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建国后,1953年党在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个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而编制的,它是实现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以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

  • 标签: “优待售粮储蓄存单” 农业经济 储蓄业务 金融业
  • 简介: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新中国不懈地奋斗了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和精神遗产,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方针,本文试图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作一些探讨,并以此来纪念这位新中国的伟大奠基者。

  • 标签: “一边倒”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 毛泽东 巩固和发展 新中国 精神遗产
  • 简介:本文以许寿裳为中心,重点考察他渡台以及主持台湾省编译馆工作时和“二二八事变”以后,对台湾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演变。文章指出,许寿裳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应陈仪之邀前往台湾本身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许寿裳对台湾的文化重建有自己的理解,他把台湾的文化建设与振兴民族国家的理想抱负联系起来。他主持编译馆工作期间,既强调要向台湾同胞输送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提出要发挥台湾的文化优势,为促进国家学术文化进步服务。“二二八事变”后,许寿裳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提出“台湾需要一个新的五四运动”。这是根据“二二八事变”的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目标是要彻底清除日本殖民统治的余毒。许寿裳在台湾进行文化建设的前后思想变化,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复杂历程。

  • 标签: 许寿裳 台湾光复初期 民族文化重建
  • 简介:<正>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基本上执行了持久抗战的军事战方针,这一方针对指导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有一个从战役持久到战略持久的发展过程,其转变是被迫的。而且,国民党的持久战略,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国民党 战役 南京 持久战略 部队 毛泽东
  • 简介:<正>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七年(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实行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顺利地转变到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中,著名爱国人士张治中先生以高度的爱国热忱和政治热情,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不仅反映了一位正直的爱国者由爱国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也反映了党的统战工作对这种转变的重大影响。

  • 标签: 张治中 毛泽东 社会主义 统战工作 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
  • 简介:雍正六年(1728)之前的八年间,是清中央治藏政策逐步孕育、成形、确定的阶段。起初,清中央关于西藏地方的政策总是从它与西北边疆的准噶尔部的关系为全局来考虑,但是对于实行何种体制,似乎犹豫不决。雍正帝即位后,慎重处理准部、青海蒙古诸部、西藏地方这三方关联密初约问题,及至雍三六年,可以看到:固始汗的后嗣统治西藏的历史结束;西藏地方与四川、云南的界线明确划定;中夫派驻拉萨的办事大臣制度已然建立;全藏由中夫所信任约世俗贵族颇罗锦开始统治。雍正一朝完成了康熙帝未竟之功,复给乾隆一朝的更完善的治藏方针奠定了基础。雍正帝的明智果断、知人善用固然在此起了决定作用,而川陕总督年羹尧所树立的功绩实不可没。

  • 标签: 年羹尧 清代 雍正朝初期 治藏政策 作用
  • 简介:<正>解放以来,师大历史系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放初期,我们的老系主任侯外庐先生、白寿彝先生辛勤地工作,正是他们和全系师生共同努力,为师大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往事又涌上心头。一、《历史教学》的创办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七日(星期六)至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五日(星期日)北京师大历史系主办《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共出刊五十三号。第一号是历史系主任侯外庐先生的文章,题目是:《<实践论>是历史教学底最高依据》。刊头下有编者的话:“我们欢迎关于历史

  • 标签: 中国历史教学 白寿彝 历史系 解放初期 侯外庐 系主任
  • 简介:应该说,自国共双方被一道不宽的台湾海峡分隔开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一直没有放弃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是表现在宣传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纵向看来,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共对台政策有过两次重要的调整,伴随着这两次政策调整,大陆方面曾经两度对台湾展开强大的和平攻势,一次是在50年代的中期,另一次则是在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之间的再度合作、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加强两岸的沟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台之间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在美国看来台湾不过是美国称霸亚洲在中国沿海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关于这一点美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1950年8月28日的美国海外作战军人协会上讲演时说得十分坦率:台湾这个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供应船,可容纳10个到20个航空大队,包括自喷气式飞机到B—29型轰炸机在内的各式不同的飞机,并可予短程海岸潜艇以前方作战之供应。若取得了这个前方基地,则潜艇的效能,将因活动半径之扩大而如此地加强,以致于威胁整个从南方来的海运并切断西太平洋的所有海上通路。另一方面正处在风雨...

  • 标签: 中共和平解决 台湾问题 和平解决台湾
  • 简介: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练争夺甘督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从而引发出回汉上层之间的民族矛盾更趋激化。在关键时刻,回族军人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社会安定、回汉群众之间团结而放弃争夺,他们不愿因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引起两族矛盾。这与民国时期回族军人国家意识产生与爱国思想的逐步确立分不开。

  • 标签: 民国时期 回汉军事集团 民族矛盾 民族利益
  • 简介:说起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国立西南联大、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相比之下,国立中学就鲜为人知了。但以下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贺敬之、旅美作家聂华苓、台湾联合报社社长刘昌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其中,朱镕基总理和夫人劳安(包括劳安的哥哥劳特夫)于1940年代初均在国立八中求学;邓稼先读的是国立九中;贺敬之读的

  • 标签: 中的文化 传承记 初期湖北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责任的司法根据包括法律根据和政策根据两个方面。它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颁发主体多元性、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针对性、政策根据的刑法性等特征。它对于当时的社会转型、制度重构、巩固政权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实践做法对于当今刑事责任司法如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服务于时代的政治需求,如何正确处理好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刑事责任 司法根据 法律根据 政策根据
  • 简介: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陈旭光一寓言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文体,而中国则是一个富有寓言传统的国度。自先秦时起,寓言就在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显然,寓言是一种使其意义处身于自身之外的“亚文体”形式。作为一种记叙性文体,它或者通过人物(常常通过动...

  • 标签: 初期白话诗 寓言化倾向 寓言形态 寓言体 象征意 白话新诗
  • 简介:<正>军队自诞生起,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意大利政治理论家盖塔诺·莫斯卡在他的名著《统治阶级》里,把军队划分成诺曼底式、野蛮式、封建式、贵族寡头式和现代式五大类型,这大体上概括了军队的历史演变过程。每一种类型的军队都是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而它的存在,本身也就反映出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特征和面貌。军队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

  • 标签: 君主立宪派 军队 法国大革命 军官 士兵 旧制度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粮食价格控制、销售、市场储量控制等三方面逐步调控粮食市场。量化数据表明,1952年底粮食市场已经整体稳定。1953年10月,统购统销前粮食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率已经接近于零。此研究为我们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事实基础。粮食调控与应对政策的出台及实施亦表明,这一过程既具理性,又有弹性,是一种社会主义趋势下的调适性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政策使新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调适政策为尽快解决即时问题,其中又隐含了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当经济环境开始向常规转变时,这种不确定所内含的问题也变成了新的隐患。

  • 标签: 粮食市场 国家调控 调适性经济政策
  • 简介:前不久,陕西汉中一泉友来到武汉,带来多张刚刚发现的民国初期陕西留坝县枣木栏镇地方布质钱票,票面数额全部为壹串文,有白布质和油布质两种。该钱票构图精细,印制精美。笔者有幸,集得其中一张白布质钱票(见图)。

  • 标签: 陕西 留坝县 民国时期 布质钱票 货币流通
  • 简介:美国革命后,印刷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各类印刷品的发行和流通遍及城乡各地。其间妇女话题的不断出现、女性读者的迅速增长以及女性作者的积极参与,成为这一时期印刷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妇女在印刷文化中的参与不仅体现出社会上新的妇女观念的出现,更表明女性开始从传统的私人领域走向开放的公共领域,从而使这一时期美国的公共生活呈现出新的面貌。

  • 标签: 印刷文化 美国妇女 公共生活
  • 简介: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学习和模仿俄国革命经验,尝试将马列主义关于暴动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发起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和广州暴动,开始创建苏维埃政权。三大暴动未能推翻国民党政权,却孕育出武装割据这一新的革命形式。最初,中共试图在武装割据基础上建立苏维埃政权,将武装割据与暴动结合,使之成为暴动的辅助手段,但遭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反对。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六大”重新确认了暴动的正统地位,制定了分散武装的方针。但这一方针的执行并不顺利,遭到了部分地方党组织的质疑甚至抵制。“中东路事件”后,武装割据地位重新上升。

  • 标签: 革命形式 群众暴动 军事暴动 武装割据
  • 简介:一战末期伊拉克库尔德人向英国提出了自治诉求并被接受。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便派遣爱德华·诺尔在南库尔德斯坦支持马哈茂德建立自治政府,推行间接统治。阿诺德·威尔逊主政巴格达后,寻求在南库尔德斯坦建立直接统治。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战后初期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了根本性的转折,除了与马哈茂德自身的政治野心以及权力欲的膨胀存在一定关联之外,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南库尔德斯坦极端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战略地位、高级专员公署对库尔德人的态度变化、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倾向与英国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等因素都加剧了英国政策调整的步伐。从本质上来说,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变化是其战时不成熟中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是英国在印度西北曾经实施的部落政策在中东的再现与翻版,最终旨在服务于战后英国在中东的国家战略利益需求。

  •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英帝国 伊拉克 库尔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