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部按摩并负压吸引治疗大型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武汉汉阳艾格眼科医院收治的大型特发性黄斑孔27例(2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孔径500~800 μm。所有患者均行25 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离内界膜后以笛针按摩黄斑部,将视网膜由外向中心凹方向按摩牵引,利用笛针负压吸引辅助黄斑孔闭合。结果术后3~5天黄斑孔闭合25眼(92.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04±0.37较术前的1.28±0.30提高(t=3.860,P=0.032);术前及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7,P=0.226);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医源性损伤、出血、视网膜脱离或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部按摩及笛针负压吸引治疗大型特发性黄斑孔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一例脑脊液耳漏合并鼻咽部脑膜脑膨出病例。男性患儿,头部外伤后反复发作性化脓性脑膜炎,经颞骨CT及MRI检查诊断为脑脊液耳漏,手术修补后1年之内脑膜炎再次反复发作,颅脑MRI水成像检查发现鼻咽部脑膜脑膨出,鼻内镜下手术修补,术后随访9年,未见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咽部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日至5月1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 22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4例,女674例,年龄10~95岁,平均55.2岁。根据是否伴随有咽痛、咽干、咽痒、咽喉异物感等咽部症状,分为咽部症状组126例和无咽部症状组1 102例,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持续时间、治疗时间、临床分型、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全血细胞计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临床指标,分析各组数据的差异性。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部各症状占比分别为咽痛59.52%(75/126)、咽异物感23.02%(29/126)、咽干8.73%(11/126)以及咽痒8.73%(11/126)。咽部症状组与无咽部症状组比较,中位年龄较低(51.50岁比57.50岁);女性较多[65.08%(82/126)比53.72%(592/1 102)],肺部CT出现双肺磨玻璃影较少[73.81%(93/126)比83.48%(920/1 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的各临床分型比例、治疗天数、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OVID-19患者的咽部症状发生率为10.26%,大部分于该疾病常见症状之前或同时发生,患者因此类症状就诊时可能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带来较大的感染风险。按照目前临床分型标准,咽部症状与病情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伴有咽部症状可提示患者会有较轻的临床表现及更好的预后。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低,外科切除仍然是可能治愈的唯一手段,但是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极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差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的观点已达成共识,淋巴结清扫已是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除了少数早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无需淋巴结清扫,大多数需联合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但是对于是否必要扩大淋巴结清扫及扩大淋巴清扫能否获得生存益处仍存在颇多争论。本文将从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清扫共识及扩大淋巴清扫之争议两个方面对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清扫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主动脉峡部(AOI)血流频谱变化特征诊断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1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检查的羊水过少胎儿83例,将其分为窘迫组(64例)与无窘迫组(19例),另选取同期200例羊水量正常胎儿为对照组。获取3组胎儿AOI血流频谱,观察舒张期血流有无缺失或反向,测量收缩期速度时间积分,舒张期速度时间积分,计算主动脉峡部血流指数(IFI),并进行分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IFI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间IFI分型的差异。结果窘迫组胎儿IFI值低于对照组和无窘迫组(0.16±1.09 vs 1.21±0.05 vs 1.19±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73、7.543,P均<0.05),无窘迫组胎儿IF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窘迫组胎儿AOI舒张期血流缺失或反向率高于对照组和无窘迫组(68.42% vs 1.56% vs 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822、55.710,P均<0.05),无窘迫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窘迫组与对照组胎儿IFI分型均为Ⅰ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窘迫组胎儿IFI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4例,与对照组和无窘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556、26.118,P均<0.05)。结论超声监测羊水过少胎儿AOI血流频谱可用于评价胎儿窘迫状况,提示临床医师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成年女性颊颞部不同区域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选取40位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拔牙患者20例,非拔牙患者20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20位。实验组在正畸治疗粘矫治器之前(T0)及正畸治疗开始后5个月(T1)、10个月(T2)、15个月(T3)、20个月(T4),用3dMDface™扫描仪拍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T0-T4平均20.3个月。对照组距首次拍摄后平均17.6个月后再次拍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通过Geomagic2013 Wrap对三维图像进行二次处理,重叠T0-T1、T0-T2、T0-T3、T0-T4期图像,比较分析颊颞部不同区域软组织突度变化。结果成年女性开始正畸治疗5个月后,拔牙组软组织突度变化量颞部-0.46 mm,上颊部内侧区域-0.55 mm,上颊部外侧区域-0.66 mm,下颊部内侧区域-0.97 mm,下颊部外侧区域-1.31 mm。随治疗进展,软组织突度变化量无明显的增加或进一步减小。拔牙与否对颊颞部软组织的减小量无明显影响。17.6个月后未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颊颞部软组织突度几乎没有变化。结论成年女性正畸治疗过程中,颊颞部各区域软组织变化量随治疗时间推移没有明显变化,拔牙与否及短期内增龄性变化对软组织变化没有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259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CI/CABG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259例患者,其中PCI组149例,CABG组110例。男性193例(74.5%),年龄为(61.4±9.8)岁。随访时间为10.1(8.3,11.2)年,完成随访234例(90.3%)。据Kaplan-Meier法描述的各事件累积发生率,PCI组和CABG组的全因死亡[37.0%比43.1%,P=0.143]、心肌梗死[34.0%比19.4%,P=0.866]、卒中[6.4%比11.7%,P=0.732)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33.6%比39.9% ,P=0.5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肌酐等因素后结果仍显示两组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长期预后与CABG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速旋切刀联合多技术在成人项部脂肪垫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83例项部脂肪垫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超量肿胀麻醉后,于脂肪垫正下方和(或)外下方距脂肪垫约2.0 cm处各做一长约0.5 cm的皮肤切口标识,先用叉形刀多平面、多角度分离脂肪垫,然后用旋切刀切除并彻底将其吸出,再用细吸脂管抽吸脂肪垫与正常脂肪过渡区域,直至过渡自然、平整,最后用油钉固定术区皮肤,局部8字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周睡米枕。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情况、颈部外观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8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肿胀,76例(91.57%)患者1个月左右肿胀完全消退;83例中12例(14.46%)出现青紫、淤斑,3周左右好转;5例(6.02%)可触及皮下条索感或硬结感,2~3个月完全恢复;2例(2.41%)术后早期出现皮下积液,1周左右吸收;4例(4.82%)局部术区和正常脂肪过渡区1个月后复查稍有台阶感;3例(3.61%)伤口愈合欠佳,其余80例(96.39%)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83例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调查中70例满意,9例较满意,4例一般,患者满意率为95.18%。结论采用高速旋切刀联合多技术治疗项部脂肪垫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35例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9~74岁,中位年龄62岁。按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等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ERAS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2±9)h、(13.9±2.8)d、(5.7±0.6)万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14)h、(15.6±4.2)d、(6.7±0.7)万元(t=-2.762,-1.389,-3.157;P<0.05)。ERAS组术后3、5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75±16)、(128±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1)、(112±16)分(t=2.772,3.912;P<0.05)。ERAS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3、0例,对照组相应为9、4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44,0.039)。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围手术期应用ERAS模式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们干休所门诊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本次研究将选择我所门诊部 2010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间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 30 例,分别采取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对各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3.33%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我所门诊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采取中西结合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