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意味着,加强多元主体间合作治理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治理工作的主要治理模式。探索小流域网络化治理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贫困县和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区域——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运用网络化治理理论分析长汀县小流域治理经验,研究发现:该案例在培育小流域多元治理主体,建立新型公共治理体系;创建纵横联结关系,构建行政主导型网络治理结构;保持信息对称和有力监督,维持网络稳定运行等方面,为我国小流域的网络化治理路径提供了普遍意义上的经验与借鉴。
简介:本文旨在揭示县级党组织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阐发县域治理的基本逻辑与机制。与西方科层制是基层治理的基本机制不同,中国县域治理的科层组织不仅受到党政体制的塑造,而且党政体制直接介入县域治理事务。调查发现,中心工作模式是县域党政体制领导和介入治理事务的主要机制。县级党委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从众多治理事务中遴选出重要的治理事务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并以目标责任的形式下发给下级党政部门。县域党政体制为了完成中心工作,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对县域内的政府部门进行改造和重组,充分调动了和有效地整合了党政部门的资源,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县域党政体制中,党政既非完全合一,又非分离对立,而是有统有分,分工协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本文深化了对县域治理机制和逻辑的理解,对党政体制与科层体制进行了实质性区分,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突破。
简介:基层知识型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如何?其达成共识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解决分歧的方式是什么?共识过程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已有框架模型均不能进行解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五年规划为研究切入点,以县级为研究单位,试图回答以上问题。研究认为:知识型政策包含事实性和观点性两种类型知识;在决策过程中,分歧是事实性知识和观点性知识共识的内在动力,推动政策参与者(包括编制层、决策层、咨询层成员)通过调研、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转变观念,促进形成相对准确的共识;政策参与者开展专题调研有利于解决事实性知识分歧,决策者(主要包括决策层成员)掌握整体事实性知识和丰富决策经验有利于解决观点性知识分歧;事实性知识共识过程是接近线性的,而观点性知识共识过程是非线性的。相关理论将为如何有效达成知识型政策决策共识提供指导。
简介:“胸前的代表徽章让我无比自豪,又深感使命和责任重大!”德化县三班镇人大代表郑荣梓说。2018年,为了让每一名人大代表时刻铭记自己“特殊”的身份,唤起他们的使命意识和角色意识,让选民随时感觉代表就在身边,德化县三班镇人大大胆探索,在全省率先推行代表履职佩戴徽章制度。“代表去哪了”引发的大胆尝试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在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为民办实事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代表身份的特殊性和职业的广泛性,群众对代表如何开展工作还不是很了解。虽然推行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回选区向选民述职”等一系列制度,但是群众感觉代表们离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三班镇人大主席陈煌林说:“我们人大代表在开会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你是人大代表。会议闭幕以后,尽管很多代表都在履职、都在为群众办事,但群众却不知道人大代表在哪里,还误以为代表的任务就是开会。因此,人大代表有必要自信而又担当地亮出身份来履职。”
简介:抓党建是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维护社会稳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好不好,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于对地处新疆南疆地区的S县的K村和A村的深入调研,S县的K村和A村党组织在抓党建促稳定促脱贫攻坚方面有着极为成熟的经验做法。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贯穿于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作的始终,把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果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