.83±22.40)个、(82.40±7.21)%,均P<0.05]。LV-PRDX1-siRNA组AGS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而E-cadherin表达增高(均P<0.05)。结论PRDX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胃癌细胞的EMT促进了胃癌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363-3p靶向TWIST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未做任何处理);模拟物对照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阴性对照);模拟物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后期实验另设:模拟物+ pcDNA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和pcDNA3.1空载体质粒);模拟物+ TWIST1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和pcDNA3.1-TWIST1过表达质粒)。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miR-363-3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WIST1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363-3p和TWIST1的靶向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模拟物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A549细胞中miR-363-3p表达水平(1.00±0.08、0.97±0.05比3.82±0.45)升高,TWIST1 mRNA (1.00±0.06、0.98±0.06比0.39±0.02)和蛋白的表达水平(0.81±0.05、0.78±0.06比0.42±0.02)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模拟物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A549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0.58±0.04、0.55±0.05比0.36±0.03)降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0.22±0.02、0.25±0.03比0.47±0.03)增高,迁移细胞数(85.75±5.45、83.52±6.85比53.05±4.50)和侵袭细胞数(128.26±6.15、125.95±8.05比71.64±5.7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模拟物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细胞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0.55±0.05比0.36±0.03)降低,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25±0.03比0.47±0.03)升高,迁移细胞数(83.52±6.85比53.05±4.50)和侵袭细胞数(125.95±8.05比71.64±5.75)均减少(P均< 0.05)。TWIST1是miR-363-3p潜在的靶基因。与模拟物+ pcDNA3.1组比较,模拟物+ TWIST1组A549细胞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0.32±0.02比0.42±0.03)升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56±0.04比0.38±0.03)降低,A549细胞的迁移数(49.45±4.22比67.52±5.05)和侵袭数(72.45±5.73比108.35±6.56)增加(P均< 0.05)。结论miR-363-3p可通过靶向TWIST1调控EMT抑制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细胞外囊泡(ASC-EVs)对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肪干细胞来源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行吸脂术患者的抽吸脂肪。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于同一科室包皮环切术患者自愿捐赠的皮肤组织。将脂肪抽吸物离心纯化后经酶消化提取脂肪来源于细胞(ASCs),扩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蛋白标记物。收集第3~5代ASCs上清液提取胞外囊泡(EVs),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anoSight检测粒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膜表面标志性蛋白CD63、Alix和TSG101。用PKH67荧光标记的ASC-EVs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EVs的摄取情况。通过TGF-β1持续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5 d,并添加50、100 μg/ml浓度的ASC-EVs,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Smad-2/3/4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第3代ASCs表面标记物CD73、CD49d、CD90、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透射电镜下ASC-EVs为圆形膜性囊泡,边缘清晰,由双层磷脂膜包裹。95%以上的ASC-EVs粒径为(30.0~261.0)nm,平均(166.0±86.1)nm。EVs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Alix和TSG101。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携带绿色荧光的ASC-EVs被真皮成纤维细胞摄取并分布在胞浆内,部分ASC-EVs在细胞核周围分布。α-SMA免疫荧光染色后,经连续5 d的TGF-β1诱导,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绿色荧光的表达显著提高,而采用50 μg/ml和100 μg/ml 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的表达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降低,但不呈现浓度依赖;细胞α-SMA和Smad-2/3/4的mRNA转录水平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下降,α-SMA和Smad-2/3/4的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此外,ASC-EVs可显著降低细胞分泌至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的含量,但对Ⅲ型胶原的分泌量无明显干预作用。结论ASC-EVs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真皮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干扰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Ⅰ型胶原分泌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比较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3 d、7 d认知功能障碍(PCOD)发生情况,及术前和术后3 d TGFβ、Smad1和Smad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观察组丙泊酚用量(648.71±65.25)mg和瑞芬太尼用量(0.46±0.08)mg,均少于对照组的(837.92±57.53)mg和(0.59±0.14)mg(t=15.380、5.701,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COD发生率(术后3 d:8.00%,术后7 d:12.00%)低于对照组(26.00%、34.00%)(χ2=5.741、6.832,均P<0.05);观察组术后3 d TGFβ(0.45±0.09)、Smad1(0.37±0.06)和Smad2(0.36±0.04),均低于对照组的(0.60±0.18)、(0.47±0.08)和(0.42±0.11)(t=5.271、7.071、3.625,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人胃癌根治术可降低术后PCOD发生率,且可下调TGFβ/Smad蛋白通路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 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确定是否存在HT,sICH定义为存在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ac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死亡。在术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T后HT以及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43例患者,94例(21.2%)发生HT,其中24例(5.2%)为sICH。HT组年龄、空腹血糖水平、国际标准化比率、基线NIHSS评分以及心房颤动、心源性栓塞和重度卒中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HT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HT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EVT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0~1.113;P<0.001]。sICH组与非sICH组饮酒、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卒中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80,95% CI 1.025~1.137;P=0.004)以及心源性栓塞(OR 3.579,95% CI 1.101~11.631;P=0.034)是EVT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HT组及sICH组转归不良率和病死率均显著更高。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为临床预测EVT后发生HT和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转归不良并增高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p53蛋白在弥漫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9年3月至12月各级星形细胞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5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不同类型弥漫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结果57例患者中TGF-β1阳性表达率为49.1%(28/57),p53阳性表达率为45.6%(26/57)。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54.3%,19/35)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表达TGF-β1的弥漫性脑胶质瘤较多累及大脑颞叶(56.3%,9/16)、顶叶(83.3%,5/6),而较少累及额叶(42.4%,14/33)、枕叶(0,0/2)(P=0.142)。结论p53蛋白阳性表达是各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重要的标志物之一,可以辅助用于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和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表达TGF-β1的弥漫性脑胶质瘤有累及大脑颞叶、顶叶的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调节的巨噬细胞极化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只6~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n=10)和TGF-β1干预组(n=10)。高脂喂养6周后,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行串联结扎构造颈动脉易损斑块模型。继续高脂喂养5周后,两组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TGF-β1腹腔注射,每只均注射50 μg/kg,1次/d,连续注射2周。检测两组小鼠实验前后的体重;2周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液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取右侧颈总动脉,对颈动脉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斑块的病理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斑块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露醇受体(CD206)进行染色;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标记斑块中的MI和M2型巨噬细胞。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后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为(29.720±1.946) g,TGF-β1干预组为(30.890±1.265) 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1,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TC含量为(27.420±6.704) mmol/L,TGF-β1干预组为(24.260±1.468)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6,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LDL含量为(2.560±0.227) mg/L,TGF-β1干预组为(2.660±0.367) m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2,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IL-10含量为(11.230±2.744) ng/L,TGF-β1干预组为(27.980±18.330) 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0.05);生理盐水组斑块面积占管腔面积百分比为(81.280±17.780)%,TGF-β1干预组为(50.160±26.1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8,P<0.05);生理盐水组M1型巨噬细胞数目为(46.390±15.010)个,TGF-β1干预组为(28.330±9.041)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0,P<0.05);生理盐水组M2型巨噬细胞数目为(11.060±1.913)个,TGF-β1干预组为(27.730±11.860)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P<0.05);生理盐水组TNF-α吸光度值为39.360±20.470,TGF-β1干预组为18.570±3.2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生理盐水组CD206吸光度值为5.060±2.621,TGF-β1干预组为10.900±4.5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6,P<0.05)。结论TGF-β1通过调节小鼠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对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案例体验教学方式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变和沟通能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系统轮转实习的9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4名和博士研究生36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研究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名。在外科学沟通能力教学中,试验组采用案例体验教学方式,研究生根据医疗纠纷案例自导自演,体验情景,探讨冲突的原因,并由专家点评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学习案例材料。教学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研究生与对照组研究生选择处理冲突的方式明显不同:忍让[15.6%(7/45)比48.9%(22/45)]、求助[77.8%(35/45)比24.4%(11/45)]、当面力争[6.7%(3/45)比26.7%(12/4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84.4%(38/45)的试验组研究生表示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沟通和处理纠纷的方式。结论案例体验教学方式可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更直观地学习处理医疗纠纷的方式,进而提高其医患沟通和处理纠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