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散文作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既是一种基础文体,又是作者表情达意,抒情言志最适意的文学体裁。它没有小说那样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奏出动人的韵调节律,所写常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既不拘一格,行文又可信笔而书,但是当我们品读一篇篇散文佳作时,会常常涌起一种如啜香茗,如饮陈酿的感觉:或者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到宇宙妙理;或者在绿潭清溪边,明心见性;或者在一缕感思里,咀嚼出人生的甘苦滋味……散文笔调的这种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情、真性,但是,要将其化人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生动、优美的语言。
简介:基于对南京某小学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适应行为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模式:1—2年级的外地学生竭力向普通话靠齐,老师的普通话口音是其顺应对象;3—4年级外地学生主动向所在城市的方言靠齐,本土同学的口音具有隐威望,成为顺应对象;从5年级下学期开始,部分外地学生选择用家乡话与学生交流,“同乡会”中“明星”的口音成为顺应对象。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揭示:(1)低年级新生缺乏相互了解,对城市强势方言较陌生,且对家乡话存有自卑感,故而在语言适应中主动向教师课堂语言靠拢;(2)一些3—4年级的外地学生开始察觉城市方言的特殊功能,部分老师课后用城市方言交谈也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于是城市方言成为语言顺应对象;(3)高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身份意识,尝试通过家乡方言“找老乡”,建构校园交际聚合体,导致语言适应发生新转向。
简介:统计语言学是应用统计数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语言学科,研究领域广泛,学界常常运用统计语言学,通过分析语言单位的出现频率及作家的用词频率、词长分布和句长分布,确定作家的写作风格。通过“判定《静静的顿河》作者”“证明《红楼梦》是否出自一人之手”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统计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进入文学研究领域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实用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各类词汇等可控变量,还有其他潜在因素导致统计语言学的结论有时并非绝对精准。通过进行多方面、深层次地原因分析和推断,我们发现,要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必须做好研究的前期准备,要选择具有相似语言环境的语料,要注意避开文学语言的形象思维影响,不能滥用统计语言学研究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以科学的思想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