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汪篯先生《隋唐耕地面积问题研究》原是三篇研究札记,分别题为《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是应受田数》《唐代实际耕地面积》,先后于1962年8月至10月发表于《光明日报》史学栏目,与此前发表的《隋代户数的增长》一起以"隋唐史杂记"为副标题贯之。

  • 标签: 耕地面积 面积问题 隋唐史 史籍 《光明日报》 副标题
  • 简介:在我国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求、特点问题与目标路径,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理论与最新要求进行说明;(2)依据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理,通过对拥有3个5A级景区与迪士尼度假区的上海浦东新区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观察,说明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与问题;(3)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新的要求及原则,参照世界经济论坛《2017全球旅游竞争力指数》报告对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与指标内容,针对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与问题,构建了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体系;(4)依据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原理,指出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 标签: 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要求 特点问题 目标体系 实现路径
  • 简介:万历援朝御倭之战,是全球化开端时代东亚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张居正改革之后,明廷财政与白银密不可分,明朝财政体系处于由实物和力役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急剧转型之中,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一场不在本土进行的对外战争,这一战争是对明廷财政的极大挑战。本文尝试以白银货币为中心,剖析战争财政问题,从战争发展过程考察明廷财政的战争投入实态,揭示这场战争明廷财政的白银投入粗估达到2000万两以上,对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标签: 万历 援朝之战 明廷财政 白银 战争投入
  • 简介:本研究基于湖南卫视纪录片《变形计》节目中的城市主人公话语语料,剖析"问题学生"的易位话语,探讨主人公转型动因的要素。研究发现,转型动因主要有:(1)内源动因,变形主人公潜藏的善良、同情、感恩等品质和自我反思能力的触发,是转型成功的基础;(2)外源动因,朴实且温情的农村家庭新氛围和学校新环境、残酷且现实的社会挫折体验和实践磨难教育,是转型的外在重要推动因素。

  • 标签: 问题学生 话语分析 转型动因 变形计 易位教育
  • 简介:民族和疆域是中国通史编纂的基本问题。中国通史编纂是白寿彝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事业。他对民族、疆域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从而奠定了其主编中国通史的理论基础。他关于中国历史的民族理论可以概括为"四类范型,一个趋势"。四类范型指中国历史上的四类统一范式———各民族内部的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民族统一。一个趋势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民族关系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为统一是主流,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发展。在疆域问题上,他明确地说,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作为编写中国通史的地理范围,而对皇朝史观在疆域问题上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批评。白氏中国通史是中国史学家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中国通史话语体系的标志性著述,反映了中国史学家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爱护和自信。

  • 标签: 白寿彝 民族 疆域 中国通史编纂 特色
  • 简介:契约文书是应用性文体之一,使用固定套语句式是其语言表达上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五世纪以来,以契约文书为代表的民间文书有丰富的套语句式,合理利用它们,不仅能有效考释生僻词义,揭示历史语音现象,同时也能有效地释读疑难俗字,进行文字校勘。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利用套语句式进行语言文字研究及文献整理的价值,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契约文书 套语句式 比较 语言文字研究
  • 简介:为探索“黄岩窑”青瓷的工艺技术及艺术装饰特征,并探讨该窑场与同时期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的关系,本研究从田野考古调查入手,通过对黄岩沙埠窑窑址及窑场周围地面考古调查和典型青瓷标本的实物取样,结合科技考古的手段,着重对其产品特征、制瓷工艺技术及烧造年代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剖了黄岩出土青瓷胎釉的内部结构;通过热释光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典型标本进行年代测定;并运用EDXRF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标本和上林湖越窑标本的胎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浙江黄岩沙埠窑址是晚唐至南宋时期浙江重要的窑址遗存,具有较高的陶瓷烧造技艺。

  • 标签: 黄岩 青瓷 显微结构 热释光 EDXRF
  • 简介:"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本文立足于《红楼梦》原文本,以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作为对比材料探究妙玉被"误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妙玉的"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红楼梦》原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对妙玉的部分描写及判词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晦涩不明并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以往大多是从伦理角度解读评论妙玉,忽略了妙玉的美及其意义。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妙玉的生命追求及其美有助于正确解读妙玉的形象。

  • 标签: 《红楼梦》 妙玉 误解
  • 简介:在个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散杂居民族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要修订和完善关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文化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民族精准扶贫工作,加强散杂居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 标签: 散杂居民族发展 民族乡 问题 对策
  • 简介: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升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名城保护背景下的旧城改造策略,重点就交通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并结合西安顺城巷棚户区改造的具体实践,探讨解决古城交通问题、提升交通品质的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发展策略,为类似的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思路。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交通策略 旧城改造
  • 简介:“非遗”保护领域各“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化保护工作者“在场”意识的有限性。培育并完善数字化保护工作者的“在场”意识。应当了解与青海刺绣艺术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学会利用口述史方法接近“非遗”传承人的“场域”.以忠实的态度记录“非遗”素材,并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对待“非遗”传承人。

  • 标签: “非遗” 数字化 “在场” “场域” 青海刺绣
  • 简介:与人们通常的认知相违背的是,在近代法兰西帝国的建立中,第三共和国的贡献居功至伟。然而在这个共和国建立之初,法国的政治精英们对于是否实行殖民政策其实是犹豫不决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在最近的海外殖民中所遭受的挫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殖民与共和国所坚持的人权和民主原则相抵触。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列强纷纷加大了海外殖民的步伐。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法国众议院于1885年就殖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殖民派与反殖民派展开了全面的意见交锋。从议会的投票结果来看,殖民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对国家威望和民族利益的渴求战胜了对原则的坚持,自此之后共和国转向了全面殖民的时代。

  • 标签: 第三共和国 殖民转向 1885年议会辩论
  • 简介: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知识等各方面专业素养,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抵御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开放社会",是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下达的新的时代任务。针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建设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 标签: 信息技术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知识素养
  • 简介:元未叶子奇曾称“元各路立万户府”,此一说辞,引发不少猜疑。本文对元代江南三行省所辖诸路是否普遍置有“万户府”的问题逐一展开考析,揭示出江南诸路确乎皆置“万户府”机构。叶氏所言,并非无稽。而在此基础上,我们或可对元代江南路制的某些问题予以补充,即在制度明文规定的“总管府路”之外,理当还存有一种隐而未彰的“万户府路”;倘从此角度去索解,元代路级层面亦应当视作“寄留”有某种意义上的“兵权”。传统观点认为元代地方兵权仅及於行省、宣慰司层面,本文的看法与此有所不同。

  • 标签: 江南三行省 镇戍 诸路 万户府
  • 简介:张大千的“画家”之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迥异于20世纪的其他中国画家。但也正因为其复杂和多面,导致在研究中常出现各执一端、相互矛盾的评价差异。本文拟从张大千对于自我“画家”身份的认同、建构并且自觉调适这一角度切入,围绕其三四十年代学习“画家之画”的主张与实践进行探讨,将其回置于当时的画风转向中,分析这—主张提出的内外原因以及如何具体展开;通过对“画家之画”的学习,探讨他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画学论述,不断拓展中国绘画史的深度,并最终促成其“画家”身份的转化,走向晚期自我创造的独特绘画新貌。透过张大千的“画家”之路,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自觉意识、技艺经验和史观维度可以为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 标签: 画家 画家之画 技艺经验 史观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