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及X井辫状河沉积特征的影响,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及90°相位转换技术在对该井新近系馆陶组上部砂体连通性进行识别时存在较大困难,而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可识别出砂体的连通性。具体做法为:1以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X井馆陶组上段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计算;2分析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从理论上探讨砂体横向连通性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并与实际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X井馆陶组上段主力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边界;3通过钻井结果来验证正演模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模型正演方法可以实现对地震地质模型的高精度模拟;正演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研究砂体连通性的多解性问题,对勘探阶段砂体连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正演模拟 储层预测 连通性 地质模型 馆陶组
  • 简介:涠西南凹陷WZA主要目的层流沙港组一段沉积体系类型及相应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砂体的连续性和对比性均较差,给油气勘探带来了困难。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源-汇分析确定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类型。WZA为中间低、四周高的汇水区,可识别出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NWW向、SWW向、SEE向)、2种沉积体系(西部和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和10余种沉积微相。这些认识有利于刻画WZA油田,WZB油田,WZC油田,WZD油田和WZE油田的“甜点”储层。

  • 标签: 流沙港组 源-汇分析 浊积扇 曲流河三角洲 涠西南凹陷
  • 简介:歧口凹陷及邻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 标签: 歧口凹陷 上第三系 油气藏 形成条件 勘探前景
  • 简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分析,对塔河油田AT1三叠系中油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物性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中油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成岩后生作用复杂多变,现今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度的主要方式,溶蚀作用对孔隙度的增大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成岩作用 中油组 三叠系 塔河油田
  • 简介:岩石热解录井侧重利用所分析的各特征参数及其组合规律或关系图板来解释评价储集层的流体性质,而热解气相色谱录井则侧重通过不同谱图形态特征来反映,两者各有优势。从突出两者优势的角度出发,以辽河油田茨120块沙河街组沙三段地层为例,分别探讨岩石热解录井的S1和S1/S2解释评价标准与不同储集层的热解气相色谱录井谱图特征识别方法,进而将两种解释评价方法结合,可实现不同储集层的有效识别,提高储集层解释评价符合率。该区块两口井4个不同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实例分析表明效果较好,对于该区块的进一步开发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 标签: 岩石热解 热解气相色谱 储集层 流体性质 解释评价
  • 简介:三叠纪时期,塔里木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发育前陆坳陷、前缘隆起及隆后坳陷3个典型的前陆盆地构造单元。为了探讨隆后坳陷三角洲沉积特征,以桑塔木地区为例,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且垂向上具有辫状河三角洲向曲流河三角洲演化的特征。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而河口坝与远砂坝发育规模均较小;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及沼泽等,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则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克拉玛依组三角洲的演化不仅受控于前陆盆地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形坡度的变化,而且气候由干旱—半干旱向湿润的转化也起到一定作用。在对2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隆后坳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模式。

  • 标签: 辫状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演化模式 隆后坳陷 桑塔木地区
  • 简介: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石炭系盐下奥陶系储集层发育特征及成藏条件,实现新地区、新层位、新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扩大塔河油田外围盐下奥陶系含油气范围,实现增储上产,利用率先在盐下奥陶系完钻的S105井、S106井、S117井的地质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S105井-S106井-S117井区内盐下奥陶系的区域构造特征、油源条件、储集条件、储盖组合、圈闭条件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盐下奥陶系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发育地层不整合-岩溶裂缝型圈闭,且油源充足,储集层发育,圈闭条件良好,易于油气成藏,指出了盐下奥陶系的勘探开发前景。

  • 标签: 塔河油田 盐下奥陶系 成藏条件 油气藏类型
  • 简介:为了更有效地在玛湖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寻找有效储集体,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该区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储层物性和储层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储层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的砂砾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孔喉结构差—中等,平原亚相以原生孔隙为主,前缘亚相以次生孔隙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②刚性颗粒发育的地区,压实作用弱,可溶蚀矿物含量高,溶解作用,储层物性较好;③平原亚相比前缘亚相的压实程度高,且杂基含量较高,溶解作用弱,储层物性相对较差;④压实作用减孔明显,胶结作用减孔不明显,溶蚀作用增孔明显,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

  • 标签: 三叠系 沉积相 成岩作用 烃类侵位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夏9井系在一向北东方向抬起消失的鼻状构造背景上,既无构造圈闭,亦无砂层上倾尖灭圈闭,在该鼻状构造的低部位,于三叠系、侏罗系内发现了多个规模不一的油藏;对于同一砂层,构造低部位为油层,而构造高部位却均为水层,如此“低油高水”的反常现象,一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近年,笔者从实际资料入手,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成岩遮挡是夏9井油藏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坡度变缓带则是形成成岩遮挡的必要条件。成岩遮挡强度与储层物性条件密切相关:物性条件好者,其成岩遮挡强度较低,只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油藏;物性甚好者,其成岩遮挡强度甚差,不能封堵住油气,则不能成藏;相反,物性条件稍差者,其成岩遮挡强度较高,则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可见,此类成岩圈闭油藏的成藏规模与储层物性的优劣呈负相关关系。夏9井成岩圈闭油藏的发现及对其成因的认识,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一个新的勘探目标。

  • 标签: 成岩遮挡 成岩圈闭油藏 夏9井区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随着PL19—3等上第三系大油田的发现,渤海海域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的研究已势在必行。文中分析了孢粉沉积作用对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影响.并根据孢粉沉积作用反演了PLl9—3地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时期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属三角洲一滨浅湖环境,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时期为河流一沼泽环境。

  • 标签: 孢粉沉积作用 PLl9—3地区 晚第三纪 沉积环境 渤海海域
  • 简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火山岩主要发育于盆地基底的石炭系以及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熔岩、流纹岩等,少见部分侵入岩(如花岗岩)。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分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并以后者占主要地位,原生储集空间相互连通性较差,部分次生储集空间由于受后期的风化、剥蚀、淋滤等作用,发育连通性较好的储层。研究储集岩存在2类储层孔隙结构:Ⅰ类孔隙结构的孔隙分选性较差;Ⅱ类孔隙结构的孔隙分选性相对较好.储层物性较好,总体来讲,研究火山岩主要发育低孔、低渗储层。由于研究火山岩埋藏较深.勘探难度较大.储层物性随时代的变新而逐渐变好。

  • 标签: 火山岩 石炭系 中拐-五八区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南海西部涠12-1油田为近海复杂断块型油田,具有目的层段断层复杂、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和连通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等特点,另外因地震成像不清,给前期勘探和后期油藏开发带来极大困难。针对以上难点,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的研究思路,利用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与叠后分频成像及扩散滤波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形成了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系列。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涠12—1油田下一步的开发部署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复杂断块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复杂断块 地震处理 地震分频 扩散滤波 地震融合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井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为对象,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层在垂向上分布的控制作用。马五1—4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其又可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井乃至靖边气田的马五1—4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细微变化,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层在垂向上的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和储层研究。

  • 标签: 层序地层 高分辨率 微相 储层 靖边气田
  • 简介: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的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中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为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 标签: 复模态 砂砾岩 聚合物驱替 剩余油 冲积扇 克拉玛依油田